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研案例-----同课异构
一、简要说明
本学期我们地理学科成功地开展了区、片级两次同课异构活动。

采用的是非专业教师(孙向英、张翠雷)和非专业新任教师(赵涵、卜俊蕊)做课,课题分别是“西双版纳”“巴西”都属于分区地理内容。

学科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活动的准备、开展过程中,得到了长春中学、41中学、23中学、15中学和会元等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得宜于学校改革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对教师各种水平的促进,不仅做课教师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骨干教师、听评课教师都有收获,同时我们学科还把“同课异构”活动做为一个论坛的主题,在网上延续研讨和交流,具有多种研讨和研究价值,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做出了良好的、正确的导向。

二、叙述、分析和评价
1.共同目标导向
宏观上以2011新课标为导向,中观上以旧的课程标准为目标,微观上以教材为依据,正确、科学、恰当地确定课时目标。

2.同课异构具有良好的研究和研讨价值
两位教师同上一课,目标相同,各自准备互不相通,自然会有不同的思路,在教师自然设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炼不同的特点;如,“西双版纳”张翠雷的设计是以“特殊”为主线,孙向英的是以“美”字为主线,
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听课教师明确好差之分,知道有效和高效的区别。

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等,开拓了教师的思路、启迪教师的智慧,有利于教师的创新。

3.突出了区域地理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区域地理为主”,这四节课正好都是区域地理课。

搓板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突出两方面的联系---区域内外联系,也就是内突出差异---是地理要素间和地理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外是区域间的综合性。

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和教学过程中都比较突出,如“西双版纳”突出的是区域的差异,“巴西”是突出综合性。

4.为新课标的实施做出了明确的导向
目标导向:一是遵照专家的指示,课时目标不再用三维的形式,要注意动词的恰当运用,二是重后两维的教学特别是重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5.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非专业教师、新任教师、骨干教师等都有提高和发展,在准备的过程中,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学科组也进行了集体备课,片长骨干教师也以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如,片级赵涵的课由23中学科组共同研究,59中卜俊蕊的课由15中学科组导课,使教师们的能力、水平得以发挥。

6.评课有了长足的进步
听课教师能把区级同课异构提炼出两位教师不同的特点,把卜俊蕊的封为优秀课,关称赞她比较成熟,张翠雷的认真的态度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及效果得到评课教师的称赞。

教师们看点增多、能一分为二进行科学的评价,并能提升为理性的认识。

骨干教师评课水平的提升,得宜于她们参与了导课的过程,她们与做课教师一同备课,指导试教、书写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指导、板书设计等,既评到了教师的教,也恰当地评价了学生的学,对教育教学效果也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体会和感悟:
1.非专业教师也是有很大潜力的
以往做课,基本不用新任教师也很少用非专业教师做课,因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没有专业教师水平高。

本学期两次同课异构的四节课,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认真努力,每位教师都是有很大潜力的。

如,张翠雷的问题式的引入的设计和实践,是很多教师都达不到或者说是很难超过,孙向英那种恰当形象的肢体语言、亲切的话语、可爱的笑容所起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多教师所不能及的;卜俊蕊的飞跃成功,水平达到或是超过了骨干教师的水平;赵涵也跨跃自己产生了飞跃。

最可贵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没有以得证为目的,得到了教师们的表扬和肯定。

做课是最段炼人的。

做课教师在说课和讨论过程中也谈出了个人体验、收获、思考。

2.同课课异构价值高
两位教师做同一节课,具有竞争意识,使做课教师努力认真程度加大,同时也发挥出了教师的比较大的潜力;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叙述和达成,因为就此项是共同研究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不同的设计和教学增加了看点和研究的案例,开拓了评课者的视野,启迪了评课者的思维,增强了评课作
用和价值。

不同的设计和教学,也使教师明确什么是最佳、高效,提高了其借鉴学习价值。

拓宽了研究的思路,有利教师的创新。

总之,同课异构好处多,是很好的一种教研方式。

3.新课程贯彻难
在本学期的教学观摩活动中,贯彻新课程思想是观望研讨的重要内容。

但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做课教师认识和理解是经过三番五次之后才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的,但在运用上还是有不到位之处,可想而知,在下学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践还是有很多困难的。

在本学期课程标准讨论的过程也反映出了这一点。

4.做课准备的过程要按规范的要求,效果才好。

做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按规范的操作过程进行,是学科的通病,它直接影响了备课和上课效率和效果,本学期的也是如此。

教师都比较重视课件的准备和试教,而忽视了研究课标、教材、学生的重要环节,漏掉了试讲的环节等。

就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年来我就在思考,下学期可以做集中小专题辅导和讨论,使教师做课沿着科学、正确的轨迹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