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操遗嘱中只谈家事?

合集下载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小评三国中的小人物——蒋干

小评三国中的小人物——蒋干

小评三国中的小人物——蒋干何晨龙蒋干一生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偷了周瑜的书信,然后灭了蔡瑁张允,气得曹操吐血。

蒋干后来还向曹操推荐了庞统,就是“凤雏”先生。

庞先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战船都连一块,逃也逃不脱,结果被周公瑾烧了个干净。

蒋干后来怎么死的,史上没有交代,可能是我疏忽了,没留意。

史官们似乎是有意抹去蒋干是怎么来的,他又是怎么没的。

赤壁之后,论功行赏。

周瑜年轻有为,火烧曹军八十万,长的又帅,所以容易走红,当属头功。

诸葛孔明“近妖”,能借来东风,长的也帅,所以功劳次之。

后面还有黄盖“苦肉计”,庞统“连环计”,鲁肃的诚实守信,等等等等。

蒋干呢?被人嘲笑了千百年。

当反面教材流传后世。

很冤哪!试想,如果没有蒋干,赤壁之战结果会怎样?或者说会不会有赤壁之战?先不说蒋干之功,先说其为人,就够当世之人好好效仿。

其一,识时务。

蒋干能洞察曹操喜怒哀乐,知道什么时候举荐自己。

曹操何人,世之枭雄,虎狼之人也,稍有不慎,必有杀身之祸。

蒋干能两次让曹操“大悦”,并两次受重用,其洞悉领导之心非常人能比。

其二,胆识过人。

蒋干是在什么时候出来的?是在周瑜怒斩了曹操的使臣之后。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周瑜怒而杀之,可见周瑜当时心境。

曹操再派人去,岂不又是“羊入虎口”?这个时候,蒋干却敢把自己豁出去,可见其胆识过人。

其三,演技好。

蒋干盗书,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曹操也意识到上当了,只是碍于面子不好说,想必心里着实痛恨蒋干,把他嚼烂了几百遍了。

可是他为何没杀蒋干。

以曹操的为人,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

爱蒋干之才?不至于。

比蒋干有才的人多了,许攸,杨修,都被杀了。

主要是看到蒋干于虎穴之中全身而退,表情又极为诚恳。

先是因为未曾赚周瑜来降感到惭愧,主动承认错误。

而后却能偷得周瑜书信,将“功”折罪。

虽然帮了倒忙,却可见其忠心。

以上三点,世人若能学成一二,何愁大事不成。

再说蒋干之功。

蒋干盗书,除掉蔡瑁,张允二人。

个人觉得当属赤壁之战第一大功。

曹操爱儿不偏私,儿子个个有建树的故事

曹操爱儿不偏私,儿子个个有建树的故事

曹操爱儿不偏私,儿子个个有建树的故事曹操爱儿不偏私,儿子个个有建树的故事曹操是三国的一代枭雄,而他的几个儿子,也个个有才。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曹操爱儿不偏私,儿子个个有建树的故事,欢迎阅读。

曹操爱儿不偏私,儿子个个有建树的故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曹操生在一个有权势的宦官大官僚家庭,祖父曹腾,桓帝时任中常侍;父亲曹嵩,曾任太尉。

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是贵族子弟的教育。

曹操20岁外出做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国、东郡太守等官职。

他通过讨伐董卓的战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经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人物。

曹操不但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而且是一位很重视家教的人。

曹操的几个儿子在他的精心教育下,都是才华出众,智力过人的著名人物:曹丕、曹植文武全才;曹彰刚毅勇猛,是一员名将;曹冲是历史上罕见的神童。

“曹冲称象”人称“神童”,其实显示了曹操培育孩子智力的水平。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说的是东吴国主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

曹操很高兴,马上带着文武官员和他的儿子一同前往观看。

当时中原地区的人是很少看到这种庞然大物的。

于是人们围着这头“身子像小山,耳朵像蒲扇,四腿像柱子,鼻子长又尖”的大象纷纷议论起来。

有个人问:“这头又高又大的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是啊!有多重?”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曹操问大家。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才能称得起。

”“有了大秤怕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呢?”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曹操6岁的儿子曹冲站起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只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身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遗令》原文及翻译,(一代奸雄,死见真性,让人感慨唏嘘)

《曹操遗令》原文及翻译,(一代奸雄,死见真性,让人感慨唏嘘)

