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醒脑艾灸帽的研制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入门》谓:“凡病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艾灸作为祖国医学之精髓,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其效应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艾灸过程中皮肤组织温度的变化来诱导的[1]。

因其疗效显著、适应证广和操作简便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2]。

大量临床研究[3-5]证实,针对头部腧穴施灸对眩晕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效果颇佳。

然而,传统头部艾灸以实按灸、温和灸为主要施灸方法,有以下几种缺陷:①临床上易发生烫伤;②实按灸温度不恒定且不能持久;③实按灸操作需要对所选腧穴依次施灸,工作量大;④患者有惧怕烫伤心理,且舒适度欠佳,致患者依从性低;⑤传统的灸具、灸盒不易固定。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笔者团队尝试创新设计头部艾灸装置,现介绍如下。

1 装置结构特点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科学、创新、实用性原则下研制“醒脑艾灸帽”,其包括:布帽体、第一绑带、第二绑带、柱状容置器、艾灸盒。

所述布帽体与所述第一绑带和所述第二绑带缝制连接,布帽体通过所述第一绑带和所述第二绑带绑定于患者头部。

“艾灸帽”主体是布帽体,布帽体共三层,最里层为阻燃层,中间为保温层,外层为科技布层。

“帽子”上的“打孔”设计,根据需求选择4cm 的柱状容置器和2cm 的倒流香装置。

布帽体上固定有多个所述柱状容置器,所述柱状容置器内部贯通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艾灸香柱,所述柱状容置器的外壁设置有一旋转螺纹。

根据施灸程度、需要灸感强烈程度,可选择连接底盘直径4cm 的圆柱体灸盒及底盘直径2cm 的倒流香无烟装置。

直径4cm 的灸盒灸感更强烈,2cm 的艾灸贴灸感次之。

笔者选择打孔直径4cm 左右灸孔,其中4cm 的柱状容置器,选用百笑灸(重庆百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渝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70051
号)施灸。

灸盒直径约4cm,由灸筒和底座组成,灸筒侧面设置有风口,通过控制空气的大小来控制施灸温度大小。

底座设置有19个小孔有序排列,便于温度的传导。

同样也可以根据施灸程度的需要选择直径2cm 的倒流无烟艾灸装置(艾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S-1N)施灸。

倒流香艾灸装置需要打直径约2cm 的小孔,用于连接底座,底座是一个中空设计,施灸时将点燃的艾炷固定在底座上,利用倒流香原理,通过大气压使艾烟由外往里走,形成相对应的辐射范围。

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大小灸,施灸时点燃的艾炷燃烧所产生的热力对头部腧穴形成对应的辐射区,刺激局部腧穴。

本醒脑艾灸帽可以根据患者的各个穴位承受力和需求来决定对应位置艾灸装置的选择。

根据辨证论治所选取的腧穴不同,可以在“帽子”上进行“打孔”满足不同的需要,方便快捷。

施灸时艾炷燃烧所产生的热力对头部腧穴形成对应的辐射区,刺激局部腧穴。

同时,艾烟流动于帽内,循环往复产生物理温热作用又起到一个“熏蒸”的效果。

患者进行艾灸治疗的同时可兼顾其他事情,既安全又节省时间。

同时,出院后的居家延续护理也可以轻松实现。

图1 “醒脑艾灸帽”装置图
注:101:布帽体,102、103:绑带,105:柱状容置器。

2 装置测试
通过监测使用过程中“醒脑艾灸帽”各个穴位点的温度变化以验证艾灸帽的安全性。

2.1 受试者
选择身体健康的受试者10名,其中男性5名,
【摘要】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头部艾灸在治疗眩晕方面效果颇佳,但临床应用中发现传统艾灸方法缺陷较多。

因此,笔者团队研制了“醒脑艾灸帽”,让患者舒适度及灸感更优,验证了其安全性,且“醒脑艾灸帽”行头部施灸可以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居家延续护理,充分发挥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保健作用。

【关键词】 灸法;艾灸帽;温度;温度-时间曲线;穴位
中图分类号 R24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0-1598-03
一种醒脑艾灸帽的研制及应用
陈小艳 刘达程
作者单位:400010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
女性5名。

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3岁。

2.2试验环境
环境温度控制在20 ~25 ℃、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室内空气无明显流动。

