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人与海_的象似性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1第1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1,2011
《老人与海》的象似性解读
许红娥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本文尝试着用关系象似性解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框架结构,用隐喻象似性解读小说主题内涵和人物性格,用数量象似性解读小说的语言风格。

并通过这种象似性解读,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文学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深层意图,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关键词〕《老人与海》;象似性;主题;人物刻画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33(2011)01-0045-03
象似性理论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新视角、更有力的阐释力。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性语言安排所体现的作品内涵及作者的话语意图”。

(潘学权:2008)《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高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冰川理论”、“硬汉形象”、“独特的对话和独白”、丰富的“象征”以及简洁凝练的文字风格等的集中体现。

人们对《老人与海》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研究也百花齐放,但还鲜有人从象似性角度来解读主题思想、文体风格、人物性格等。

本文尝试着从语言的象似性角度解读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框架构造、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文字风格,以期探讨这些语言符号象似性在反映作者意图及烘托小说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为读者理解文学语篇与阐释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

1.小说框架结构的关系象似性解读
小说主题的建构不仅是一种言语活动,更是一种心理认知活动。

在构建小说主题时,作者必须首先为要表达的主旨和塑造的人物搭建好时空框架。

这种时空框架的设置实质上就是能够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旨的最佳背景(setting)和结构布局。

在建构小说背景和结构布局的过程中,作者还必须通过对小说中的词、句、段等语言符号乃至对整个语篇结构进行特殊的排列组合来实现对小说人物、情节等有关信息的完美构造。

且这种语言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布局是作者思维和认知小说主题思想的结果,同时与小说的主题也存在着一致关系。

而这种语言成分的排列顺序和结构布局与主
题思想的一致性正是Haiman所提出的关系象似性。

Haiman指出,关系象似(motivation)是指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

且潘学权(2008)指出,文本单位中的词、句、段落的排列以及整个语篇的框架结构不是任意的,任何一种特殊的排列都包含内蕴、指呈内容、以形示意。

海明威正是巧妙地使用语言内的成分与关系结构映射他的概念结构,小说的框架结构也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意图。

海明威把一个年迈老人捕鱼的空间框架建构在一个杳无人烟的茫茫大海之上决不是偶然的。

大海,象征的是庞大的社会,而老人则是一个孤单的个体。

通过这种特殊的空间构建,海明威想体现主题思想的就是“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

老人唯一相伴的除了过世的妻子的照片就是那小孩,且小孩也由于老人的84天的背运被迫回到了父母的渔船上。

老人只好一个人去海上捕鱼,在经过了三天三夜与马林鱼、鲨鱼的殊死搏斗之后,老人拖回了一副巨大的鱼骨架。

不难看出海明威是想通过《老人与海》这一作品来揭示他一贯的悲观主题思想———“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且是一场徒劳的战争”,且这一思想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流露。

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这些时代和战争经历的创伤和阴影给海明威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也是成为其作品悲剧主题的根源。

从《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痛苦,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的困惑,再到《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胜者一无所获,无不体现了海明威的悲观思想:人生是一场孤独的
[收稿日期]2010—03—06
[作者简介]许红娥,女,湖北京山人,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篇教学。

·
54
·
战争。

这也是海明威为何选择了年迈体弱的老人在茫茫大海捕鱼的空间框架的缘故。

2.小说主题和人物的隐喻象似性解读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作家使用的一种主要创作手段。

为了使他们的作品有更深的寓意和更大的可读性,他们往往通过对一些比较直接具体的人或物的描写,借以表达比较间接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思想情感。

而这些直接具体的人或物与间接抽象的概念或思想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便是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隐喻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是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赵艳芳2001:161)。

李鑫华对隐喻象似的解释更为明确,他指出,隐喻象似是利用通过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内涵隐喻的导入来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象似性的关注与理解(李鑫华,2005:71)。

可见,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隐喻象似性的运用可以帮助读者搭建起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一座认知桥梁,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知比较抽象的事物、认知具体事物之外或者说文本本身之外的更多的更深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学。

《老人与海》是一篇看似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的中篇小说但其实是一首象征和寓意极其深刻的英雄主义赞歌。

那么,海明威以一位年迈体弱、孤立无援的老人圣地亚哥的“出海捕鱼———与鱼搏斗———失败归来”的简单框架再现了一个人短暂艰辛的人生历程以及与困难和挫折进行不屈不挠斗争、不向命运低头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个人失败的不可逆转性和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打不败他”,这不仅是老人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也蕴含着海明威本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老人圣地亚哥的“出海捕鱼-与鱼搏斗-失败归来”的简单故事情节无疑与海明威或者许多人的“出生成长———与困难挫折斗争———失败告终”的人生历程不无相似之处。

老人与鱼之间的搏斗象似了人生是一场顽强不屈的斗争,这就是小说所渗透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同时,作者把一个孤立无援的老人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上捕鱼的独特画面也构建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思想———生活是一场孤独的战争。

大海宛如一个庞大的社会,其中充满了友善的朋友如海燕、飞鱼;有巨大的竞争者如大马林鱼;也有一些毁掉我们美好生活和希望的邪恶和敌对势力如鲨鱼。

而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中,人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人圣地亚哥正是这样的个体代表;同时圣地亚哥不屈不挠的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也象似于与挫折和困难作斗争的铮铮“硬汉”;而老人的失败却象似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个人失败命运的不可逆转性。

在小说中,读者也不难发现,作者多次提到“狮子”。

那么,从隐喻象似性角
度而言,作者是借人们所熟悉的“狮子”这一事物,来指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勇敢”或“力量”。

对于年迈体衰的圣地亚哥来说,或者对于年岁已大的海明威本人来说,现在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力量”,所以作者将自己的这种希望和意图寄予在“狮子”身上。

