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地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健康产妇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与观察组,各40例。

两组均实施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观察组于产后6w进行,对照组于产后9w进行护理。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阴道肌力指
数为(4.38±0.65)、盆底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4±0.01)、盆底II级肌纤维
疲劳指数为(0.02±0.01),而对照组肌力指数为(2.73±0.34)、盆底I级肌纤维
疲劳指数为(-0.08±0.02)、盆底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6±0.03),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好,且组间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
同时机的个体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影响显著,而产后早期,即3-4w进
行相应护理后,产妇盆底功能恢复良好,且能获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个体化;不同时机;效果
在临床妇产科中,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是由于盆底肌肉功能失调,从而造成的性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子宫脱垂等【1】。

由于二胎政策的逐渐推行,临
床上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因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则变得尤为重要。

而孕妇产后不同时机实施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其盆底地功能恢复的情况也有所不同【2】。

因此本文对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具体报道
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健康产妇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4.52±3.68)岁。

孕周为38-42w,平
均孕周为(39.15±0.54)w。

其中,剖宫产21例,阴道产19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1-36岁,平均年龄为(23.27±4.13)岁。

孕周为39-42w,平均孕周为(39.14±0.46)w。

其中,剖宫产18例,阴道产22例。

两组产妇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施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观察组于产后6w进行,对照组于产后9w进行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为:(1)盆底肌训练。

即缩紧肛门训练,指导产妇收缩3-5次后放松,一
般训练15-25min/次,3-4次/d。

(2)盆底肌低频电刺激。

即针对产妇盆底肌采用低频盆底
神经康复治疗仪进行刺激,刺激时间一般为15-20min/次,2-3次/d,持续12w。

同时还可对
产妇的肌电图进行监测(3)生物反馈护理。

即将压力感受器探头置入产妇阴道,对不同盆
底肌舒张以及收缩能力进行检测。

向产妇进行健康宣教,即详细介绍不同肌肉的作用以及功能,让产妇掌握不同肌肉收缩以及舒张的控制能力,以便产妇盆底功能快速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阴道肌力指数、盆底I级、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等指标。

对盆底I级、II级
肌纤维疲劳指数进行测定,并采用阴道指检评分评估阴道肌力。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t值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组间
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阴道肌力指数为(4.38±0.65)、盆底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4±0.01)、盆底
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2±0.01),而对照组肌力指数为(2.73±0.34)、盆底I级肌纤维
疲劳指数为(-0.08±0.02)、盆底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6±0.03),观察组阴道肌力指数、盆底I级、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等,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好,且组间差异对比十分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1。

3.讨论
一般而言,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会对其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生理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
影响,而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3】。

目前在女性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中,
生物反馈护理以及低频电刺激等康复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即能够利用低频电对盆底
肌肉以及神经产生刺激,并快速恢复产后盆底肌肉。

而在产妇的积极参与下,配合生物反馈
机制,则能对其某一肌群进行针对性锻炼,从而促使盆底康复效果达到最佳。

而这两种康复
手段的联合应用,将产妇产后的个体化治疗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其既能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又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4】。

而产妇不同时机实施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其对盆
底功能的影响也大不相同,一般产后早期实施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产妇的盆底功能恢
复更为良好,且护理效果也更理想【5】。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阴道肌力指数为(4.38±0.65)、盆底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
0.04±0.01)、盆底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2±0.01),而对照组肌力指数为(2.73±0.34)、盆底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8±0.02)、盆底II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6±0.03),观察
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好,且组间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不同时机的个体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影响显著,而产后早期,即6w
进行相应护理后,产妇盆底功能恢复良好,且能获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碧玉.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对比研究[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05:81-83.
[2]王珺.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3:212.
[3]沈国美,刘海燕,邬开会.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
杂志,2013,20:1842-1843.
[4]陈香.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4:369+317.
[5]李珏. 家庭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