葛根汤的主要运用思路与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汤的主要运用思路与手法
葛根汤为著名经方,临床应用颇多,疗效确切。

以下就该方的古今应用作一纵向回顾及分析。

01
方源简述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

相关原文有三:《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方中重用葛根,以解肌散邪、生津通络;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

02
应用源流
2.1 方证沿用据原文,葛根汤的主要适应范围可归纳为: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刚痉。

从文献记载来看,历代医家多遵此而用。

在《中华医典(第五版) 》所有书籍目录中搜索“葛根汤”,共获119条条目,经梳理,宋代至民国诸多医籍如《普济本事方》《伤寒九十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大全良方》《金镜内台方议》《松厓医径》《祖剂》《伤寒括
要》《伤寒缵论》《伤寒论注》《伤寒论辩证广注》《汤头歌诀》《冯氏锦囊秘录》《绛雪园古方选注》《伤寒悬解》《伤寒说意》《医碥》《伤寒论类方》《成方切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方机》《伤寒寻源》《医方论》《医法圆通》《医方简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实验录》等29部医著中收载的葛根汤适应证皆以经典方证为应用指归,有的原文照录,有的字词略异,原意未变。

相关文献虽不能说尽览无余,但大致能反映出总体情况。

2.2 方证扩充
2.2.1 补充适应证之兼症
(1)增添头面症状。

鼻干:如《医学入门·卷三》:“太阳阳明合病,鼻干肌热者,葛根汤。

”《伤寒直指·卷十》:“阳明发热,目痛鼻干不眠,微恶寒,头额痛脉洪长。

葛根汤。

”《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外证鼻干不眠,用葛根汤以解肌。

目痛、唇焦:如《医医偶录·卷二》:“目痛鼻干唇焦者,邪热作火也,葛根汤主之。

”《笔花医镜·卷二》:“目痛、鼻干、唇焦者,邪热作火也,葛根汤主之。


(2)涉及神志症状。

烦躁:《伤寒大白·卷二》:“若发热无汗而烦,目痛鼻干,脉长浮洪,此阳明表症烦躁也,冬月葛根汤,三时升麻干葛汤。


不得眠:《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外证鼻干不眠,用葛根汤以解肌。

”《医学心悟·卷二》:“问曰:不得眠,何以是阳明腑证?答曰:不得眠,阴阳皆有之,其狂乱不得眠者,阳明胃热故也。

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受热邪故不和,不和故不眠也。

若初时目痛、鼻干、不得眠者,阳明经病也,葛根汤主之。


2.2.2 其他兼症描述
(1)头目眩。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邪居半表半里,表中阳虚,故时时目眩也,葛根汤。

”《伤寒瘟疫条辨·卷三》:“伤寒邪在半表半里,表中阳虚,故时时头目眩,葛根汤。

风家多头目眩,亦当解肌,葛根汤。


(2)胸胁满。

《医宗必读·卷之五》:“胸满多表证,葛根汤。


(3)鼻流清涕。

《医法圆通·卷一》:“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

从外感而致者,感受外来之客邪,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清涕是出。

其人定现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

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4)头痛。

《医法圆通·卷一》:“阳明头痛,额前、眉棱、眼眶胀甚,脉长,恶热,主以葛根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5)身痛。

《医宗必读·卷之五》:“阳明脉浮、身痛,葛根汤。


(6)渴。

《伤寒瘟疫条辨·卷三》:“阳明病脉长,标热不恶寒,无汗而渴者,葛根汤加黄芩、知母,减麻黄二钱。


笔者以为,补充上述兼症的缘由: 一是承顺经旨。

《内经·热论》有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伤寒例》亦云:“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葛根汤所治之证涉及阳明,后世依经典之论予以补充。

二是医家据临床体会及思考。

仲景所述葛根汤证简而不繁,但临床复杂多变,历代医家参经典而结合自身实践进行考量,自当有所丰富。

如《医学心悟·卷二》:“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

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再如,上述兼证“不得眠”,程国彭以“胃受热邪故不和,不和故不眠也”来解释。

