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八十八)东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笔记(八十八)东晋(上)
东晋(上)
东晋(公元317——420年),西晋灭亡后,琅琊人王导、王敦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即皇帝位,延续司马氏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存续103年,历12帝而亡。
东晋统治地区,西以长江、东以淮河为界,即长江以南加淮河以南。
北方割据势力以及郡县,时叛时服时得时失,归属不成常态。
东晋所辖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万。
东晋偏安江左一隅,与五胡十六国国并存。
所谓五胡,乃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北方游牧民族。
所谓十六国,是指成汉(巴氐)、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前燕(鲜卑)、后燕(鲜卑)、南燕(鲜卑)、北燕(鲜卑化汉人)、大夏(匈奴)、前凉(汉)、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匈奴)、西秦(鲜卑)。
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鲜卑)、丁零翟氏、北魏等政权。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分裂最烈。
中原地区成为角逐战场,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者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迁移民,被东晋安排在侨置州郡县居住。
如南徐州(治京口即今江苏镇江)、繁昌县(今安徽繁昌县西北,原属河南襄城郡)、当涂县原在今安徽怀远县境等地方行政区划,都是为安置移民对应设置的侨乡。
东晋沦陷地方官署治所,也设在侨置州郡县,如豫州刺史治所,不在河南而在今芜湖、马鞍山境内。
相对于五胡十六国,东晋机构和官员比较稳定,这也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东晋政权是门阀专政,卿相之位为世家大族把持。
随司马睿南渡的中原士族有百家,被称之为侨姓士族,著名的有王、谢、桓、庾四大姓。
肖、朱、张、顾、陆等为江左士族,称吴姓士族。
不属于士族的地主(坞主),称庶族寒门。
南渡的北方士族,占据卿相高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东晋军政大权依次由王、谢、桓、刘四大家族所掌握,司马家族名为皇室,实为傀儡。
东晋十六国时期,文化事业有所发展。
敦煌石窟开凿和中国书画基础的奠定,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亮点。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盛于魏周,它与北方少数民族权贵笃信佛教有关。
东晋时期的书法绚丽多彩,楷书、今草、行草等书法艺术皆创成于这一时期。
钟繇的小楷、卫瓘的隶书和章草、卫瓘后人卫夫人(卫铄,字茂漪)的楷书、谢安、王羲之父子的行书、羊欣的隶书都达到极高水平。
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有了长足发展,山水画、卷轴画为东晋士大夫所开创,顾恺之为中国画派形成做出了不朽贡献,他的画作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流传至今;画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传神、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为中国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司马睿(公元276——323年),字景文,谥号元帝,庙号中宗,司马懿曾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
年十五嗣位琅琊王。
元康二年,拜员外散骑常侍,累迁至左将军,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
失败后,逃回封邑。
东海王司马越举兵讨伐司马顒、司马颖,命为平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屯守下邳。
