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5月第9期影像学及诊断检验
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施骏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医院检验科,江苏 太仓 2154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1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性分A、B两组,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标本采集:A组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然后再静脉血采集法采集一份,行血常规检测;B组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共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

结果:A组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 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1.02)×1012/L;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 L(P<0.05),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

B组2小时内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L与4小时组比较无差异(P>0.05);2小时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小时组(159.65±26.06)×109/L(P<0.05)。

结论:血常规检测受血液采集途径及送检时间影响,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并及时送检以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采血途径;检测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60-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数据资料对疾病的诠释能力越来越强,血常规检测是最为常见的血液测试方法,检测结果可以表明血细胞数量、形状、病变细胞的分布状态,便于临床诊断疾病[1],血常规检验通过对其样本进行收集直到完成检验,需要经过较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疏漏均有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2]。

基于此,本文结合临床血常规检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其影响因素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择我院常规体检者184例,男95例、女8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8.45±13.20)岁,随机性分A、B两组各9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无差异。

1.2方法 (1)标本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采集:①A组 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采集途径为研究对象左手无名指或食指指尖,每例取40μL,加入160μLEPK稀释液,使其与指尖血充分混合;然后再通过静脉血采集法进行血液采集一份,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每例采集3 mL血样,置于抗凝管内,加入EDTA-K3抗凝剂,上下颠倒3次使其完全混合。

采血后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时间不能超过2h。

②B组;采集部位均为肘部静脉,每例各采集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

(2)血常规检验方法:使用的是Sysmex-xn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与仪器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等的试剂,每天使用专业的配套的清洗液就行保养。

同时每天进行配套三个批号的质控检测(质控批号是00771101、00771102、00771103),且在控。

1.3统计学方法 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不同采血途径A组血常规比较 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1.02)×1012/ L(P<0.05);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L(P<0.05),两组血红蛋白(120.34±17.45)vs(118.89±18.08)g/L比较无差异(P>0.05)。

详见表1。

表1 不同采血途径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
白细胞
(109/L)
红细胞
(1012/L)
血红蛋白
(g/L)
血小板
(109/L)
指尖血组92 6.86±0.755.12±1.34120.34±17.45161.56±27.34静脉血组92 5.77±0.694.14±1.02118.89±18.08188.58±25.42 t值 3.17 4.360.23 5.04
P值<0.05<0.05>0.05<0.05
2.2不同检测时间B组比较 2h内检测组白细胞(6.90±1.21)×109/L、红细胞(5.40±1.22)×1012/L、血红蛋白(121.56±18.13)g/L与4h组(6.52±1.40)×109/ L、(4.88±0.97)×1012/L、(119.85±19.45)g/L比较无差异(P>0.05);2h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组(159.65±26.06)×109/L(P<0.05)。

详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时间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
白细胞
(109/L)
红细胞
(1012/L)
血红蛋白
(g/L)
血小板
(109/L)
2h内组92 6.90±1.215.40±1.22121.56±18.13185.50±25.97 4h组92 6.52±1.404.88±0.97119.85±19.45159.65±26.06 t值0.670.350.56 4.34
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通过检验可以对受检者的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可以分析其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引导临床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和分析[3],而检测结果必须在准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其临床价值。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也逐渐由人工检查转换成自动化仪器检查,医学检验也越来越趋向于超微量、准确、特异性强、快速、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仪器导致的误差越来越低[4],人为非仪器设备因素影响就显得明显,本文研究发现采血途径及标本送检时间对血常规的影响如下:①不同采血途径影响 采血途径如果为患者手指,操作简便,但指尖采血来源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情况相对较差,需对进行多次挤压,可混入其他组织成分,从而标本纯度[5];指尖血管管径狭窄,血液流速高于静脉血、血液温度低于静脉血,指尖血中的白细胞易聚集,所以计数普遍高于静脉血[6],本文指尖血组白细胞、红细胞高于静脉血组(P<0.05)。

指尖采血的时候在针刺深度方面往往比较浅,因此为了达到目的,需要进行挤压,导致血小板受到挤
(下转第173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60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5月第9期卫生管理与医学教育
2.3产房的教学内容 大专助产实习生对产房带教老师教学内容方面满意度为89.0%,详见表3。

