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已是剧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独特的“电影属性”名扬已久。
然而,近年来AI 生成影像的流行似乎让他精心营设的视觉之美唾手可及。
但对安德森而言,从来没有所谓的“韦式美学”——他与过去的“安德森”竞争,如是而已。
找到表达的出口
安德森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城。
他的父亲
经营一家广告和公共关系公司,母亲从事考古与房地产工作。
父母在安德森8岁时分道扬镳,几个孩子在工作日随母亲生活,周末与父亲会面。
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安德森看来,意味着原有的世界在崩塌。
那时,安德森渴望成为擅长“修葺”的建筑师,并在转学后的很长时间不肯脱下原来学校的校服。
慢慢地,他对小说产生兴趣,包括阅读儿童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而后,安德森与要好的同学一起改编知名电影剧情,继而以拼贴画的形式粘贴到屏幕上,像极了安静的“电影片段”。
高中毕业后,安德森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学习哲学。
他对该专业并不感冒,只是效仿兄长的选择随遇而安。
感觉专业课程无趣,安德森跑去听故事创作课,与英语专业的欧文·威尔逊成为朋友。
两位“杂趣”相投的少年向各自的父母借到几千美元,合拍出十几分钟的黑白短片《瓶装火箭》,再通过圣丹斯电影节筹措到更多资金,数年后复拍成长片。
《瓶装火箭》上映后口碑不错。
年轻的安德森坚持认为它是完美电影,这种精确的自我意识延伸出不可动摇的“艺术原则”。
与大部分离异家庭相似,安德森与父亲的关系有些
“迷离”。
父亲曾送给他心爱的超8毫米胶片摄像机,他却在父亲的冰箱顶上发现名为《如何对付问题儿童》的
50
环球
书籍。
他想要做好一份
工作,却被父亲的广告
公司炒了鱿鱼……往事
犹可追,安德森的电影
便有了不同时间、地点
与情节的“同版故事”:
以家庭关系为叙事核
心,这些家庭往往陷入
纠葛甚至濒临破碎。
欧
文成为演员后,安德森
拍摄了另一部影片《天
才一族》,片中的父母
离异,兄弟姐妹渐行渐
远,他为他们重新编织
着“亲情纽带”。
有人
问安德森,剧中自私又不负责任的律师父亲“特伦鲍姆”是否很像他的父亲?安德森矢口否认,“他像我父亲的反面。
他是恶棍,但我父亲不是。
”
缔造“安德森方式”
从《天才一族》开始,安德森极具个性的视觉呈现慢慢清晰。
他钟情于红、黄、蓝、紫等鲜明色彩,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用大量橘黄色暗示“一桩童话喜剧”;在《月升王国》里以焦黄色对等孩童烂漫的视角;又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借用现实生活少见的粉色,为古朴的饭店平添懵懂、浪漫的气息……可是,当我们剥离这些“糖果色”的包裹,总能察觉若隐若现的悲凉底色。
《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店主泽诺向作家讲述饭店的前尘往事:前店主因情人赠予的遗产成为富翁,却为保护泽诺被纳粹射杀;泽诺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在不久后死于流感。
泽诺继承了前店主的遗产,包括轻盈又沉重的粉色饭店……当然,近几年安德森也用黑白色调和影片节奏——现实和梦境在不同界面,人们奔跑,流转,依旧难掩入梦后的寂寥。
安德森也注重作品的整体精致。
每次开拍,安德森先做出整部电影的小动画版本,其中包括摄影机的基本运动轨迹。
他的御用摄影师罗伯特·约曼会在遮光斗的两边贴胶,左右观察机位是否处于绝对的中心点。
片场见面,他们之间的第一句话必然关乎摄影机位置。
每件道具的精细感亦不容忽视,像拍摄《犬之岛》时,影片的视觉执导埃里卡·多恩为片场的牛奶盒、清酒瓶甚至柜子里摆放的药盒都做了包装设计,从而使安德森的想法变为现实。
至于配乐,安德森喜欢集各种风格所长:古典歌的怀旧,朋克曲的不羁,民谣的柔转乃至流行音乐的琅琅上口。
一些原创曲更为考究,作曲家亚历山大·德斯普拉曾用电子节拍器打出节奏,再安排竖琴、大提琴、长笛和短
笛等依次出场——他知
道,这种恢宏的秩序感
恰为老朋友安德森
所爱。
尽管安德森并不太
认同其影片具备影像美
学的评论,但汇聚起多
元因素的“韦氏美学”实
在太受欢迎。
他惯用的
色彩、构图、声乐,一度
涌入社交平台,也被食
品、服装、箱包等产业引
用和借鉴。
当坊间试图
让“安德森方式”彻底生
活化时,安德森其实早已超越了自己。
体验大于故事
然而,视觉艺术总要接受大众审视,所以安德森也未躲过“缺乏创新”“口碑下滑”等的重重质疑。
2023年,其登陆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小行星城》就遭到严厉的评判。
《小行星城》由一名主持人介绍同名戏剧的幕后制作开篇,而后引导人们来到小行星城:沙漠小镇,观星大会,五个家庭,皆因外星人与陨石间的“较量”滋生着不一样的躁动。
一位曾是前战地记者的父亲不知道如何把妻子去世的消息告知孩子;一位做电影明星的母亲挥不去原生家庭和失败婚姻的阴影……他们各怀心思,又不一而同沉浸在半梦半醒的“动态”里。
虽然众口难调,但安德森用“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概括此剧,已然表明他“让体验大于故事”的深情意图。
安德森多次拍摄罗尔德·达尔的文学作品亦是基于这种情愫。
他在少年时期即被达尔“孩子与成人”兼顾的写作魅力折服,以至多年以前偶然认识达尔的遗孀,将其作品搬上银幕有了更多可能。
除却前面提到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安德森又于2023年末与网飞合作推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天鹅》《捕鼠人》《毒》四部曲,依旧精准遵循达尔的主旨,依旧深度强调观者的别样体验,也同样触发“共情”与“共情以外”。
《布达佩斯大饭店》上映前,安德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喃喃自语:“有些电影人是在拍摄途中去世的。
现在我绝对不想在自己的片场英年早逝,但若我已经年过九旬呢?”那一瞬间,他恍若坠入梦里。
有人说安德森已是“剧中人”,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电影离现实仅五步之遥。
”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王冬艳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