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简介(精选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简介(精选12篇)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简介篇1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简介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
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
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
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
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
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
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
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
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徐霞客游记》系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
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
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
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
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
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
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
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简介篇2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出游情况,突出表现了徐霞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及其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
二、结构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介绍名、号、生卒年、评价、籍贯及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3-5段):一生出游情况。
第一层(3段):少时兴趣及受母亲鼓励立志出游。
第二层(4段):母亲去世前出游情况。
第三层(5段):母亲去世后出游情况
第三部分(6-7段):游记成书经过及其文学、科学价值。
第一层(6段):详细介绍游记来之不易及成书经过。
第二层(7段):概述《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精炼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精炼生动,如第6段描写徐霞客在游览中所遇的艰险:“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真正是出生入死,更常常要忍饥耐寒”,动词“登”、“‘历”、“涉”、“探”等准确精当,而三字句,五字句和散句的交叉连用使语言灵动而有变化,又使整段话有了内在的节奏韵律,使读者在朗读中能更好地体会到徐霞客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其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四、列举实例突出真实性的写法
统观全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和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为了突出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作者采用了以具体时间为序和列举实例的方法。
例如第5段运用
实例来说明他旅行时“忽南忽北,一来一去,何止万里”的气魄。
第7段又用实例来说明《徐霞客游记》一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这些实例,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五、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的教学建议
本文虽为传记,但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并且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建议从朗读入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的这一特点。
可抓住课文写徐霞客父母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部分,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选材的意图和好处。
建议多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来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徐霞客的为人。
例如第5段中表示时间的词;第6段中的动词:登、历、涉、探、冒、行等。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