正是“狮子”与“力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象似性,所以,通过这种象似性的解读,读者便能够领会作者赋予“狮子”的深刻内涵,也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达到了与作者在思想上真正的沟通、交流和共鸣,最终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那么,老人多次对“群狮”的梦见则暗示了作者对集体强大力量的向往和追求。

可见,隐喻象似性架起了一座帮助读者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周围世界与文学作品内涵的认知桥梁。

总之,海明威在他的《老人与海》中虽然描写的故事极其简单,所涉及的屈指可数的人和物也极其平凡和普通,但他却赋予了这些平凡的人和物以极其深刻的内涵,这就是海明威水下冰川的“八分之七”。

通过对这些具体平凡的人物的隐喻象似解读,我们看到了海明威笔下的人性坚强勇敢的璀璨与光辉,也看到了庞大社会的善良与残酷。

所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实是一本折射人生历程、也是反映社会的经典教科书。

3.小说语言风格的数量象似性解读
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精炼、朴实无华的文风而享誉世界文坛,并影响了两代小说家。

海明威本人一向主张以“最简洁的词句来表达最复杂的意义———避免无用的迂回曲折。

”无论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文字表达上,《老人与海》可以说是一部高度概括、浓缩和凝练的小说,也是其“冰川理论”的最成功的实践和体现。

而“冰川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露在外面的只有简单的“八分之一”,而藏在水面以下是复杂深刻的“八分之七”,这刚好给予不同的读者以宽广的想象空间和阐释余地。

的确不少评论家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

但是,许多人却忽略了贯穿小说的另一写作特点———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重复。

在这部以精炼著称的小说里,作者大量重复的使用似乎有些背离其写作风格,那么,海明威使用这些重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的烘托到底起怎样的作用呢?这也是本文试图用语言的数量象似性理论去阐释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语符结构象似着概念结构。

那么语言的数量象似性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原理由美国语言学家海曼提出的,后来我国学者赵艳芳对其内涵进行了补充。

所谓数量象似性是指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

也就是说,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反映概念结构的复杂程度,即语言符号越多,代表的概念和意义也就越多。

换言之,语言的形式数量与意义数量(即语势和强度)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呈象似关系。

Givon(1979)认为,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听话人较难预测的信息,或者想间接表达的信息,
·
64
·
句法成分会相应增多,句法结构也相对复杂,如“But I must get him close,close,close,he thought.I mustn't try for the head.I must get the heart.”(Ernest Hemingway:2005)一句就是用多的语符close来表达多的意义,较多的close暗示了老人强烈的希望把鱼拉近的那种焦急和渴望,而如果此句只用一个close则只是表达了老人想把鱼拉近的事实。

Hiraga也认为“形式愈多,意义愈多。

”(1994:11)量大的信息,其语言形式也往往比较庞大、复杂。

与一般的日常语言不同,重复常被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手段,用以传达作者特殊的更多的思想内容。

重复是文学家对语言常规有意识的违背。

但重复的运用是为了用更多的语言符号形式承载更多的语义内容,即语言符号形式与内容之间具有数量象似性。

语言表达形式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致性。

具体而言,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

那么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借句子长短或篇幅长短的选择、重复的运用等手段映衬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段,如“老人梦见狮子的情形”被重复三次;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战斗时,老人不断念叨“如果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被重复了九次;老人不断提醒自己要“头脑冷静”被重复六次;“我要再试一次”被重复了五次;“好景总不会太长”被重复两次。

这些重复,决不是简单的啰嗦,而恰恰是海明威精巧的心理构思。

试想想:海明威为何将圣地亚哥这样一位老渔民孤身置于一片杳无人烟的茫茫大海之上?这就是《老人与海》要揭示的主题之一。

正如海明威自己认为的那样:“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大海如同人们生存的社会,也是人生的一个大舞台,不仅充满朋友如飞鱼、小鸟、风甚至包括大海和大马林鱼;也充满邪恶的敌人如大鲨鱼。

所以,面对大马林鱼的挑战和无数鲨鱼的搏斗,此时的老人多么需要一个帮手啊,哪怕是个孩子也好。

九次“如果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的重复,隐含着于语言本身之外的更多信息,即一方面是对他自己逐渐丧失的体力和意志的一种激励;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的主题思想以及老人顽强不屈的“硬汉形象”。

在小说中,海明威三次提及老人梦见狮子的情形,这也不是简单的重复。

语符数的多少象似概念内容,也就是说,海明威这样重复,是有特别用意的。

对圣地亚哥这个老渔民而言,他不仅有着丰富的打渔经验,还有一双大多数渔民羡慕的锐利眼睛,但他现在唯一缺乏的是力气,而“狮子”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尤其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社会,个人的力量尤其重要。

多次对“狮子的梦见”暗示了老人对能够战胜敌人和困难的力量的向往和追求。

“好景总不会太长”的重复是老人对自己注定的失败和悲剧命运的无奈叹息。

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角度解读《老人与海》,可以看到小说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深层意图,而且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参考文献]
[1]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Givon,T.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NY:Aca-demic Press,1979.
[3]Hiraga,M.K.Diagrams and Metaphors:Iconic As-pects in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11).
[4]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李鑫华.隐喻象似性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70-73.
[6]潘学权.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湖北第二师范学报,2008,(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5.
(责任编辑:王国红)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iconicity
XU Hong'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y,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Abstract: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by using motivation iconicity to interprete the frame of the story,metaphor iconicity to interprete the theme and the characters and quantity iconicity to interprete the language style in the story,this essay aims to help readers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signs and the society,to help readers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writer's intention of his diction and setting of the story,and to help readers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them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harachers in the story as well.
Key words:The Old Man and the Sea;iconicity;theme;characterization
·
7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