又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永嘉初年,听从司马王导建议,出镇建邺(后改为建康)。
江南名士不归附,王导、王敦(扬州刺史)出面,拉拢江南名士,任命江南名士顾荣为军司马,贺循为参佐,吴人望风依附,君臣名分得以确立。
愍帝即位,加司马睿左丞相、都督陕东诸军事,令其收复并镇守洛阳。
司马睿以江左未平,不为所用。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三月,自立为晋王,改元建武。
以抚军大将军西阳王司马漾为太保,征南大将军、汉安侯王敦为为大将军,右将军王导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左长史刁协为尚书左仆射。
置史官,立太学,为尚书郎顾球举哀,为愍帝守丧,博得人心。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三月,愍帝驾崩消息传来,百僚联名劝上尊号,司马睿遂登坛南岳,燎柴告天,即皇帝位,改元太兴。
文武官员增位二级。
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
颁诏令为官者,正身明法,同心戮力,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宽众息役,惠益百姓,不得顾私亏公。
置谏鼓谤木。
加大将军王敦江州牧,进王
导开府仪同三司,以尚书左仆射刁协为尚书令,平南将军、曲陵公荀崧为尚书左仆射,荥阳太守李矩为司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加广州刺史陶侃为平南将军。
拔除杜弢集团,吴楚为东晋所有,江北则争战不已。
江北除了晋朝残余势力(名义奉晋),主要军事集团有:刘聪前赵集团(建都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石勒后赵集团(建都襄国,即今河北邢台)、李雄成汉集团、慕容廆的燕辽集团、陈安的秦州集团和张茂的凉州集团。
慕容廆、陈安、张茂势力较弱,名义上仍奉东晋为宗主。
刘聪、石勒、李雄则称帝称王,另立炉灶。
太兴元年七月,刘聪死,其子刘灿嗣位。
刘聪的大将军靳凖杀刘灿,自称大将军、汉大王。
十月,镇守长安的相国刘曜于赤壁称帝,继承前赵政权。
十二月,刘聪故将王腾、马忠等诛靳凖,归顺刘曜。
石勒、刘曜原先都是刘渊部将。
刘曜为帝,石勒不服,自称赵王,分庭抗礼,史称后赵。
太兴二年五月,梁州刺史周访在武当活捉第五猗,消灭了杜曾所部。
十月,平北将军祖逖使督护陈超袭击石勒部将桃豹,兵败被俘虏。
南阳王司马保于祁山自称晋王,被刘曜所逼,迁居桑城,不久被部将张春杀害。
刘曜使西晋叛将陈安,攻灭张春。
陈安再叛刘曜,自称秦州刺史。
十二月,鲜卑慕容廆袭占辽东,东夷校尉、平州刺史崔苾毖逃亡高丽。
徐龛原为泰山太守,太兴二年叛投石勒。
太兴三年五月,徐龛率众,归顺东晋,九月,再叛降石勒,四个月后,又归顺东晋。
七月,祖逖部将卫策大破石勒别部于汴水,加逖镇西将军。
太兴四年四月,石勒攻陷猒次,抚军将军、幽州刺史段匹䃅被俘。
七月,以尚书戴若思为司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镇守合肥;丹阳尹刘隗为青州刺史、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镇守淮阴。
十二月,以慕容廆为平州牧,持节,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封辽东郡公。
王敦之乱。
王敦,字处仲,琅琊临沂人,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妻襄城公主,司徒王导的叔伯哥哥。
王敦心怀刚忍,石崇曾因他不饮酒,连杀三个行酒美女,他却傲然视之,不为所动。
东海王司马越擅权时,以王敦为扬州刺史。
司马睿镇江东,以王敦为扬州刺史、左将
军、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
王敦率陶侃灭杜弢,加官至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睿称帝,王敦为侍中、大将军、江州牧、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王导为司空、骠骑大将军、侍中、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兄弟二人,一人内控朝廷,一人外专兵权,司马睿颇为忌惮,渐渐疏远王导,重用刘隗、刁协、戴若思等心腹。
刁协为尚书令,制定礼仪制度,明尊卑,别贵贱,抑僭越,崇皇权;刘隗为御史中丞,掌握刑宪,举劾违法悖礼之豪强,打击世家大族。
刘隗为杀督运令史淳于伯鸣冤叫屈,王导等迫于压力,要求解职。