阳明胃热可以扰神,见不眠亦在理中,且《内经·热论》已有病及阳明“不得卧”之记载。

2.3 拓展应用除了遵循经典方证的指引,后世医家扩展了葛根汤的应用范围。

2.3.1 感染病
(1)痘(斑疹)。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卷之十三》:“古人治痘以葛根汤为主,后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难矣。

苟能变通,自发热以至收靥,葛根汤皆可增损用之,不特发表解肌而已。

”《古
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一》:“葛根汤治天行热气欲发痘疹,壮热作疼,宜此解肌出汗。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七》:“一痘,报点粗肥,有红盘,间有细密隐隐者,此水痘夹疹也。

内症安宁,但表邪宜散,葛根汤加荆、防、翘、芷,二剂而愈。

”“一发斑身热,头疼咳嗽,由于风热,芎蓟散、葛根汤而愈。

”《医医偶录》《方机》《证治摘要》《医法圆通》等医籍中都有同类记载。

(2)麻疹。

《证治摘要·麻疹》:“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治寒热似疟者。

”《中国儿科医鉴·第一章麻疹》:“前驱期即黏膜之加答儿症状时期。

应用葛根汤。

发疹期尚可用之。


(3)破伤风。

《先哲医话·卷上》:“破伤风其初项背强,或言语謇涩寒栗者可治,宜葛根汤、续命汤类。


2.3.2 眼病
(1)痒极难任。

《眼科锦囊·卷二》:“此郁塞蒸发气以所发者也。

大凡风痒之证,在疼痛进退之时,血气收纵之间而发之,故知风痒为疼痛轻证也。

夫身体风痒,摩擦之,则流动所郁滞之血液,而觉其快心。

其理与之一般,故用发表剂,使快通所郁塞之血,则痊。

治法:葛根汤、乌蛇汤有效。


(2)烂弦风。

《眼科锦囊·卷二》:“此证眼睑赤烂,或痛或痒,常摩挲不能去手,荏苒累年不痊者是也。

至太甚,则皆帷破裂而出血。

治法:大人烂弦风者,内服葛根汤。


(3)眼皮红肿痛。

《医法圆通·卷四》:“治两眼皮红肿痛甚。

眼皮上下皆阳明所主,今为风热所闭,抑郁而为红肿痛甚,葛根汤力能解阳明风热,故治之而愈。


2.3.3 妇人病
(1)子晕(儿晕)。

《苍生司命·卷八》:“子晕者,娠妇忽然卒倒,僵仆不知人事,少顷即苏。

宜葛根汤。

”《妇科玉尺·卷二》:“葛根汤治儿晕。

”《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七八月,忽然卒倒,僵仆不省人事,顷刻即醒,名曰子晕,宜葛根汤。


(2)两乳红肿发热。

《医法圆通·卷四》:“治两乳红肿发热。

两乳地面,乃阳明所主,今外感之邪,伏于两乳之间,故见红肿痛甚。

葛根汤专祛阳明之邪,治之故愈。


2.3.4 外科病
《证治摘要·卷下》用葛根汤治疗“面疔”“痈疽初发,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者”及“霉疮”。

2.3.5 儿科病
(1)急惊风。

《儿科要略·诸惊论治》:“初起表邪颇重,形寒,热不壮,手足抽掣,项强或头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汤。


(2)猩红热。

《中国儿科医鉴·第二章猩红热》:“初起时患寒,用葛根汤。


(3)百日咳。

《中国儿科医鉴·第三章百日咳》:“加答儿期中有一般风邪时,用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