⽽已;再有些⼈,德⾏可说是⼴被于四⽅之外,然⽽死了还隆是照样被埋在⼀撮⼟中。

雄⼼被病中之情所摧毁,宏图因为死亡的到来⽽结束。

长远的谋划因为所剩的⽣命没有⼏天⽽被迫丢弃,远⼤的功业,因为短促的⼈⽣⽽被迫中⽌。

唉!难道只是掌⽇蚀的史官因为⽇被蚀⽽感到奇异,百姓因为⾼岸塌坏⽽感到怪异吗?看武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嗣⼦曹丕,⼜对丕、植、彪、彰四个⼉⼦交代遗谋,治国的⽅略可以说是很远,兴家的训诫可以说是很⼤。

他⼜说:“我在军中,执法是正确的。

⾄于有时也会⽣些⼩⼩的忿怒,也会犯些⼤的过失,这些你们四个不应该仿效。

”这些说得很好,不愧为通达的⼈的正道之⾔。

他⼜抱持姬妾所⽣的⼩⼥,同时指着⼩⼉豹,对四位⼉⼦说:“把他们交托给你们了!”于是哭泣起来。

可悲啊!从前以拯救天下为⼰任,现在也不得不把爱⼦托付给⼈。

和⼀般⼈⼀样,躯体死了,精神也就跟着消失;⽣命完了,威势也就不再存在。

不过,临死的时候,在房间之内,表现得那么婉顺,在家⼈的事务上,是那么地情意缠绵,也可以说是近乎细碎了。

他⼜说:“我的婕妤妓⼈,在我死后,都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上。

并在台堂上放⼀张⼋尺的床,床上照样挂着穗帐,每天早上傍晚,给我供上⼲⾁⼲饭之类的⾷物。

每⽉初⼀、⼗五两天,就让妓⼈对着穗帐奏乐跳舞。

你们⼏个也要不时地登上铜雀台,望望我的西陵墓⽥。

”他⼜说:“多馀的⾹料,可以分给众位夫⼈。

众妾⽆事可做时,可以让她们去学习编织鞋上的丝带去卖钱。

我历来做官所得的绶带,可以都藏于⼀处。

我多馀的⾐裘等,可以另外藏个地⽅。

如实在做不到的话,你们兄弟⼏个可以共同分掉。

”他死后不久,这些⾐裘果然被分掉了。

将死的⼈,可以不必提出这样的要求,活着的⼈,也不应该违背死者的意愿,但现在死者竟求了,活着的⼈也违令分了。

不是两伤吗?真是可悲啊!贪⽣过分的还是要失去⽣命,恶死太甚,还是要得到死,再有智慧的⼈,也不能抛掉他厌恶的死,再有威⼒的⼈,也没有办法保全他贪恋的⽣命。

所以前代的有识之⼠才不在这上⾯留⼼,⽽圣⼈也极少谈这些事情。

死便掘地以埋的意思

死便掘地以埋的意思

“死便掘地以埋”这句话的意思是:死后就挖地来埋葬。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令》,意思是曹操在遗嘱中交代了后事,其中一项就是死后要薄葬,不需要隆重的仪式,并且要将遗体埋在设于邺城的墓中,不另外建造坟墓。

曹操是一个通达世事的人,他此生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政治斗争,看透了人性的善恶和生死,所以他选择了薄葬,希望死后能够得到安息。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务实的人,他不想在死后还要浪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建造豪华的陵墓,而是选择了简单的方式处理后事。

这种做法也反映了曹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思想。

历史趣谈:曹操临终遗言 透露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秘密

历史趣谈:曹操临终遗言 透露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秘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临终遗言透露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秘密导语:公元220年3月15日,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代枭雄曹操溘然辞世。

曹操临终前留下《密令》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公元220年3月15日,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代枭雄曹操溘然辞世。

曹操临终前留下《密令》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孤今病危,不能再与众卿相叙大事,特以家事相托。

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曹操临终前,对国家大事避而不谈,而是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家务事。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子曹昂及其养母丁夫人,并且充满了愧疚之情。

而这似乎也成为了曹操不为人知的一个秘密,紧紧跟随了他的后半生。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建安二年,曹操讨伐镇居南阳的张绣,两只军队并没有怎么交战,张绣就被迫献城投降,原本这一仗进行的很顺利。