表3 产房的教学内容
内容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善于个性化教学64.96%22.22%10.26% 2.56%0.00%
注重职业防护培训67.52%27.35% 4.27%0.85%0.00%重视理论培训63.25%29.06% 6.84%0.85%0.00%
重视专科实践培训68.38%26.50% 5.13%0.00%0.00%
重视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培训
67.52%23.93% 6.84% 1.71%0.00%
定期进行带教活动61.54%29.06% 5.98% 3.42%0.00%
注重培养科研精神52.99%18.80%21.37% 5.98%0.85%
3 讨论
3.1助产实习生对产房带教老师基本专业素质满意度调查 助产实习生们对产房带教老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基本感到满意,只有注重患者隐私这一项目,0.85%的实习生觉得带教老师不够重视。

在带教活动中,带教老师要注意对病人隐私的保护,并且应该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对病人隐私的保护。

对病人进行隐私保护,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医学本身的需要,尊重和保护病人的隐私,就是对病人人格和权力的尊重,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3]。

3.2助产实习生们对产房带教老师教学能力满意度调查 1.17%的助产实习生认为带教老师对自己的沟通方式欠妥,这就需要带教老师们注意跟学生的沟通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用词。

1.70%的助产实习生觉得带教老师对其心理关注不够,另外,在对学生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考核反馈方面都有待提高。

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在促进学生个体体验、情感状态及心理支持满足等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临床带教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跟学生运用良好的方式及时沟通,发现学生的兴趣,及时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及反馈,为学生良好的临床实习效果创造条件。

3.3助产实习生们对产房的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 助产实习生们对专科实践培训很满意,对职业防护培训、理论培训有待提高,但是对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定期进行教学活动、科研精神的培养不太满意。

因此,发现新的教学策略使毕业学生完全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成为当前护理临床教育者所面临的挑战。

临床护理教学中带教老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

因此,带教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特点,结合临床,不断总结带教经验,完善带教方法,最大可能的挖掘助产实习生们的潜能,为她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晓黎, 何国平, 陈文俊, 王春燕. 国外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现
状及启示[J]. 中华护理教育, 2016, 13(11): 873-877.
[2] 吴丽萍,赵红,姜梅,等. 我国助产士培养现状[J]. 中华护理教育,
2016,13(3): 233-236.
[3] 王新, 黄美凌, 李桂友, 等. 广州市13家医院助产人力资源现状
与需求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1): 17-21.
[4] 朱秀陆虹侯睿等. 中国近现代助产专业政策发展历程回顾[J]. 中
国护理管理, 2015, 15(1): 122-125.
(收稿日期:2020-12-21 接受日期:2021-1-28)
压刺激,产生聚集及损耗,检测的结果就会偏低,本文指尖血组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L(P<0.05)。

静脉血液样本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因为循环不畅的现象,比较准确反映出受检者的实际情况,同时静脉血的血流充沛,进行采集基本能够较为准确的代表受检者的真实情况[7]。

②针对于不同时间送检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血液一旦被采集而裸露于空气中,则很容易受到空气中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关的反应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出现凝血或溶血等等情况,可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本文B组不同检测时间结果显示2h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组(159.65±26.06)×109/ L(P<0.05),与随着送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可出现黏附、聚集及其形态改变(肿胀或构型变化)有关。

而2h内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与4h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临床多数学者报告一致[8]。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有较多,所以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除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避免出现违血常规操作,减少检验误差的出现几率外,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首选途径为肘前静脉,尽量在2h内完成检测,如无法确保在2h内检测,在采集标本后应经离心分离并选择相应的存放方式,以免因检测时间延长而影响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 夏萍, 张雪, 郑爽. 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
观察[J]. 当代医学, 2019, 25(24): 182-184.
[2] 任君斌. 比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
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 2018, 24(19): 23-25.
[3] 唐熟能, 吴长蓉. 血常规检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 基
层医学论坛, 2019, 23(25): 3649-3650.
[4] 赵丽.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7): 128-129.
[5] 彭科燕. 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
床应用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1): 2042-2043. [6] Gravito-Soares M,Gravito-Soares E,Gomes D,et al. Red
celldistribution width and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total serum calcium ratio as major predictors of severity and mortal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J]. BMC Gastroenterol, 2018, 18(1): 108-111.
[7] 余芳.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分析[J]. 中国社区
医师, 2020, 36(8): 123-124.
[8] 侍勇.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J]. 医
疗装备, 2018, 31(21): 59-60.
作者简介:施骏,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医院检验科。

E_mail:******************
(收稿日期:2021-1-15 接受日期:2021-2-26)
(上接第160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73医学食疗与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