加减之。


(4)流行性腮腺炎。

《中国儿科医鉴·第五章流行性耳下腺炎》:“初期在表证者,用葛根汤。


(5)痢疾。

《中国儿科医鉴·第七章小儿赤痢》:“发病之初期( 表证时间) 与葛根汤。


(6)脑膜炎。

《中国儿科医鉴·第十章脑膜炎》:“头痛发热。

头项强直。

或发痉挛脉浮者。

用葛根汤。


可见仲景之后,该方用于多科疾病之中。

03
现代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葛根汤在现代临床的应用颇为广泛。

笔者查中国知网,以“葛根汤”为搜索词,至2020年止共得相关文献1817篇。

一般而言,经方加或减的变化不超过3味药。

为免失去原方内涵,剔除方中药物变动超过3味的文献,余155篇,归纳如下。

3.1 临床应用
3.1.1 外感表证
用于感冒等外感病证初期,既有原方使用,也见略作加减者,应用指征古今类同。

毋庸赘述。

3.1.2 上部病变
(1)面部疾患(面瘫) 。

麻福昌用葛根汤治疗面瘫34例,口苦者
加柴胡、黄芩;口渴者加天花粉;面部肿胀者加白芷、白术、茯苓皮;耳后压痛或疼痛者加知母、石膏。

结果:痊愈27例,显效7例。

曾志海等以葛根汤治疗周围性面瘫143例,同时用西药泼尼松、阿司匹林等治疗72例。

结果:两组疗效相似。

(2)眼病。

日本医家用葛根汤加川芎、大黄治疗麦粒肿、急性慢性泪囊炎、急性慢性结膜炎、水泡性结膜炎。

曹述文用葛根汤治疗眼睑下垂获效。

(3)鼻病。

日本医家用葛根汤治疗急慢性鼻炎、上额窦化脓症等。

研究发现: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长期服用本方,鼻涕和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头痛、嗅觉消失逐渐减轻,记忆力和思考力逐渐增强。

(4)耳病。

薛蓓云等将葛根类方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等。

日本医家用葛根汤治疗中耳炎。

(5)颈部病变。

管晓舫用葛根汤结合穴位敷贴治疗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为90%。

凌恩等以温针结合葛根汤加减治疗落枕,发现疗效优于单纯温针治疗。

韩贵周以葛根汤治疗痉挛性斜颈8例均获效。

此外,葛根汤还用于治疗眩晕、扁桃体炎等。

葛根汤功及太阳、阳明,头面及颈部多为阳经循行部位,故用治以上诸症常可获效。

3.1.3 皮肤病
(1)荨麻疹。

初期,发热、发红、肿胀广泛且坚硬、瘙痒甚者,以葛根汤加大黄,或加石膏,二三日可愈。

王秀荣以葛根汤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51例,治愈率为80.39%,好转率为17.6%,总有效率98.04%。

(2)湿疹。

葛根汤加大黄,或加石膏可用于湿疹。

葛根汤还用于治疗痤疮、肌肤瘙痒、外阴疹痒、单纯疱疹。

3.1.4 妇人病
(1)月经病(痛经)。

刘志刚等采用多基线单病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汤能够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作用持久、注意调摄不易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葛根汤
也用于治疗月经量少、周期长或闭经等。

(2)乳房病(乳汁缺乏及乳腺炎)。

正常产褥期妇女给予葛根汤干预,其乳汁分泌量有增加倾向,婴儿体质量也迅速增加。

乳汁少的产妇服用葛根汤,可增加其乳汁分泌而血中的泌乳素水平并不升高。

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对初产妇瘀滞性乳腺炎投予葛根汤,可增加乳汁分泌,减轻乳房疼痛及乳房肿胀,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

杜文孝以葛根汤加味疗急性乳腺炎21例,结果治愈15例,好转5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5.24%。

乳房与足阳明胃经相联系,葛根汤可作用于该经。

3.1.5 疼痛
(1)头痛。

杜玉以葛根汤加川芎、蔓荆子为基本方治疗紧张性头痛患者80例,总有效率为90%。

认为葛根汤加味可以有效地调节肌肉组织的亢进或者低下状态,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明显。

桥本洋一用葛根汤提取剂治疗紧张性头痛,经对患者自觉症状、触诊及体表肌电图的观察,总有效率达80%。

(2)肩关节痛。

高洁等以葛根汤加连翘、杜仲、川续断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5例,总有效率94%。

袁振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葛根汤、当归四逆汤和扶他林乳胶剂均能有效抑制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对肩周炎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日本医家以葛根汤加茯苓、白术、附子治疗肩周炎严重者。

相关研究发现,葛根汤治疗肩凝,患者服药后颈部温度上升,与肩凝的改善有相关性,其作用机制为改善血液循环。

(3)腰痛。

陈建国用葛根汤加茯苓、苍术、羌活治疗腰痛获效满意。

(4)神经痛。

日本医家以葛根汤或葛根加术附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后头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腕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初期无里实证者。

