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5 诗词五首(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诗词五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东篱.()殷.勤()提携.()
折戟.()梦魂.()不胜簪.()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浑.欲不胜簪(简直)
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
4.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3)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7.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做简要评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 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8.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败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别无他由,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9.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分)
10.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苏秀道中
[宋] 曾幾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①,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②。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③心!
[注] ①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②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③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1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从夜晚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鲜明对比,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

B.颔联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喜雨的心情,也隐隐表达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

C.颈联仍写喜雨,前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秋收有望;后一句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

D.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1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4分)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①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②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邯郸:唐代县名,即今河北省邯郸市。

②驿里:驿站,客店,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的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13.用自己的话描绘“抱膝灯前影伴身”所写的情景。

(2分)
14.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2分)
1.líyīn xiéjǐhún zān
2.[解析] A B项,“贱”应为“溅”;C项,“锋”应为“烽”;D项,“消”应为“销”。

3.[解析] D“举”是“高飞”的意思。

4.(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1)[解析]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

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所以我们可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答案]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示例: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
(3)[解析] 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答案]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7.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描写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做坚决的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结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8.B
9.[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赏析。

先要看到这四个地方本来相距遥远,然后要明确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它们巧妙地把几个地方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和迫切归乡的心情。

[答案]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连接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
以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10.[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包含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解答的时候,要联系诗歌内容,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从诗人描述的眼前所见之景,借景抒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能分析出诗人因国家沦丧,骨肉分离的伤心之情。

乙文写于安史之乱后,突出的是一个“喜”字,从“漫卷诗书喜欲狂”可以看出。

因此,这里的泪是欣喜的泪。

[答案]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败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1.[解析] D本诗的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1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觉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答案] 特点:雨大,及时。

表现: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13.示例:寒风呼啸,诗人独居客店,身体瑟缩,双手抱膝坐在灯前,形影相吊,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14.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前两句写自己在客店的情形是实写,后两句是想象家中的亲人此时此刻还在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在外的人是虚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