王敦为此愤愤不平,遂有专擅问鼎之心。
湘州刺史甘卓调离,元帝让谯王司马承镇守湘州,不用王敦推荐的从事中郎陈颁。
元帝命刘隗为青州刺史、镇北将军、率万人出镇泗口(今江苏淮阴),戴若思为司州刺史、征西将军、出镇合肥,表面上是防御胡羌,实际是牵制王敦。
王敦得知这些都是刘隗的主意,写信给刘隗,将刘隗比作“周生(美男子周小史)之徒”。
刘隗回信反唇相讥:“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竭肱股之力,效之以忠贞,吾之志也。
”意思是,我只知道效忠圣上,不象某些人,有点实力就忘乎所以。
王敦接回信大怒,上疏讨伐刘隗,在武昌举兵作乱。
龙骧将军吴兴人沈充率众响应,王敦以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军事。
王敦军至芜湖,上表数列刁协罪状。
元帝大怒,亲率六军以御王敦,征召刘隗、戴若思入卫京师。
刘隗与刁协建议元帝将王氏灭族,元帝不从,只是夺了王导朝服。
王导率合族子侄二十多人,每天早晨到台府待罪。
元帝为王导忠义所感动,归还其朝服,颁诏表彰王导为国家大义不徇私情,并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
王敦攻陷刘隗部将驻守的石头城。
戴若思、刘隗、王导、周顗等一起出战,六军败绩。
王敦率部进入建康,纵兵抢掠,不朝元帝。
官省奔散,只有两个侍中陪伴明帝。
刘隗投奔石勒而去,刁协出逃江乘(今南京市栖霞区)被杀。
元帝遣使对王敦说:“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安也。
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琊,以避贤路。
”王敦自觉羽翼未丰,不敢废帝自为。
只是捕杀了诸如周顗、戴若思、谯王司马承等政敌。
元帝无奈,只得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
事、录尚书事,封武昌郡公,邑万户。
王敦以西阳王司马羕为太宰,以司空王导为尚书令,以其兄王含为卫将军。
东晋经此变乱,实力大减。
石勒攻陷太山,活捉徐龛。
兖州刺史郗鉴退守合肥。
琅琊太守孙默叛降石勒。
接着石勒攻陷襄城、城父(今安徽亳州市境内),包围谯州(今亳州市谯城区)。
王敦擅权,元帝惊恐、愤懑成疾,死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闰十一月,时年四十七。
太子司马绍嗣位,是为明帝。
司马绍(公元301——325年),字道畿,谥号明帝,庙号肃祖,司马睿长子,母荀氏。
建兴初,拜东中郎将,镇广陵。
元帝即位,立为皇太子。
司马绍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
王敦乱后擅权,因司马绍神武明略,朝野敬服,有所忌惮,欲诬以不孝而废太子,温峤等重臣不附议,只得作罢。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即皇帝位。
第二年改元太宁。
司马绍即位之初,王敦擅权,内外矛盾激化,形势严峻。
成汉李雄东侵台登(今荆州境内),将军司马玖战死,越巂太守李剑、汉嘉太守王载以郡降成汉。
石勒攻陷下邳,徐州刺史卞敦撤退到盱眙。
叛将梁硕攻陷交州,刺史王谅战死。
石勒部将石季龙攻陷青州,刺史曹凝遇害。
兖州、彭城失陷,刺史刘遐退保泗口。
饶安、东光、安陵火灾,被火七千余家,烧死一万五千人。
王敦自武昌移兵于湖(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以其兄王含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威逼京师。
朝廷发不出工资,只得调低刺史以下俸禄水平。
司马绍守丧期满,临朝处理政务。
停止宴乐之礼、赦免五年以下徒刑、杜绝歪门邪道。
然而,王敦并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矫诏拜其子王应为武卫将军,兄王含为骠骑大将军,擅杀明帝亲信公乘雄、冉曾、巴东监军柳纯。
王敦以温峤为丹阳尹,意在监督朝廷举动。
温峤却向明帝告发王敦图谋不轨。
明帝未雨绸缪,防止王敦铤而走险。
微服私探王敦营垒,察知军营战备情况。
进行军事部署,采取组织手段。
加司徒王导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以丹阳尹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城,以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假节、督朱雀桥南诸军事,以尚
书令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以中书监庾亮领左卫将军,以尚书卞壶行中军将军。