卢自昌以葛根汤治疗坐骨神经痛22例,痊愈19例,好转3例。

刘虎明等以葛根汤随证加味治疗枕神经痛25例,治愈1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

(5)臀部痛(梨状肌综合征)。

郑跃进以葛根汤随证加减治疗梨
状肌综合征,治愈24例(臀腿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好转1例(疼痛减轻)。

上述多种疼痛往往有局部紧张的存在,葛根汤有舒缓筋肉作用,故善止痛。

3.1.6 其他
日本经方医家大冢敬节先生晚年常晨服葛根汤浸膏散,之后看病效率提高。

薛蓓云等发现,适用葛根类方的患者通常有“乏力”的表现,且随着“颈项强痛、下利而渴”的改善,其人“乏力”也有明显改善。

葛根汤还用于治疗老年尿失禁、小儿遗尿、不寐、便秘、高血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局限性硬皮病、胃脘痛。

3.1.7 合方运用
从目前临床来看,葛根汤常有合方之应用。

如:胡希恕先生常以葛根汤合小柴胡汤治疗严重感冒、流感,以葛根汤合大柴胡汤治疗哮喘。

临床此类报道也不少见,如以葛根汤合孔圣枕中丹治疗健忘,葛根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治疗颈源性失眠,葛根汤合小续命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葛根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型痤疮,葛根汤合四逆散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型痤疮。

还有医家将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小柴胡汤合葛根汤治疗肺部感染所致高热患者,疗效确切,可快速缓解咳嗽、高热症状以及改善炎症反应、缩短诊疗时间。

由于临床复杂的证情远远多于单纯的方证,经方合方是应对的良法之一,仲景已开启此种思路,后世医家每多使用并予以发扬,既与经方合用,也与时方合用。

3.1.8 使用注意点
有医家提出,应用葛根汤时应注意患者体质及已患疾病。

体型瘦弱多病者、瘦弱面白多汗者、心功能不全及心律不齐者均应慎用; 服用本方后如有心悸多汗者,需停服。

谢文宗认为,高血压病需用葛根汤治疗者,应去麻黄、生姜。

若血压在160/90mmHg 以下,可用原方。

还有医家认为,由于葛根汤中的麻黄素有刺激交感神经、加快心率、使血压升高的可能性,所以
对有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值得参考。

3.2 实验研究关于葛根汤的实验研究也时见报道,一般而言,该方的药理作用大致可归纳为: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抗变态反应及免疫调节作用;抗动脉硬化及抗血栓作用;对乳汁分泌的影响可能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等。

实验还表明,葛根汤颗粒可以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此外还发现,葛根汤可显著扩张动物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这与临床上葛根汤主治太阳病“项背强”相符。

葛根汤在增加脑血流的同时并不增加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对患有脑血管病者十分有利。

从以上古今文献可以获知,葛根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遍及内外妇儿伤多科,已大大超出原始方证范围,所治病证与呼吸、循环、消化、运动等多系统都有密切关系。

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对葛根汤的认识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04
剂量变化
在葛根汤的应用历程中可见其剂量变化,从古今文献记载来看,该方中药物用量大致有两种情况。

(1)无明显变化。

葛根汤的原始剂量为: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后世不少医籍如《成方切用》《方机》《伤寒论注》《伤寒悬解》《伤寒寻源》《金镜内台方议》等所载葛根汤方中的药量基本沿袭原方,还有些医籍则未标明用量,现代也有医家认为以用原方剂量为佳。

(2)明显减量。

如《普济本事方》所载葛根汤方中葛根仅用一两,麻黄三分,桂枝、甘草、芍药各半两,诸药用量明显少于原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大全良方》中的葛根汤用量也大致如此。

余如《医方简义》《伤寒说意》《竹林女科证治》等所载方中诸药多以钱、分来计。

约从宋代起,许多医家用该方时药量开始变小。

在笔者所收集大多数有批量病例的临床报道中,葛根汤方中诸药的用量(小儿用方剂量除外)通常为:葛根12~30g,麻黄3~10g,桂枝6~15g,芍药
6~30g,生姜6~12g(或3~6片),大枣6~20g(或6~12枚),甘草6~10g。