2.3监测方法
监测者在患者使用艾灸帽进行施灸过程中对各个穴位点的温度进行监测。

“醒脑艾灸帽”拟用于眩晕痰湿中阻证患者,根据辨证选择穴位为百会、风池、天柱、头维、神庭,并在对应的穴位点打孔,选用百笑灸(重庆百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渝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70051号)5个,分别固定于布帽体5个柱状容置器内,将所有灸盒风口调至最大。

受试者提前20min进入实验室,在无任何刺激的自然条件下戴好艾灸帽,将温度计温度探头置于各个腧穴中心处。

点燃百笑灸,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连续记录30min。

所得温度为用艾灸帽施灸时对应穴位皮肤接触面温度。

将10位受试者的每穴的平均温度作为结果分析。

2.4实验结果
施灸时各穴位不同时间点平均温度见表1,每个穴位最高温度均大于45℃。

腧穴温度—时间变化曲线比较平缓,分为平台期、上升段、下降段。

平台期较短,在早期快速的升温后温度呈小幅度波动,保持较长时间,期间递减的幅度较小,随后缓慢下降进入平台期,呈小波平缓的特点。

这与艾灸帽中间层为保温层以及艾烟流动于帽内有关。

见图2。

表1 施灸时各穴位不同时间点平均温度表(℃)
时间点(min)百会穴风池天柱头维神庭020.46±0.2120.37±0.3420.48±0.3220.47±0.2620.45±0.29 122.20±0.6122.03±0.4222.15±0.6222.04±0.6722.34±0.67 224.75±0.6224.90±0.4225.36±0.5725.08±0.6325.14±0.57 326.38±0.8226.27±0.7726.52±0.7926.75±0.8926.47±0.69 429.80±0.5330.15±0.5030.26±0.5629.75±0.5830.05±0.45 533.39±0.7733.60±0.9433.60±0.5834.10±0.7333.99±0.72 636.91±0.5736.85±0.6937.09±0.4437.12±0.7536.96±0.52 740.84±0.9140.91±0.7140.98±1.0840.33±1.0540.41±1.02 842.26±0.8042.33±0.9542.41±1.0842.50±0.9542.42±0.88 944.52±0.6143.71±0.6044.02±0.5244.34±0.5544.02±0.39 1045.37±0.5245.22±0.6344.80±0.5344.89±0.5844.70±0.58 1145.02±0.8345.49±1.2445.98±0.8645.40±0.9445.49±1.27 1245.85±0.9645.90±1.0545.55±1.2945.73±0.7545.54±1.05 1345.26±0.8345.55±0.7845.59±0.7745.69±0.6945.45±0.82 1445.56±0.6045.19±1.1745.03±1.2345.37±0.6745.26±1.14 1545.96±0.9945.49±0.7145.34±1.0545.33±0.8345.29±0.96 1645.63±1.1045.10±0.6545.94±0.9245.69±0.7045.78±0.92 1745.25±1.0145.87±1.2345.17±0.8245.34±1.1745.27±0.79 1845.87±0.9345.69±1.1945.37±0.9845.40±0.9345.67±1.11 1945.26±0.8645.70±1.0645.44±1.0645.46±0.6845.09±1.13 2045.69±1.1545.91±0.7945.18±1.2245.80±1.0145.54±0.73 2143.62±1.1543.45±1.1043.43±0.6043.53±0.7943.70±0.91 2241.64±0.6041.54±0.7541.58±1.1441.42±0.9241.60±1.21 2339.38±1.0539.52±1.1139.54±0.9539.58±0.9239.34±0.71 2437.54±0.6937.69±0.6037.67±1.0137.57±0.9037.34±0.68 2534.64±1.1135.15±0.7635.08±1.2134.42±1.0535.11±1.03 2633.87±0.6033.87±1.2334.05±0.6033.74±1.0834.42±1.12 2731.01±0.6130.84±0.9330.79±1.1130.71±0.9530.87±1.14 2828.04±1.1028.24±1.2328.35±0.7427.83±1.0328.31±1.12 2925.59±0.8725.28±1.1925.58±1.1125.54±1.2325.60±1.22 3023.59±0.7123.38±0.8923.66±0.7323.53±0.6123.54±0.97
有研究[6]报道,当皮肤表面温度达到44~ 51℃,在一定的暴露时间内,随着温度每升高1℃ ,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将成倍增加,当温度在51℃时,皮肤将很快受损伤。

