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
据此可推断,当时()
A.小家庭观念盛行B.人口衰减严重
C.小农经济遭破坏D.人口隐瞒严重
2.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
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
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3.下图是古代中国历代人口发展趋势图(图源:《中国人口通史》),据此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A.“摊丁入亩”的影响B.“多子多福”的观念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世界市场”的推动
4.《太平寰宇记》卷85载:唐代剑南东道陵井在万岁通天二年,官府把卤水出售给老百姓,让他们去煮盐,出售卤水所得收入归官府,百姓一日一夜可得钱45文,“百姓贪利失业”,后来官府“停卖水,依旧税盐”。
材料表明唐代()
A.制盐业规模日益发展壮大B.曾对当地煮盐业实行官营政策
C.制盐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制盐业带动了工商业发展繁荣
5.下图为邮票《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部分)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产于河南禹县神垕镇,因纪念夏禹大会诸侯的古钧台而得名。
由于钧瓷的高超艺术造诣,北宋徽宗年间,指定它为御用品。
由此可知,钧窑属于()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间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6.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7.公元前627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前来。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这就是“弦高救郑”的故事。
这一故事反映出()
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的诸侯国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
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④弦高是很有实力的私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
这主要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
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
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
”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
由此可知,南宋时期()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D.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10.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
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
材料主要表明()
A.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B.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11.据陆游《入蜀记》载“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
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这里的“南市”在宋代应该属于()
A.晓市B.夜市C.村落D.草市
12.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据此可知,清朝()
A.康熙时期放弃了“海禁”政策B.“海禁”政策一度有所放松
C.政府一直厉行“海禁”政策D.乾隆时期积极开放对外贸易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家财政根本无力。
唐德宗年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首倡,开始征收“间架税”。
“间架”指房屋的计量单位,“凡屋,两架为一间”。
唐政府根据估值,将长安居民的房产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文,中等一千文,下等五百文。
有隐瞒一间的,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取于其家。
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
“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
建中四年(783)十月,被调往东方削藩战场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不周发动兵变,乱兵攻人长安城内后、为安抚惊慌失措的百姓喊出了“不税尔间架”的口号,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为了不失民心,宣布废除了间架税。
中国第一项正规的房产税仅活跃半年就夭折了。
——摘编自朱华、莫骄《唐代间架税及相关问题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后期征收间架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间架税最终失败的原因。
14.某校高二3班以“明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研学活动,以下是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农业有很大进步。
各种作物品种增加,仅稻米品种每个地区多有几十种。
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新品种由国外传入,广泛种植。
植棉遍及南北。
浙西蚕丝,广东蔗田,四川茶园,福建蓝草(染料),江南花生等,生产蔚为大观。
农村经济商品化动向明显。
手工业种类繁多,棉纺、丝纺、浆染、造纸、制瓷、铸铁、榨油、麻、糖等技术明显提高。
江南城镇大量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进入民营手工业中,民营手工业地位反超官营。
工商业发展,带来城市兴旺。
新兴城市遍布南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围绕着城市。
这些市镇专业性很强,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生产。
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通货。
明代,还出现了徽商、晋商、闽商、陕商、浙商等商帮,他们经营各类商品;资金能达百万两白银,这都为资本流通和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上表现出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等都在为资本主义化的生产准备着条件。
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卷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明中叶后,广东地区的冶铁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佣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炼铁取利。
少则五六炉,多则一二十炉,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有学者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
——摘编自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和李楠、张海鹏、康力行等学者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能产生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选一幅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生产场景图。
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哪项是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 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 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 选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
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故选D 。
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 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 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 项。
1.【答案】D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近百年里宋代户数、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没有明显变化,结合宋代这一时期政局稳定、社会发展的局面,可知登记人口没有明显变化不是人口发展的真实现象,应该是当时隐瞒人口数量的现象严重,故选D 项;小家庭观念仅与材料中每户平均人数都不到三人相符,不是对表格的全面概括,排除A 项;材料中反映的户数和口数都呈增长趋势,不能反映出人口衰减严重,排除B 项;材料中仅涉及人口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 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结合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基本实现了各领域的自给自足可知,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故选B
项;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与材料反映的东
汉时期实物交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是滥发钱币引发了通货膨胀,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货币交换功能的丧失,主要原因不是赋税的征收,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玉米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推动粮食产量增加,也推动人口增长,因而“世界市场”的推动是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共同原因,故选D项;“摊丁入亩”是清朝推行的赋税制度,不能构成明清两代人口激增的共同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需要更多劳动力,因而形成了“多子多福”观念,非明清两代所独有,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明清两代特性无关,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官府把卤水出售给老百姓”、“后来官府‘停卖水,依旧税盐’”可知,当时剑南东道政府利用民间力量发展官营手工业,后因“百姓贪利失业”取消,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措施转变的现象,故选B项;“规模壮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项;材料“百姓贪利失业”可知百姓因煮盐放弃农业生产,排除C项;“工商业的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高超艺术造诣,……为御用品”判断为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排除B项;民间手工业不可能为御用品,排除C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工场手工业,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故选C项;作者认为传统经济没有孕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排除A项;作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郑国商人弦高使用计谋,用牛犒赏秦军,使郑国免遭秦军进攻,这说明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故③、④正确;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不是官商,故②错误;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并非强大富庶的诸侯国,故①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初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明朝中期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可知明中叶以后,白银使用广泛,故选B项;依所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排除A项;依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项;依所学,白银的流通主要得益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银矿开采无主要关联,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夜市繁荣”,可知宋代商业突破坊市制,形成街市,夜市,说明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突破时空的限制,未涉及到政府监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活动,未涉及到政府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市镇兴盛,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项;“农、商业进步明显”,与“粮食自给”、“交易,俱不用钱”等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岭南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岭南是南方的一小部分,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南市”所处的位置在“城外”,可知“南市”应该是城郊或农村的集市,即草市,故选D项;晓市即早市,大都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与“城外”位置不符,排除A 项;夜市一般是指在夜间做买卖的市场,其大部分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与“城外”位置不符,排除B项;村落一般是指众多人口所聚居的区域,是一个行政组织,不是市场,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一度有所放松,与材料中“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相符,故选B项;康熙时期仅“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并不能体现放弃“海禁”政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军费开支需要;赵赞的建议。
(2)原因:重复征税、税制不合理;触犯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急功近利,缺乏相应配套措施;泾原兵变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
家财政根本无力”、“唐德宗年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首倡,开始征收‘间架税’结合唐朝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人口的迅速增加可知,唐代后期征收间架税的背景包括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军费开支需要;户部侍郎赵赞的建议;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等。
(2)根据材料“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建中四年(783)十月,被调往东方削藩战场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不周发动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为了不失民心,宣布废除了间架税”可知,唐代间架税最终失败的原因包括重复征税、税制不合理;触犯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泾原兵变的直接影响;还有急功近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等。
14.
【解析】第(1)题,有利条件:概括材料“农业上表现出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等都在为资本主义化的生产准备着条件。
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可知,农业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
第(2)题,场景图:根据图片2可知,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图中有织机多张,并有多人进行生产。
特征:概括材料“广东地区的冶铁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佣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炼铁取利”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第(3)题,因素:考生只需在材科三“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中选一项即可。
理由:考生需要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来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1)有利条件:农业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
(2)场景图:图2,施复夫妇成为机户。
特征:雇佣关系。
(3)因素:重农抑商或者海禁政策。
理由:重农抑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任选其一,并说明理由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