但战事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

曹操似乎被到手的胜利冲昏了头,张绣投降后,他不仅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

张绣的婶婶是张绣叔叔张济之妻,张济死后,她一直寡居南阳,当时的她年轻貌美,姿态风韵,是难得一见的大美女。

而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里都会对美女下手,当然张绣的婶婶也不例外。

二人终日对酒淫欢,风流快活。

如此一来,张绣的脸上就挂不住了。

按理说,张绣刚刚投靠自己,正是安抚和劝慰的时候。

但偏偏曹操色令智昏,偏偏对其婶婶下手。

如此,彻底惹怒了张绣,他率领旧部夜袭军中大营,正在饮酒作乐的曹操被打了个措施不及。

在这场战斗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竟然好男色 揭曹操一生中宠爱的男人

曹操竟然好男色 揭曹操一生中宠爱的男人

[键入文字]
曹操竟然好男色揭曹操一生中宠爱的男人
说起曹操其人,人们想到他的除了他的丰功伟绩之外还有其非一般的喜欢人妻,蔡文姬是谁知道吧,东汉著名的琴家,曹操非常喜欢她。

而曹操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就是一个人妻控,但是,还有一点你一定想不到曹操除了是人妻控之外竟然还好男生,是一个基佬,这真真是千古奇闻了。

不过,空穴不来风,现在小编就为大家盘点曹操一生中最宠爱的几位男子,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一辈子,除了戎马沙场,恐怕就是流连于女人温床之间,即便弥留时光,仍然不忘房中之事,非要将一干女子一阵嘱咐。

当然,即便曹操这般富有想象力的男人,天马行空一番房事之余,有时也难免玩一把怀旧,换换口味,亲近一番男性结实的躯体。

为何说曹操“怀旧”呢?
原来,自汉代以来,上层人士皆有好男色的风雅,这似乎是公开的秘密。

但凡位高权重者,总要动了沾沾“腥味”的心思,也许,这在当时是种品味。

譬如,几乎汉代所有的帝王,都有男风经验。

汉末乱世,曹操地盘逐渐做大,风光之余,附庸风雅一番,当然也是可以的。

曹操其人对女人花心对男人专一
可有趣的是,如果说曹操对女人大抵花心,总想多多益善,那么对于男宠,似乎要专一的多。

从建安初年顺延此后约二三十年光景间,有史料记载的男宠,似乎只有孔桂一人。

孔桂此人,单寻名字,就颇有几分香艳味道,至于究其何能,竟得一代枭雄专宠?当然,如要拨开个中关系,我们还得先看看孔桂的个人履历。

曹操的男宠——孔桂介绍
1。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曹操有几大谜团一直瞒在瞒着世人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曹操有几大谜团一直瞒在瞒着世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时期曹操有几大谜团一直瞒在瞒着世人
导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代枭雄。

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代枭雄。

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

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

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代枭雄。

曹操因此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夺徐州诛灭吕布,战官渡大败袁绍,逐步统一了中原的广大地区,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锡,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生前有两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世人
对于一代枭雄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一部《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

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形容更显客观。

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然而,曹操生前有两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世人:一是手握天下生杀予夺大权为何不称帝?二是喜欢拥有天下美女为何不娶蔡文姬?
先说说大权在握的曹操为何不称帝?
其实,当时由于曹操对于朝政的控制越来越严密,使汉献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来越深。

此时的曹操可以说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完全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

生活常识分享。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古美⼥爱英雄,⾃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物,都有三种形象。

⼀种是历史的本来⾯⽬,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说《三国志》的记载。

第⼆种是⽂学艺术作品当中的⾯⽬,我们称之为⽂学形象,这是⽂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

还有⼀种,是⼀般⽼百姓主张的样⼦,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说民间信仰中历史⼈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中历史⼈物的形象。

其实我们每个⼈⼼⽬中都有⼀个⾃⼰的历史⼈物的形象,因此⼀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不像,这个贾宝⽟不像。

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可见每个⼈⼼⽬中都有⼀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诸葛亮这个⼈,⾄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追捧的对象。

当时有⼀个叫郭冲的⼈,郭冲这个⼈⼤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章。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司马懿亲⾃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神⾊⾃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个神箭⼿把他射下来⾏不⾏?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悬殊是很⼤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万⼤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万⼤军的,反正⾄少⼗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不打⾏不⾏?何⾄于掉头就⾛呢?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乌有。

