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黄芪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耕还林地黄芪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汪芳;叶玲玲
【摘要】Breeding technique(selection,treatment,soil
preparation,fertilization,sowing),field management
(weeding,watering,topdressing,later mangement) and pathogen and pest control(powdery mildew,bed root disease,aphid,limabean pod borer)of intercropping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n the new afforestation land were introduced.%对退耕还林地黄芪间作套种栽培的育苗技术(选种、处理、择地、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除草、浇水、追肥、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白粉病、红根病、蚜虫、豆荚螟)进行了介绍。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2(053)007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退耕还林;黄芪;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作者】汪芳;叶玲玲
【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林业局,江西彭泽332700;江西省彭泽县林业局,江西彭
泽332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71.8
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土地资源分配利用的最佳方式,其在防止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退耕还林工程状况看,由于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较大,使得种植期间耕地面积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充分利用间隙中间的土地资源,在剩余的空间结构中种植黄芪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使用。
鉴于退耕还林的特殊性,引进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则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保证了植物种植的成活率。
1 育苗技术
1.1 选种
挑选品种优良的种子,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
所用黄芪种子必须符合健康无病、籽粒饱满、发芽率高、破损较小等条件。
此外,种子的贮存时间最好在2年内。
1.2 处理
种子选好后要经过相应的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处理方法有机械、物理、化学等手段。
如沸水催芽,把选出的种子在沸水中搅拌1min后添加冷水,在水温上升至40℃后浸泡2~4 h。
1.3 择地
在土壤选择上,应尽量选用灌溉便捷、肥力较高、地块平整、不易积水的半沙质土壤。
良好的土地环境是幼苗顺利成长的保证,可显著提高成活率。
1.4 整地
整地是为了保持土壤内部结构疏松,秋季翻后的土地需作平整处理。
黄芪育苗期间的最佳整地应无跑水、积水等现象,春季则根据大田作物种植时间浇灌底水,以维持足够的水分。
1.5 施肥
播种前要对还林地进行施肥,为种子的生产补充足够的营养。
施肥要控制好相应的时机及施肥方法,如在整地中用磷酸二铵150 kg/hm2、过磷酸钙225 kg/hm2
等肥料。
1.6 播种
一般按行距10 cm开2 cm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人工用手扶拖拉机旋耕器轻耙1遍,且控制好深度,并镇压、遮阳。
2 田间管理
2.1 除草
若田间杂草过多既限制了黄芪的生长空间,也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
鉴于黄芪出苗晚于杂草出苗,必须在黄芪出苗前及时除草。
首次除草时间为出苗后15~20 d,要保证头草的彻底清理。
第2次除草主要是对之前残留的杂草彻底清理,时间在出苗后20~25 d。
2.2 浇水
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地区,通常适当浇水则能满足土壤的水分要求,一般时间间隔在2~3个月。
而对于一些较干旱的退耕还林区域,如山区、靠近沙漠等,则要经常性地人工浇水,最好每月适当浇水1次。
2.3 追肥
除在育苗期间对土壤进行施肥处理外,在种植阶段要追加施肥。
通常浇水的同时可以追肥,一次追肥用尿素75 kg/hm2,二次追肥用尿素37.5 kg/hm2。
后期的追肥则要根据田间的具体情况,对干旱地也要及时补足水分。
2.4 后期管理
出苗后应加强管理,如对于生长过于茂密的地方,可适当清除一些黄芪苗,以创造足够的空间生长,降低其他幼苗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3 病虫害防治
病害、虫害是目前影响退耕还林地黄芪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退耕还林地自身的特殊性,使得黄芪间作套种期间常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导致产量降低30%左右,
情况严重的颗粒无收。
3.1 白粉病
白粉病常见于7~8月,此阶段温度高、湿度大,最易出现白粉病,危害黄芪的叶片、荚果。
主要病症表现为叶片、荚果的表面出现白色绒状霉斑,造成黄芪产量大减。
该病害在早期结合25%粉锈宁1 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
3.2 红根病
红根病主要表现为黄芪的根部为红褐色,最早病发于根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扩散至主根而引起腐烂。
日常管理中需及时排水、清理残体。
一般用70%敌克松
22.5~30.0 kg/hm2对土壤消毒处理即可。
3.3 蚜虫
蚜虫多见于7~8月份,对黄芪嫩梢的破坏力极大。
对于一些干旱、高温的区域,蚜虫的发生率较高。
处理蚜虫常用40%乐果1 000~1 500倍液或50%避蚜雾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5]。
3.4 豆荚螟
豆荚螟会长期为害黄芪,这是由于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
冬季冬眠期间,幼虫也靠黄芪叶片为食。
防治豆荚螟是在花期用敌敌畏喷施,时间间隔为7 d/次,持续3次左右即可。
4 结论
考虑到退耕还林地的特殊性及黄芪生长的特殊要求,在种植此植物时必须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
间作套种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方法,该技术在保证黄芪高成活率的同时,也使还林地的空间结构合理分配。
根据近年的种植情况看,间作套种的最大优点在于优化配置作物群体,保证种植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严格控制了植物之间的空间距离,保持了对光能的充分利用,促进了黄芪种植产量的
提高。
【相关文献】
[1]郭晓娟.分析退耕还林工程中植物栽培技术的运用[J].环境工程,2010,19(5):30-32.
[2]石云.基于GIS的彭阳县退耕还林(草)与林草配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05-14307.
[3]刘志开.国内黄芪育苗种植的先进技术[J].安徽林业技术,2009,15(11):9-10.
[4]陈朝玉.新时期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J].现代工业经济,2010,33(7):30-32.
[5]张学元.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15-19216.
[6]张德才.退耕还林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环境调查,2009,20(17):18-21.
[7]付家旺.国内林业植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的运用[J].浙江大学学报,2010,40(12):65-67.
[8]张天禄,王会平,王维峰.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