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教学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 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 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 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 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第三部分
(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 薄无知,点明中心。
行文脉络
2
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点明中心论点
1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1
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 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 原句作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
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虽然
奴仆
马槽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同“袛(只)”,只、仅
译文: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 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 里马而著称。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 “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 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倍受 侮辱凄惨 而死不以千
骈死于槽 枥之间
湮没 里称也 无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 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 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 怎样的形象?
用马鞭驱赶 喂
才能
明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鞭 面对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加强诘问语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 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 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 决定性作用。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 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借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 杂文大致相近。如《捕蛇者说》《师说》等。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 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千里马 伯乐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 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 , 并且要在关键的 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马说
韩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了 解 本 文 作 者 及 文 体 特 征 , 积 累 文 言 字 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 愿。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 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表 意 委 婉 , 虽 不直呼其
名,而意在其中。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 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 有怎样的效果?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等 句 中 的 “其”“是”“之”等代词 , 都是指称千里 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也。
才能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
粮食。
这样 犹,尚且 怎么
才能
同“现”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美好的素质
译文:(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 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 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 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 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 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 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 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 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 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 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 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第三部分
(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 薄无知,点明中心。
行文脉络
2
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点明中心论点
1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1
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 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 原句作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
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虽然
奴仆
马槽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同“袛(只)”,只、仅
译文: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 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 里马而著称。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 “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 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倍受 侮辱凄惨 而死不以千
骈死于槽 枥之间
湮没 里称也 无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 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 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 怎样的形象?
用马鞭驱赶 喂
才能
明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鞭 面对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加强诘问语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 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 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 决定性作用。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 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借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 杂文大致相近。如《捕蛇者说》《师说》等。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 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千里马 伯乐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 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 , 并且要在关键的 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马说
韩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了 解 本 文 作 者 及 文 体 特 征 , 积 累 文 言 字 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 愿。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 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表 意 委 婉 , 虽 不直呼其
名,而意在其中。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 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 有怎样的效果?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等 句 中 的 “其”“是”“之”等代词 , 都是指称千里 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也。
才能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
粮食。
这样 犹,尚且 怎么
才能
同“现”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美好的素质
译文:(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 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 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 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 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 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 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 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