说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对刘备、曹操的道德评价

对刘备、曹操的道德评价

对刘备、曹操的道德评价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8期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狡诈的小人;现代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曹操是英雄,或者是可爱的奸雄,或者是真小人,刘备则有假仁假义之嫌。

刘备知人待士襟怀坦白,而且仁慈爱民。

但他在道德方面并非完美无缺,这也正是现代人认为刘备有假仁假义之嫌的原因。

刘备在道德方面最为人诟病的应是取西川一事。

刘备取西川,于德有亏,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备要想在当时的情势下立足,并进一步一统天下,必须取得西川。

但刘备不愿做不仁不义之人,所以要考虑取得西川的方式问题。

刘备应刘璋之请入川,相会于涪,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没有同意。

之后,刘备从刘璋求兵资救孙权,“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刘备对此非常不满。

张松献西川的谋划泄露后,刘璋收斩张松,“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大怒,还攻成都。

可以说,刘备最终找了一个不太站得住脚的借口,夺取了西川。

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但于此事则评论:“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

”裴松之也认为刘备取西川,是“违义成功”。

赐死刘封也是违德之事,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决定。

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

帝王家事,正应了孟达在策反刘封的信中所言,“势利所加,改亲为雠”。

但与曹操相比,刘备没有妄杀臣属的行为。

上面这两件事反映了要求一个政治家道德完美,是不太可能的,普通人反而比政治家更容易做到道德完美。

但这绝不意味着马基雅维里式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信条就应成为政治家的信念。

与曹操、孙权相比,一两件事情的违德不能否定刘备是一个仁厚之人,那种认为刘备伪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一定要求一个人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道德的,才不算伪善,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呢?陈寿评价,“先主弘毅宽厚”,可谓恰如其分。

考察曹操一生的为人处世,可以说兵家的思维方式支配了他的头脑。

兵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孙子兵法》第一篇明言:“兵者,诡道也。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
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
菩萨心肠。

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

当时写这个遗令,就
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
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

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
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

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
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

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
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

唠唠叨
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
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
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曹操《遗令》原文及鉴赏

曹操《遗令》原文及鉴赏

曹操《遗令》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曹操《遗令》原文及鉴赏【导语】: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

儿曹马诫感遗书意思

儿曹马诫感遗书意思

儿曹马诫感遗书意思儿曹马诫典故: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

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

可真叫人为难呀。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儿曹,汉语词语,拼音是ér cáo,指晚辈的孩子们。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

”唐·韩愈《示儿》诗:“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清·赵翼《上元后一夕市口观灯》诗:“儿曹牵衣喜相告,出门要看红灯红。

”宋·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儿曹不料扬雄赋。

怪当年、甘泉误说,青葱玉树。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

曹操自述心志文言文

曹操自述心志文言文

曹操自述心志文言文
我本愚陃之人,始举孝廉。

后来,天下大乱,我在家乡构筑房舍,本想以此离世避祸,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以此度日,等待天下太平。

不想朝廷征我从军,封为典军校尉。

哎,从此告别以往闲散生活,替国家效力,征讨四方贼寇!初时我之愿望,是死后在墓碑上题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然而,自从剿黄巾始,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终于荡平天下,威加四海。

如今我已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到极点,复又何望哉?如国家无我一人,正不知将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有人见我权重,妄加猜度,疑我有异心,此大谬也!然而欲使我交出兵权,封侯归国,实不可行,诚恐为奸徒所害。

我败则国家倾危,天下必定大乱!我岂能慕虚名而招大祸?此番苦心,诸公未必能知啊……
有谁能知我心?!有谁能知我心?!有谁能知我心?!。

出师表三条建议的现实意义

出师表三条建议的现实意义

出师表三条建议的现实意义
出师表是晋代名将诸葛亮致曹操的一封表状,其中包含了三条建议,
分别是保家卫国、修身齐家和观天下之务。

这些建议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
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普通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和借鉴。

其次,修身齐家是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提醒曹操要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鼓舞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
修身齐家。

只有自己道德修养高尚,才能对家庭、社会发挥正面影响。


家庭则是一个人的港湾和根基,一个和睦的家庭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提
高素质。

因此,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价值观,是每个人应该努力追
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三条建议保家卫国、修身齐家和观天
下之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普
通人,都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努力践行这些建议,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
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

