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语文 第10课时 文意概括(限时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第10课时文意概括限时测试
(时间:45分钟,分数:30分)
(说明:①“文意概括”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完成。
②只计“文意概括”题目分数,每小题5分。
)
1.(2016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
B.足下,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
C.剖符,符,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
D.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②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2016届江西临川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
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
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
陕州军事推官。
改曹、单观察推官,迁
..
大理寺丞。
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
八年,与供
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
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
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
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
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
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
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
”从之。
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
时吕蒙正为宰相,,避嫌辞职,不许。
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
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尝与之联外姻
..
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
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
,何以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
..
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
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
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
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
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
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
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
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时论惜之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
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国
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
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
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
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
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官而
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
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②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3.(2016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
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
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
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
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
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
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
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
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
数日福死,河南大治。
迁陕右四川宣抚使。
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
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
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
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B.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设。
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士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
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残害百姓,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河南由此清明安定了。
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
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②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4.(2016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三调研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包恢传
包恢字宏父,建昌人。
自其父扬、世父约、叔父逊从朱熹、陆九渊学。
恢少为诸父门人讲《大学》,其言高明,诸父惊焉。
嘉定十三年,举进士。
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进左司郎官,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宁。
闽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倾市奉之。
恢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而尊畏之若是。
”众感悟,为之衰止。
兼转运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论罢。
光州布衣陈景夏上书云:“包恢刚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蔑之
耳。
”又四年,起为广东转运判官,寻为大理少卿。
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嘉兴吏因和籴受赇百万,恢被旨虑囚,减死。
景定初,为中书舍人。
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
权刑部侍郎。
豪有夺民田寄公租诬上者,恢上疏,指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览奏恻然,罪任事者,即归民田。
召赴阙,辞。
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
郊祀礼成,还,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恢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政声赫然。
尝因轮对曰:“此臣心恻隐所以深切为陛下告者,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
”参知政事董槐见而叹曰:“吾等有惭色矣。
”他日讲官因称恢疏剀切,愿容纳。
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尝怒直言!”经筵①奏对,诚实恳恻,未尝不从容谆至。
度宗至比恢为程颢、程颐。
恢侍其父疾,涤濯拚除之役不命僮仆。
年八十有七,临终,举卢怀慎卧箦②穷约事戒诸子敛以深衣③,作书别亲戚而后卒。
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谥文肃。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有删改)【注】①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②箦:竹编:床席。
③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
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福建兼知.建宁知:主管。
B.众感悟,为之衰.止衰:懈怠。
C.召赴阙.,辞阙:朝廷。
D.遗表闻,帝辍.朝辍:停止。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B.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C.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D.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包恢少有才华,后考中进士。
包恢年少的时候就为父辈们的门人讲《大学》的内容,见识很高明,父辈们很惊异;他在嘉定十三年时考中进士。
B.包恢善于揭示本质、说服百姓。
闽地祭祀“五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恢说,
五个孩子一起出生只有猪狗能做到,人这样应该不是神而是祸害。
C.包恢为官刚正,受到百姓好评。
包恢因为与侍御史周坦争论太过激烈被罢官,光州有一个布衣陈景夏上书称赞包恢刚正不屈,说周坦污蔑了包恢。
D.无论是上疏还是廷对,包恢都敢于直言,受到皇帝的喜爱。
比如理宗就说,包恢直言,他从来没有生气过。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②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
5.(2016届山西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临汾一中高三上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
自其祖始居无锡。
父夔,终龙图阁待制。
登政和二年进士
第,
..
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吴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
..
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
纲进曰:
之师。
”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
..
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
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
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
”纲泣拜,以死邀之。
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
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
上遣李梲。
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
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
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
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
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
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
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
”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
”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
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
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
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
”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
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②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6.(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
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
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
生三子,子兴其仲也。
始生,郭公卜之吉。
及长,任侠,喜宾客。
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
太祖往从之。
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
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
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
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
”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
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
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
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
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
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
”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
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
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
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
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
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
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
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
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
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某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归:出嫁
B.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椎:宰杀
C.子兴奇..太祖状貌奇:认为……奇特
D.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谮:谗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B.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C.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D.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5分)A.郭子兴的母亲眼瞎,但郭家日渐富裕。
郭子兴是家中老二,他出生时,父亲为他占卜,卦象显示大吉。
B.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四人粗鲁而愚直,常常抢劫掠夺,郭子兴因看不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