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石鼓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石鼓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目形态已经玩不出花,综艺节目亟.(jí)须引入第三视角,以弥补、调和纪实内容的单薄.(báo),真人选秀+演播室观察的万能公式被证明奏效后,各大视频网站像抓住稻草一般蜂涌而上。

B.扬州火车站建在扬州古城西北,这里山岗迤.(yǐ)逦花木葱翠,扬州火车站就好像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尤其是在三月,葳.(wēi)蕤花木掩映着现代化站房,就像书卷打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角,给人以美感和遐思。

C.夹杂着方言、俚.(lí)语、古语等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他似乎就想在一泄千里的语言洪流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

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màn)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

D.尽管微软努力劝诱、说服以及采取各种激进的方式来推动升级,但在全球范围内Windows7系统依然有数亿忠实拥趸.(tǔn)。

毋.(wú)庸质疑,Windows7系统是微软最受欢迎的系统。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阴霾./埋.怨寒舍./退避三舍.封妻荫.子/绿树成荫.
B.星宿./宿.根冠.军/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累.赘/累.计涤纶./羽扇纶.巾硕果累.累/恶行累.累
D.尽.快/尽.情模.拟 /模.棱两可曲.径通幽/是非曲.直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韶.(sháo)华易逝,容颜易老,浮华终是云烟。

拥有阳光心态,便不受万象羁.(jī)绊;心无羁绊,坐也从容,行也从容,你才是一个优雅的、魅力十足的人。

B.19世纪,西方社会传统的贵族日薄.(báo)西山,资产阶级爆发户崛起。

森严的阶层壁垒被打破,一批有思想、有抱负的平民跨界成了知识界的翘.(qiáo)楚。

C.林语堂眼中的市侩.(kuài):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ní)之态,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扪心自问,你“中奖”了吗?
D.我们都为生命的短促而唏嘘,但可曾思量.(liang),正是因为短促而脆弱的生命旅途中有太多的烦闷与愤恚.(huì),那所剩无几的愉悦方显得迷足珍贵。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

国人对春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

但有人认为,“年味”正在变淡。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春节,不仅是家人一周的相聚,更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

传统文化,无需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___________________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乐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______________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其中的陋习。

同时,()。

全家起进电影院看电影或在家追网剧,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积极拥抱新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蓬勃的生机。

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张旗鼓不胜其烦故步自封千篇一律
B.大张旗鼓不厌其烦抱残守缺千篇一律
C.大费周章不厌其烦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D.大费周章不胜其烦抱残守缺一成不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我们必须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B.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D.我们确立新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C.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D.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王国维①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②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注释)①王国维,字静安,近代词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

夫人莫
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面色更显憔悴。

词人不禁万分感伤。

这首词,或许在此时而作。

莫氏于两年后不幸病逝。

②不道:不料。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未写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

与妻子重逢,词人却黯然神伤。

B.“花底”二句写词人和妻子花下无语相看,绿窗前的芳春与天色无不同悲。

C.下片侧重写内心感受,一丝新欢和无穷旧恨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奈。

D.上、下片的词意均有曲折,上片明转,下片暗转,匠心独运,甚是高妙。

2.近代词评家陈邦炎评论这首词说:“在静安眼中,人生的苦海,从时、空两方面看都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

”王国维是怎样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一层层表达内心痛苦的?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

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

互联网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的网络文学悄然兴起。

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

其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

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

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

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成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

同时,网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
材料三:
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掌阅集团在其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络文学读者中“80后”占17%,“90后”占41%,“00后”占34%,年轻化正在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趋势。

随着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流行程度持续增强,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对我国网络文学消费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开展研究探索。

高辉研究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用户的多元消费心理,提出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读快感、更直白的欲望宣泄,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满足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参与意愿。

只要网络文学能够有效满足大众文学消费心理,其社会影响力将越来越强,相应的商业价值也会越来越强。

周凤梅认为青少年群体是我国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受众,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日益模式化和庸俗化,这将导致网络文学市场在可预期的未来出现发展困境。

网络文学必须要扭转模式化和庸俗化的发展方向,现在的市场繁荣实际上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商业化和文学性平衡的道路。

有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文学在一定情况下存在成瘾的可能。

而年龄较小或者自制力水平较低的读者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学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甚至出现成瘾症状,类似《少年沉迷玄幻小说因手机被母亲砸坏离家出走》和《“超级宅男”每天待卧室23小时看网络小说》的新闻报道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很多沉迷于网络文学的案
例。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沉迷与成瘾问题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我国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进行引导和治理。

一是建议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生群体阅读行为的引导。

应当积极向学生群体推荐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价值观正确和积极弘扬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网络文学,揭开网络文学作家的“神秘面纱”,从而合理地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自觉抵制网络文学作品的过度阅读和沉迷行为。