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

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2013-08-29 15:41:05 《历史研究》乜小红遗令是逝者临终前对后人的嘱咐、告诫、安排,是对其身后事的一种约定,也是对生者未来期望的寄托。

作为契约文书的一种,“遗令”在中国历史早期也称为“先令”,后来则多称“遗书”、“违书”、遗嘱。

从现存契约资料看,由秦汉的遗令到唐宋的遗嘱,在其实际内涵及其功能上,存在着一种历史性的演化。

它表现为遗产继承越来越成为遗嘱的主体,且由一般家庭性事务向社会性事务转化,并被逐渐纳入国家管控的轨道,遗嘱继承由此成为法定继承内容的主要成份。

本文旨在探讨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及背景,并揭示其演化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

有关中国古代遗令、遗嘱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许多成果。

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唐五代遗书样文引起学术界关注,日本学者仁井田陧氏从家族共财角度看遗嘱中的财产分配;[1]其后,他以“遗言状”为题介绍敦煌所出遗书数则,认为它是“家产分割文书中的一种”。

[2]不久,日本学者滋贺秀三通过对大量社会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提出“父子一体、夫妻一体、兄弟一体”的家族秩序,认为遗嘱也受这种秩序的支配。

[3]这些研究都是将遗嘱与遗产继承联结在一起得出的认识,强调了遗嘱的基础是家族共财,忽略了家产分割中父权家长制的权威地位,既没有考虑到遗嘱制度发展史上的演变,也尚未考虑到国家权力与遗嘱的关系。

此后学术界多围绕家族财产继承探讨遗令、遗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江苏仪征胥浦101墓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先令券书》的出土,引起学者对先令、遗令的热烈讨论。

陈平、王勤金对这件“先令券书”作了全面考释和解读,认为“到西汉时期,我国已初步具备了一套习惯性法定继承与遗嘱执行相结合的遗产继承法规”。

[4]杨剑虹肯定汉代存在依据遗嘱进行遗产继承的现象。

[5]与此见解相反,也有学者否定先令券书是遗嘱继承,如魏道明说:“既然券书中处置的田产并非朱凌本人之财产,这份文书自然也非朱凌处分己身财产的遗嘱,只是归还公文产业的见证书。

和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

和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

和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1《分香卖履》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

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

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

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唐朝诗人罗隐在《邺城》中写到: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

宋朝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曾言: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2《绝妙好辞》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跟随着(曹操)。

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

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

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

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

杨修写:黄绢,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盛纳五辛的器具。

五辛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注:这不是受尽艰辛的器具,而是受(盛纳)五辛的器具)。

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三国历史)3《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

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4《望梅止渴》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

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古代报喜不报忧的典故

古代报喜不报忧的典故

古代报喜不报忧的典故1. 引言在古代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应该报喜不报忧。

这种观念源自于古代社会的特殊环境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介绍古代报喜不报忧的典故,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 典故起源古代中国有一位智者名叫曹操。

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鼓励手下的官员和士兵积极收集情报,并及时上报给他。

曹操认为,了解敌情、掌握消息对于制定战略和决策至关重要。

然而,在某次战争中,曹操却发现自己属下的官员们对于负面消息非常犹豫不决,迟迟不敢上报给他。

曹操感到非常愤怒,他找到了这些官员并严厉地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及时上报负面消息。

据传说,其中一位官员向曹操解释说:“君臣之间,不可报忧。

只有报喜才是君臣之间的应有之义。

”他认为,将负面消息告诉曹操只会给他带来忧虑和困扰,而这并不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3. 曹操的教诲曹操听完官员的解释后,没有立刻发怒,而是静下心来思考。

他认为这位官员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真实与虚假。

曹操当时对官员们的迟报负面消息感到非常愤怒,并不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而是因为他无法容忍被欺骗和蒙蔽。

在曹操看来,一个臣子应该忠诚于君主,并且要坦诚地向君主报告真实情况。

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帮助君主做出明智的决策。

因此,曹操对这位官员说:“报喜不报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坦诚相待。

作为一个臣子,你不能将负面消息隐瞒起来。

如果你只向我报喜不报忧,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臣子。

”4. 文化意义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坦诚和忠诚的重视。

在古代社会,忠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而曹操对官员们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