原世麟[7]提出造成皮肤损伤的温度阈值比人体正常体温只高7~8℃ ,随着温度的升高,损伤逐步加重。

Moritz等[8]研究发现,当与温度为49℃的热源接触持续3min时,仅仅产生红斑而无明显的表皮损伤,而同样的温度接触9min则可导致明显的皮肤坏死。

本研究中皮肤最高温度为45.98±0.86℃,受试者全程未出现灼热不耐受、皮肤出现水泡的情况。

如受试者1描述:“感觉脑袋热热的,很舒服,我都快睡着了。

”受试者3描述:“跟我之前烫头发的感觉差不多,很热,但是可以忍受。

”受试者9描述:“这个帽子感觉科学多了,整个头都能感受到温热,不像我之前自己灸的时候只有单独的穴位感受到热度。

”说明艾灸帽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不易发生灼伤,且其舒适性、简单易操作性优于传统艾灸方式。

3艾灸帽的临床运用
眩晕是脑病科的常见疾病,眩晕发病后产生的恶心呕吐及头晕眼花、耳鸣、视物旋转、难以保持平衡、易跌倒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9]。

笔者将“醒脑艾灸帽”用于眩晕痰湿中阻证患者,所选头部穴腧穴为:百会、风池、天柱、头维、神庭。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海不宁。

故首选位于巅顶之百会穴,百会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

风池、天柱、头维、神庭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风池穴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脉,刺激风池穴可平肝熄风,气血上注于脑,使眩晕渐消。

《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

天柱穴属膀胱经穴,是膀胱经“入络脑”的部位,可升发阳气,补精填髓,治疗目疾、脑病、神志病。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天柱,今附治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

头维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

《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二阳合明,谓之阳明。

”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所发,可维护头部及四肢之阳气,有清头明目之功,主治头痛、眼痛、目眩、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等症。

神庭穴属督脉,有清头散风、镇静安神的作用。

《玉龙经》云:“头晕善呕烦满者取神庭”。

该运用在艾灸有效性的基础上展开,用实践创造新型头部艾灸灸具。

“醒脑艾灸帽”的设计方便头部所选腧穴同时施灸,比传统对所选腧穴依次施灸的操作方法更节约时间。

艾炷燃烧产生对头部腧穴对应辐射区持续的热力作用,而艾烟流动于帽内,循环往复产生得物理温热作用又起到了“熏蒸”的效果。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足够的灸量才能产生灸感,在灸感的刺激下,灸效才可产生。

行“醒脑艾灸帽”使患者舒适度及灸感更优,同时“醒脑艾灸帽”行头部施灸可以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居家延续护理,充分发挥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保健作用。

综上,艾灸由于其有效性、安全性、简单易操作等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在眩晕的治疗中常以灸法辅助。

临床传统头部艾灸手法有易烫伤、局部温度不恒定、耗费人力、灸感差、患者依从性低等缺点,而临床针对头部艾灸灸具的研制较少。

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研制了“醒脑艾灸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居家延续护理,发挥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保健作用。

4参考文献
[1]张栋,付怀星,王淑友,等.经脉温度特性的红外热像
图显示[J].针刺研究,1996(3):63-67.
[2]吴璐一,杨玲,周次利,等.艾灸温度影响因素及与疗
效关系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3,6(4):309-313. [3]伍应芳.艾灸头部穴位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4):182-184.
[4]王友刚,杨骏.艾灸头部穴位治疗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J].山西中医,2011,27(1):32-33.
[5]兰树华.针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临床观
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5):477-478.
[6]John AD Settl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burns
management[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6:62.
[7]原世麟.烧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
[8]]M o r i t z A R,H e n r i q u e s F C.S t u d i e s o f t h e r m a l
injury:Ⅱ.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im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causation of cutaneous burns[J].Am J
Pathol,1947,23(5):695-720.
[9]向凡,王辉,王芳芳.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操作在眩晕中
的应用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志,2023,34(4):474-477.
[2023-03-06收稿]
图2 各腧穴平均温度曲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