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三个月》2020高考语文浙江文档第一轮基础强化基础专项练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专项练2词语标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
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甲]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抱残
..
守缺
..、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
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乙]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
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
....,都来一睹其真容。
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
..,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丙]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
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相融相生,终究
..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
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抱残守缺B.万人空巷
C.愿景D.终究
答案 D
解析A项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使用正确。
B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使用正确。
C项愿景:所向往的前景。
使用正确。
D项终究:毕竟,终归。
不合语境,此处应用“最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 B
解析乙处冒号使用错误。
冒号和破折号都可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但冒号的提示作用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中,而破折号没有这一限定。
文段中仅“非洲长颈鹿”是对“麒麟”的解释,因此“非洲长颈鹿”前要用破折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甲]苏轼所成长的眉山地区与佛教圣地峨眉山相去不远,在一个佛教氛围如此浓郁的地方生活,不难想象苏轼的成长一定伴随着佛教。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
父亲苏洵对佛教也颇为青睐。
此外
..,苏洵还非常喜欢收藏佛教珍品。
在生活中,与苏轼交往密切的佛印等高僧也是对佛教思想领悟颇为深刻的人。
在苏轼的成长环境中,处处都有佛教,这极为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
[乙]所谓心中有佛,便是佛心常驻。
用一颗充满佛家善意的心去感知
..这个世界,所见的
一切自然都是善意的、美好的。
苏轼在给秦观的诗中写道“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
派”,大有“五蕴皆空”的意味,一种超脱的情怀呼之欲出
....。
同时,[丙]苏轼的很多诗词都与佛典相关,《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
君指上听”便与佛教经典“楞伽经”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3.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外B.感知
C.呼之欲出D.千丝万缕
答案 C
解析A项此外:表示除了上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的。
B项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比感觉复杂、完整。
C项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且对象不当。
D项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 C
解析“楞伽经”是一部书,应用书名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甲]我曾经住在城市,曾经打扮精致、住豪华酒店,但这些都使我觉得虚浮。
回归粗茶淡饭、素衣素面的生活,我觉得更踏实。
[乙]当我坐着火车穿过山野,车窗外是深邃的壑谷、
苍翠的原始森林……我发现,单一的文明或单一的自然似乎
..都有缺陷,文明与蛮荒的交会最
令人愉悦。
站在阿尔卑斯山,我发觉欧洲的阳光特别澄净,特别明媚。
[丙]欧洲的自然风景是明朗的、敞开的,令人拍手称快
....;中国的自然风景是含蓄的、隐
秘的,令人忧伤莫名。
面对大自然,西方人是敞开心灵,跟自然做亲密无间
....的交流;中国人
则保持矜持内敛,把自然风景当作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映照
..自己的内心。
5.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似乎B.拍手称快
C.亲密无间D.映照
答案 B
解析A项似乎:仿佛,好像。
使用正确。
B项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
C项亲密无间: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使用正确。
D项映照:照射。
使用正确。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 A
解析甲处顿号有误,“打扮”和“住”是同一主语下的两个谓语,中间不能使用顿号,应用逗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甲]车下高速公路,驶入进城连接线,扑面而来的是绿意盎然、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我不停地发出赞叹之声,可坐在我身边的同事却无动于衷
....,只顾埋头看电子书。
[乙]因为我知道他平常酷爱摄影,于是就提醒他电子书可以天天看,此处美景却不是天天有。
他说等看完这一章再拍。
直到进城下车后,他才放下电子书,直奔城里,开始拍个不停。
每处景观,他没拍完,
我就欣赏完了,早早坐在车上等他。
因为
..时间紧迫,所以尽管他意犹未尽,我们也不能逗留。
[丙]如果他不一直低头看电子书,在车上就想好了哪些美景一定要拍,也许时间会俭省
..一些。
7.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团锦簇B.无动于衷
C.因为D.俭省
答案 D
解析A项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B项无动于衷: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C项因为: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D项俭省: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
不能用来形容时间,使用错误。
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 A
解析“花团锦簇”和“美不胜收”之间应用逗号。
从语意上来说,“美不胜收”是对前面“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景色的概括性评价,不能与之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