报喜不报忧的观念在古代中国被广泛传承,并成为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认为,报喜可以增加君主的信任和好感,而报忧则可能引起君主的担忧和疑虑。

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只向君主汇报好消息,而对于负面消息则选择保持沉默。

然而,这种观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臣子们只向君主汇报好消息,而隐瞒负面消息,那么君主将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国家和民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吊魏武帝文》中陆机的英雄情结与价值判断

《吊魏武帝文》中陆机的英雄情结与价值判断

《吊魏武帝文》中陆机的英雄情结与价值判断邢馨元【摘要】陆机所作《吊魏武帝文》在肯定曹操生平功业的同时,也批判其临终之际未放下儿女情思与贪恋尘世的种种行为,且文中穿插着陆机本人对人生的认识与对"英雄"的理解.序文中摘录的曹操《遗令》,展露出曹操内心的柔软多情,使其英雄形象更加复杂多面.%Lu Ji wrote an article of condolence, in which he firstly praised Cao cao's life achievement and his heroic deeds.And from this article, people can find Lu Ji's view about heroes.However, in Lu Ji's opinion, these contents about caring for young children and greedy for the world in the testament let Cao Cao's hero image degrade.But Cao Cao is also an ordinary person who cannot save himself and unable to get out of the emotion whirlpool.【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吊魏武帝文》;《遗令》;陆机;曹操;英雄;常人【作者】邢馨元【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晋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西晋大文学家陆机以台郎出补著作郎,于王朝秘阁间发现了魏武帝曹操生前所作《遗令》,不胜伤怀,挥笔而作《吊魏武帝文》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达乐观,笑对人生,是曹操突出的性格特点。

曹操欣赏歌舞艺人的精彩表演,常常通宵达旦,不知疲倦。

每逢这样的场合,他总是穿着织有花纹的薄绢便服,身佩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着手巾或别的小玩意儿。

宾客来访,他随便戴一顶帽子出门相迎,非常洒脱。

曹操喜欢张扬个性,厌恶自我压抑。

与人聊天,言语投机则尽吐肺腑之言,间或说说俏皮话,又不乏轻松滑稽。

欢宴宾客,心绪舒畅之时,常常身不由己伏于几案,头巾沾满酒水肴膳,淅淅沥沥。

别人捧腹笑他,他也开怀大笑。

曹操的挚友丁冲,谯县人,担任过司隶校尉,曾经忧愤发狂,后经医治痊愈。

一次,曹操与丁冲畅谈至深夜,不欲留他住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足下犯过疯病,半夜发作,起来弄刀舞枪,鄙人害怕!”二人相视而笑。

于是,丁冲回家过夜。

以丁冲的隐私逗笑取乐,说明曹操并非一味讲究什么森严的尊卑等级界限。

在《祀故太尉桥玄》一文中,曹操引用桥玄生前所说:“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并说是“临时戏笑之言”,若非“至亲笃好”,则不会如此。

成语“望梅止渴”出自曹操的故事。

曹操领兵出征,途中官兵没有水喝,口渴难忍。

曹操心生一计,传令全军:“前面有大片梅林,果实累累,可以解渴。

”官兵们深信其言,想起梅子味道甘酸,个个唾液津津。

用现代科学解释,这是运用了“条件反射”原理。

其实,前面没有梅林。

然而,官兵们在梅子诱惑下精神立即振作起来,行军速度加快,自然也就提前赶到了有水源的地方。

因此,后人称梅子为“曹公”。

对于复杂险恶的环境,曹操坦然自若,具有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他善于排遣和化解挫折和失败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汴水之战,淯水突围,濮阳之争,赤壁鏖兵,渭南之役,都是先陷入死地而后绝处逢生。

曹操始终方寸不乱,好整以暇,一旦脱离危险,或自我解嘲以求心理平衡,或纵情大笑以蔑视对手,表现了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

赤壁败绩,曹操从大火烈焰中冲出来,取道华容撤回江陵。

诸将吏愁眉苦脸,他却“大喜”,说:“可惜刘备放火太迟,若趁早放火,我辈定无生还之望!”败军之帅竟然嘲笑对手无能,未置自己于死地,可谓调侃意味深长!
曹操的政敌袁术、袁绍、刘备等人,在适应环境方面则相形见绌。