调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王遂,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北中郎将、兖州刺史刘遐,奋武将军、临淮太守苏峻,奋威将军、广陵太守陶瞻等还卫京师。
平定王敦反叛。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八月,王敦病重,以诛杀奸臣温峤为名,调遣王含、钱凤、周抚、邓岳等所部水陆军五万人到江南岸。
温峤驻军北岸,放火烧毁京师朱雀门外浮桥,阻止王敦军前进。
明帝亲率六军,在南皇堂坐镇指挥。
宣传王敦已死,以鼓舞士气。
派将军段秀等率领精壮甲士一千多人,连夜渡江,乘王含等立足未稳,掩杀叛军。
天刚黎明,段秀等率军突袭王敦军,敦军大败,前锋将何康被斩杀。
王敦愤惋,吐血而死。
叛军渡江,至宣阳门外,刘遐、苏峻率部大破之。
沈充率万余人来会王含,刘遐在青溪打败了他。
叛军分崩离析,连夜烧营逃遁。
明帝下令追击,叛军残余全被扫平。
明帝还宫,大赦天下,惟敦党除外。
封赏功臣,封王导为始信郡公,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温峤为建宁县公,卞壶为兴县公,庾亮为昌县公,刘遐为泉陵县公,苏峻为邵陵县公,邑各一千八百户,绢各五千四百匹,……。
明帝拨乱反正,强本弱枝。
在理政方面,要求司徒以下官员会集京师,参议为政之道,从实际出发,沿袭、变革原有制度。
不再追究追随王敦反叛的一般人员。
注意征用吴时将相名贤之胄。
提倡丧事从简等等。
权力分配,强本弱枝。
分解荆、楚、湘、广权势,避免军权集中,威胁中央。
王导为太保,领司徒,太宰、西阳王司马羕领太尉,应詹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刘遐为徐州刺史、监淮北诸军事,庾亮为护军将军,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王舒为安南将军、湘州刺史、都督湘州诸军事,刘顗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都督广州诸军事,以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假节、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以领军将军卞壶为尚书令。
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
太宁三年闰八月,明帝驾崩,在位四年,时年二十七。
太子司马衍嗣位。
司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谥号成帝,庙号显宗,明帝长子,母庾皇后(文君)。
太宁三年三月,立为皇太子。
闰八月,明帝崩,即皇帝位,庾太后临朝称制。
改元咸和。
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
抚军将军、南顿王司马宗为骠骑将军,领军将军、汝南王司马佑为卫将军。
东晋经王敦反叛,国力虚弱。
石勒占领了司马佑封国汝南,李雄占领了涪陵,刘曜占领了酂县(今湖北老河口市)。
平定王敦反叛的将领刘遐、应詹和汝阳王司马佑相继去世。
司马宗谋反被赵胤所杀。
司马羕受牵连,遭免职降爵。
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历阳太守苏峻等反叛。
朝廷主要靠王导、庾亮,北方主要靠郗鉴、郭默,南方和西方主要靠温峤、陶侃。
苏峻、祖约之乱。
苏峻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有大功,晋位冠军将军,统精兵万人。
庾太后临朝听政,朝政皆决于中书令庾亮。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十一月,庾亮拟夺苏峻兵权。
苏峻以讨伐庾亮为名,约同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举兵反叛。
彭城王司马雄、章武王司马休举兵响应。
叛军声势浩大,入姑孰,屠戮于湖,威胁京师。
朝廷以庾亮为征讨都督,以赵胤为冠军将军、历阳太守,使与左将将军司马流率师抵御苏峻。
两军战于慈湖(今属马鞍山市),司马流战败被杀。
宣城内史桓彝与苏峻战于芜湖,桓彝战败。
京师危急。
车骑将军郗鉴急调广陵相刘炬率师入卫,温峤率部救援京师,到达浔阳(今九江市)。
咸和三年二月,领军将军卞壶率天子六军,和苏峻战于西陵,王师败绩。
苏峻火攻青溪栅,王师又大败,损失数千人。
尚书令、领军将军卞壶、丹阳尹羊曼、黄门侍郎周导、庐江太守陶瞻皆遇害。
苏峻攻入京城,庾亮在宣扬门内战败,携诸弟与赵胤、郭默逃往浔阳。
吴郡太守庾冰逃往会稽。