二是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网络文学阅读行为的引导。

家长群体应当重视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沉迷成瘾的危害性,引导他们合理地消费和使用网络文学。

认真分析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积极参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活动,协调好线上线下两种生活方式,减少对网络文学的依赖和不合理消费。

(摘编自竺立军《我国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研究》)
1.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一项是()
A.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

B.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

C.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网民为接受对象的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

D.借助网络媒介,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相渗透,前者可能进入后者领域,后者也可能成为前者一部分。

B.2013~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都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可见其魅力。

C.掌阅集团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文学40岁以下的读者占比90%以上,年轻人是主流。

D.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读快感,其社会影响及相应商业价值超过传统文学。

3.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文学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原因。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

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

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

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1%,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
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

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

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

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

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

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

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

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

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

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

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

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

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

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

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
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

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

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

但是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

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4.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柳青
①即便在他的那个时代,叶芝也被视作一个神神叨叨的爱尔兰人,他一辈子对神秘世界信以为真,垂垂老矣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在28岁上,叶芝就在童年生活过的爱尔兰西北海岸村庄采风,和当地农人聊天,收集各种传说和故事,就跟我们这儿的蒲松龄一样,整理结集了一本爱尔兰版《聊斋》——《凯尔特的薄幕》。

②在叶芝看来,若没有天堂、地狱、炼狱和仙境,只这荒芜人间对于讲故事的人而言显然是不够的。

比起所有理论,他更喜欢听到象牙门在铰链上转动的声音,也相信只有穿过这道撒满玫瑰的门槛的人,才能窥到远方牛角门的幽幽光亮——在西方传说里,象牙门通向幻境,牛角门抵达真实。

③象牙门吱吱呀呀地打开,那个世界如此截然不同,其实也就一句话概括:此乃鬼魂出没之地。

在那些终日听着惊涛拍岸的小村子里,农夫村妇们尽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总是一些鬼怪和仙人,他们和我们比邻而居,各自相安,偶尔的,两个世界有些交集。

这些讲故事的人贫穷、严肃,他们的讲述里有种优雅的机智,和一种奇特的放肆,他们生存的地方荒芜至极,但他们头顶的天空总布满神奇莫测的云彩
④某一天,叶芝和他一个“终身远离辘辘车轮声”的朋友,以及一个通灵的小女孩,在爱尔兰西部的海滩上散步,他们走到一个传说仙人们活跃的地方。

一时间,冰冷的海风和隆隆海水声似乎隐去,然后他大声呼喊起仙人的名字。

很快,女孩说她听到了岩石中传来的音乐,看到了住在里头的小仙灵,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然后仙灵们的王后出来了,那一刻叶芝很恍惚,又觉得很真实,不久女王就消失在岩石里,留下警告:“不要试图太了解我们。

”她消失的那一刻,海上的冷风又吹了起来。

⑤宛如梦境的描述,但叶芝信誓旦旦说,他在精确描述他的经历,他曾写下这诗句:“走吧,人间的孩于/和一个仙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人间哭声太多,你不懂”这不是幻梦的憧憬,他从来相信,仙人们确确实实存在,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过着它们激情四溢的生活,他何其羡幕它们,“它们品尝过无拘无束的恨和毫不含糊的爱,永不厌烦地宣称着是和不,从不曾把双足羁绊在可能和也许的遣憾之网中,”那才是一个完美无瑕、尽善尽美的世界,那世界像一大丛玫瑰一般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层下,叶芝说,仙人们住在那里,用风中摇摆的芦苇的叹息,用鸟儿的歌唱,波浪的呻吟,用小提琴柔情的泣声,哀悼我们陨落的世界。

⑥他对这人世间总不免失望,于他,“人间只是脚下的一片尘土”,是人类高悬袍衫充当战旗的绝望之地。

而象牙门的那一头,是他心灵退守的地方,也是映射着爱尔兰智慧的小天地——
⑦“我们没有微弱烛光来指引脚步,也没有零星鬼火在前方沼泽上跳舞开道,所以,我们只能在住满奇形怪状的鬼魂的大片荒地上模索前行,我们要在壁炉里、灵魂中,保留一点火种,张开双臂欢迎所有出色的生灵前来取暖,不管它是人是鬼,哪怕对鬼魂本人也不残忍地呼喝‘滚开’。


⑧叶芝好“鬼”,是他骨血中的爱尔兰气质使然,那片岛屿上的人习惯以诙谐应对愁苦,天性中的豁达让他们和鬼魂们达成了和解,因这份对命运的安之若素,于是他们的鬼故事也许伤感,也许惆怅,却没有狰狞或是怨毒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