袁术败退淮南,“呕血斗余而死”。

官渡会战,袁绍丧师十万,“自军败后发病”,“忧死”。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还,忿耻发病死”。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不能转移失败所造成的痛苦,引起身体病理性剧变,很快丢掉了性命。

对待妻妾儿女,曹操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曹操原配丁夫人不育,以早亡的刘夫人所出曹昂为子。

曹昂死于淯水之难,丁夫人深怨曹操,“没有节奏地哭个不停”。

曹操感到厌烦,将她送回娘家,希望悲痛淡忘之后再接她回来。

此后,曹操数次派人去接,都被丁夫人拒之门外。

于是,曹操亲自前往丁家,希望鸳梦重温。

丁夫人正在织布,家人传话“曹公来了”,她充耳不闻。

曹操走到织布机边,抚摸丁夫人的背部,说:“与我坐车回去吧!”丁夫人不为所动。

曹操失望地站到门外,“还是同我回去吧!”“真的要与我长别?”见丁夫人仍旧不肯应声,曹操只好独自离开了丁家。

后来,曹操致函,要求丁夫人改嫁,丁父不敢从命。

丁夫人病故之后,曹操将其迁葬于许都城南。

曹操病重弥留之际,仍旧心存愧疚,对曹丕说:“死而有灵,子修询问为父其母安在,为父将何辞以答?”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要求妻妾“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

据此,曹操希望丁夫人另适他人,移情别恋,应该视为出自真心。

曹操尊重妻妾的人格,与达官显贵强迫妻妾守节、殉葬等反人性之举相比,有天渊之别。

曹操的正妻卞氏出身于倡优之家。

曹操的侍妾之中,尹夫人和杜夫人原为有夫之妇,带着儿子来到曹家。

曹操对待养子如同亲生,不仅从未歧视,还经常在宴会中向客人介绍他们,说:“世
人有谁像老夫这般怜爱养子?”不无炫耀之情。

曹操还同意曹丕接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妇。

当时,曹丕十八岁,美貌温柔的甄氏二十二岁,相差四岁,属于姐弟恋。

以上事实说明,在婚姻嫁娶方面,曹操的贞操观念、门第观念和血缘观念都非常淡薄。

尹夫人原为吕布属下秦宜禄之妻,携子秦朗改嫁曹操之后又生子曹矩。

秦朗与曹操之孙曹睿年纪相仿,在曹睿执政之时授以内官,升任骠骑将军、给侍中。

杜夫人原为大将军何进儿媳,携子何晏改嫁曹操之后又生子曹林和曹衮。

秦朗禀性谨慎,何晏却无所顾忌,服饰效仿曹丕。

曹丕厌恶何晏,直呼其为“养子”。

何晏毫不介意,视曹家为寄居之所。

《世说新语?夙惠篇》:“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七岁之时,聪明绝顶,曹操特别喜爱他。

何晏在宫内,曹操想要认他为儿子。

何晏在地上画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

别人问其中缘故,何晏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

’曹操知道此事,只好遣送何晏回家。

何晏成人之后,曹操又将女儿金乡公主相嫁。

何晏工诗赋,“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着有《道德论》和《论语集解》,用道家老庄学说解释儒家经典,别开生面,与夏侯尚之子夏侯玄一起成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

魏晋玄学否定儒家礼法,以旷达放荡为特征,又发轫于曹魏,显然,曹操思想解放和注重自我的性格影响过何晏和夏侯玄。

曹操临终之前,要求诸子不要亏待婢妾和歌舞艺人,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看守灵帐。

灵帐很简单:灵床长一尺,悬挂布幔,早晚摆放干肉干粮。

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从早晨至中午,由艺人向着灵帐歌舞。

要求诸子经常登临铜雀台,远望西郊陵墓。

祭祀不用熏香,余香分给各位夫人。

各房之人闲着无事,可编织丝带和做鞋卖钱。

留下的衣物分给诸子。

后人对曹操遗言“分香卖履”颇多感慨。

清朝人蒲松龄写诗说:“缱绻恩私悲永诀,由于伉俪最情深。

从今白首同归去,痴绝分香卖履心。

”说曹操告别人世之际,眷恋伉俪之情,分其余香作为纪念,嘱咐卖履以保衣食无虞,未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其实,这是曹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古语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曹操遗言只谈家事,表明与其红粉知己感情真挚深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