可见,除大枣外,其余药物剂量明显小于原方。

资料还显示葛根汤在日本的用量也颇小。

日本厚生省药务局监修的《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中葛根汤中药物的用量为:葛根8g,麻黄g,大枣4g,桂枝3g,芍药3g,甘草2g,干生姜1g;或葛根4g,麻黄3g,大枣3g,桂枝2g,芍药2g,甘草2g,干生姜1g。

葛根汤药物剂量的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当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此乃另一研究课题,本文不予讨论。

通过以上梳理和温习古今文献,对葛根汤的应用可以有一个纵向把握,有助于了解该方的源流,传承精华,创新发展。

在整理分析文献的过程中,笔者还有两点认识。

(1)葛根的功效明显影响整方的应用。

无论从药物的用量或方剂的作用来看,葛根汤的主药为葛根当无疑义。

关于葛根,《神农本草经》云其“味甘平。

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其生津、退热、通痹等作用在葛根汤中是明确的。

从仲景用葛根之方看,有项背强、发热、下利,太阳病涉阳明者,多用到葛根,如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竹叶汤、奔豚汤等。

后世在此基础上对葛根的运用既有沿袭也有拓展,篇幅所限,引《古今药方纵横》中关于葛根应用之归纳:“汉代,太阳壮热恶寒医,头痛项强消渴治”“魏晋南北朝,解肌发汗止头痛,金疮中毒单用愈”“唐代,治天行时疾寒热,疗猘狗咬伤酒黄”“宋至元,生津止渴治热消,升阳止泻疮疹妙”“明清,痘疮麻疹为要药,表证消渴不可缺”“现代,解热舒缓平滑肌,降糖扩冠效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葛根的作用及适应证:
【性味与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随着对葛根功效认识的不断丰富,葛根汤的应用也不断得以拓展。

从前文所述应用源流可以看出,作为主药的葛根对葛根汤作用方向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从方剂而言,与葛根汤功效相近的有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麻黄汤,皆用于太阳病。

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葛根汤乃桂枝汤之变方,其在《伤寒论类方》中说:“此即桂枝汤加麻黄三两,葛根四两。

”然而,正是有此二药之别,二方主治则明显不同:桂枝汤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自汗,脉浮缓;葛根汤则用于太阳伤寒,表实无汗,脉浮紧。

重用葛根,故“项背强几几”为用方要点。

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主治更相近,俱有“项背强几几”,因后者有麻黄,故有无汗出是鉴别要点。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主身痛无汗的伤寒表实证,但易过汗伤阴;葛根汤也主伤寒表实证,但主症强调“项背强几几”,方中甘平生津之葛根用量重于麻黄,又有敛阴之芍药,配甘草还可化阴,有发汗舒缓筋脉而不伤阴之妙。

从以上类似方的比较亦可见,葛根的功用(尤其在重用的情况下)对葛根汤及其类方有主导性,当然,也需适当配伍。

(2)运用葛根汤应紧扣“两个字”和“四条经”。

两个字:即“表”与“强”。

表,意指该方多用于外感、肌肤与上部疾患; 强,即其所治之证多有肢体局部紧张、多种疼痛、体质偏强者(多为阳实体质)。

总体而言,葛根汤能治诸多疾患大多与其发散、向上、舒缓的作用特点相关。

因此,可用这两个字来概括该方的应用方向。

四条经:即手、足太阳经与手、足阳明经。

葛根汤所治之病主要涉及太阳与阳明。

如从经络来考虑,结合古今临床应用的情况分析,确与手、足太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的循行部位和各经所产生的病证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经脉》所载四条经的相关病证多见头、项、口、鼻、目、耳、咽之症状及经脉循行部位(如头、项、臂、肩、背、腰、乳房等)之疼痛,与前文所述的古今应用也颇为吻合。

因此,在四经区域的相关见证便可考虑葛根汤。

在掌握葛根汤经典方证的基础上,抓牢方剂的作用特点与方向,并进一步熟悉所述四条经的循行路线、相关病证,有助于更好地运用
该方。

用葛根汤的主要手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仲景原方证所述,用葛根汤治疗颈项疼痛、颈背强急、颈项背部酸痛等。