王导、陆晔、荀崧等在太极殿,保卫皇帝。
苏峻军突入后宫,大肆抢掠,庾太后惊吓而死。
苏峻矫诏大赦,以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任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朝政,为所欲为。
王导德高望重,苏峻不敢动他,仍然官居原职,位在己前。
迁成帝于石头城,将他软禁在仓库里,动辄被辱骂。
王导害怕有不测之祸,携二子逃往城外白石。
各路平叛大军陆续到达。
吴兴太守虞潭、与庾冰、王舒起兵三吴;
陶侃、温峤、庾亮、平北将军魏该军次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
庐江太守毛宝攻拔合肥。
祖约被石勒军击溃,逃往历阳。
陶侃军攻击石头城,温峤、庾亮布阵于白石。
苏峻轻骑出战,坠于马下,被斩杀,峻军溃散。
叛军拥苏峻弟弟苏逸为帅。
咸和四年正月,苏峻部将匡术以苑城归顺,百官投赴苑城。
赵胤攻打历阳,祖约战败,投奔石勒,祖约部将牵腾率众投降。
二月,各路援军攻打石头城,苏逸战败,逃往溧阳。
建威长史滕含救出成帝。
将军王允之攻破溧阳,擒获苏逸。
苏峻之乱平定。
宫阙被战火烧为废墟,只得把皇帝安置在建平园。
论功行赏。
陶侃为太尉,封长沙郡公;郗鉴为司空,封南昌县公;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右光禄大夫陆晔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王导无功可录,原职不动。
庾亮承认失职,要求出居外镇,戴罪立功,议为平西将军、都督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镇芜湖。
司马羕因支持苏峻反叛被赐死,国除。
咸和五年八月,因战争破坏,宗庙宫室已成废墟,群臣会议迁都,温峤主张迁豫章,三吴豪族要求迁会稽,王导力主原地建宫,以镇北寇。
迁都遂罢。
咸和五年九月,石勒称帝造新宫,修苑城。
咸和七年十二月,新宫建成。
随着敌我内部变化,形势发展有利于东晋。
咸和七年,三月,西中郎将赵胤等攻克马头坞;七月,太尉陶侃收复樊城;竟陵太守李阳攻拔新野、襄阳。
占有陇西之地的前凉张骏,虽佯降石勒,仍沿用西晋正朔,当东晋使臣贾陵奉诏到西凉,张骏仍受诏称臣,并遣使上疏答谢,来往不断。
陶侃进位大将军。
咸和八年七月,石勒死,其子石弘嗣位,后赵内部矛盾激化,部将石聪以谯郡来降;十月,石弘将石生起兵关中,自称秦州刺史,遣使来降;石弘灭了石生,石生部将郭权遣使来降。
咸和九年,东晋以郭权为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加镇西大将军张骏为大将军。
六月,益州李雄死,其侄李班嗣位。
李雄儿子李期杀李班,自立。
李期弟弟李玝率部来降。
十一月,石虎杀石弘,自立为天王。
兰陵人朱纵斩石虎将郭祥,以彭城来降。
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成帝加元服(男子成人礼),开始亲政。
加王导大司马、假黄钺、都督征讨诸军事。
郗鉴仍为司空,庾亮
仍为平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
参与平叛的其他将领陶侃、温峤、陆晔等已陆续薨逝。
是年,长沙、武陵大水,会稽、余姚大旱,米斗五百钱。
诏太官减膳,免水旱郡县徭役,开仓赈灾。
立太学。
咸康三年,慕容廆去世,慕容皝嗣位,自立为燕王。
咸康四年,石虎击败辽西鲜卑段辽,石虎又被慕容皝击败,加皝为征北大将军。
四月,李寿杀李期,篡位称帝。
五月,以司徒(玄改为丞相)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以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
咸康五年,广州刺史邓岳伐蜀,建宁人孟彦执李寿部将霍彪来降;庾亮击巴郡、江阳,俘虏石虎部将李闳、黄植等。
石虎乘王导、郗鉴两重臣薨逝,袭掠沔南、邾城、江夏、义阳,征虏将军毛宝、西阳太守樊俊、义阳太守郑进战死,胁迫七千余户北迁幽冀。
在围攻石城时,为竟陵太守李阳所败,斩首五千余级。
咸康六年,庾亮去世。
朝廷以护军将军何充录尚书事,以骠骑将军琅琊王司马岳为司徒,以光禄大夫陆玩(玄薨逝)为司空。
咸康七年四月,朝廷下令核实编户,王公以下皆正土断白籍。
即对南迁的移民进行侨居地区划调整和规范,核实、登记入籍(白纸户籍册),使中下层移民成为拥有新籍贯的居民(上层家族、人物仍可保留原籍贯)。
咸康八年六月,成帝驾崩,时年二十二,在位十八年。
临终,委政予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
诏令由同母弟琅琊王司马岳嗣位,是为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