用方的指征是,凡疼痛强急的部位在颈项或颈项附近,经络分部在太阳、阳明经,证见口中和、舌苔润,无汗者,就用葛根汤。

即使没有典型的恶寒、发热等麻黄汤证,也用之。

值得重视的是,刘渡舟先生用葛根汤绝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即使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只要有颈项痛强,只要辨方证是葛根汤证,就用葛根汤治疗。

特别是高血压病,不少患者在高血压病的基本症状中,多伴有头痛、颈项强硬,遇此,刘渡舟先生常用葛根汤。

他认为本方虽然有麻、桂发散升散,容易动阳,但其与葛根辛凉配伍,则可疏通经脉,再与芍药甘草配伍,则善解除经脉血管的痉挛,因此,高血压病绝不禁忌葛根汤。

第二,用葛根汤治肩背拘紧疼痛者。

肩背与太阳经脉有关,凡是肩背痛,舌不红,苔白润,无汗者,辄用葛根汤。

第三,用葛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为葛根汤证。

此病疼痛主要发生在髋关节与骶骨,虽无颈项强痛等葛根汤证的特征性表现,但病变在足太阳膀胱经,如口中和不渴,舌不红苔白滑,无汗者,则为寒邪凝滞太阳经脉,就可用葛根汤发散风寒、解经脉肌肉挛急疼痛而治疗此病。

第四,根据葛根汤中葛根善于解肌,芍药、甘草善于解痉挛,麻、桂善于发散风寒而止痛的特点,常用葛根汤治疗神经痉挛性疾病,如眶上神经痉挛之眼肌抽动症。

第五,用葛根汤治疗运动神经元损伤之肌肉萎缩肢体疼痛。

这种病肌肉萎缩而疼痛明显,葛根汤解肌肉凝滞而止痛,故用之。

第六,关于葛根汤的煎服法。

刘渡舟先生多严格遵守仲景的煎服法,用葛根汤时强调要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沫,然后再纳诸药。

认为这样煎药,一方面可以缓麻黄、葛根的辛散之性,防止发汗力太强,汗出过多;另一方面可以减弱麻黄走散之性,以免药后发生心悸、心烦、头晕等副作用。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第七,关于麻黄及其他各药的用量。

刘渡舟先生认为,葛根汤不是麻黄汤加葛根,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

如果用麻黄汤加葛根,麻黄汤发汗力强,如再加葛根,则升阳发表作用更强,恐怕汗出太多。

用桂枝汤加麻、葛,则既可发散风寒而解肌,又可因其中的芍药、甘草、大枣滋阴血、护胃气而缓经脉之急,不会造成过汗伤津。

基于这一认识,刘渡舟先生用葛根汤时麻黄的用量特别谨慎,只用3g,或4g。

而葛根常用14~16g;桂、芍常用12g,有时用14g。

这一点是值得留意的。

我们先看一个病例:女17岁,高中生!
三年来几乎不出汗,夏天运动热得满脸通红,也不出汗,对着空调吹,才能舒服一点!体育老师为安全起见,从不敢让其跑步!
满脸痘痘,脸色暗沉粗糙,大便一周左右一次,大便干硬。

月经期短,有血块。

舌淡紫暗,脉浮弦紧。

女孩父母要我先治其无汗,以防夏天中暑。

女生爱美,说让我先治其满脸痘痘!我笑曰:一起治吧,皆大欢喜。

那么在这个病案中:为什么不出汗,为什么满脸痘痘。

为什么大便秘结?为什么经期短?这痘痘是热是寒?
我们分析一下她的症状:脸色滞,脉浮弦紧。

阳明经循脸,太阳经止于晴明穴。

这是阳明经受风寒,长期不解,经脉瘀阻。

所以面部晦暗,痘痘满脸。

太阳也受寒,表证长期携带,表阳不畅,所以不出汗。

此乃太阳阳明长期不解,由经入腑,腑气不通,太阳阳明经气失畅,少阳枢机也受影响;同时阳明主宗筋,寒滞阳明经,宫受寒,故月经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