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概要: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幼小衔接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只
要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同心同行,家校合力就能引领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把握好孩子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新起点,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栋梁之才。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小学生”这个身份是新鲜的,孩子充满向往、好奇,
又不乏恐惧、害怕之情,需要教师及时唤醒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班主任可通过自我介绍、学校和班级情况介绍,与孩子进行活泼的游戏互动,让孩子记住自己是XX小学一年级X班的“小学生”,并牢记每天要上小学这个重要的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孩子爱上小学,在“开学第一课”中,班主
任可以组织孩子参观校园,帮助孩子熟悉新的校园环境,感受校园文化,看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么学习的,等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上小学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随后,班主任可通过游戏互动及奖励“小红花”等方式,帮助孩子巩固“开学
第一课”中安全、礼仪等常规教育的“知识点”。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对孩子和班集体进行及时的奖励和鼓励,使孩子保持学习热情和激发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养成教育,尽早开展
入学前,虽然孩子的各项习惯尚未养成,但儿童的模仿能力和行为可塑性都非
常强,教师若能在入学教育阶段尽早开展并抓好新生的养成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对各项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应有个“精雕细琢”的计划。
“精计划”是指班主任在开展养成教育时,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
“细计划”便是,最基本的从哪里入手,每个步骤和过程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儿歌琅琅上口、简单易记,一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歌就能快速地帮助孩子掌
握各项习惯的知识要领:
上课铃儿叮当响,我们快步进课堂。
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
又如集队习惯的教育,班主任可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男女各排一列,每个孩
子站一个点,让孩子互相记住前后左右的同学和自己排队的序号。
通过多次训练解
散、集合,学生熟悉队形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快静齐”集队教育,达到快速站点,安静进场,整齐排队的目的,久之,孩子便能养成良好的集队习惯。
二、榜样力量,助力成长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
任何东西。
”一年级孩子意志薄弱,但模仿能力和好胜心却是极强,如果教师能从孩子身边选择榜样,让他们有样可学,有形可看,教育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组织课堂纪律时,笔者会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榜样学习:“今天老师要表扬第一组的小朋友,你看他们坐得多端正、听得多认真啊!”这时,其他组的孩子听到了,马上就会模仿第一组的孩子整理纪律,坐端正了。
这一招在组织课堂纪律上屡试不爽。
一年级的孩子还会把教师当作学习榜样,这要求我们时时、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教师看到地板上有纸屑时,弯腰默默地捡起,这是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榜样就像阳光一样,能为孩子照亮前进的道路。
朝夕相处的家长、教师和同学
就是孩子身边的阳光,把这些阳光都凝聚起来变成榜样力量,就能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三、积分制度,量化管理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
”一年级孩
子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坚持性和自觉性较差,易受外界影响,班主任需耐心引导其纠正。
因此,为了激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生活,笔者制定了“量化管理积分制度”,班内小组积分表如下:
小组管理积分表
第()周第()组组长:
如上表所示,“量化管理积分制度”简单且易于操作,从纪律、作业、发言、
卫生和礼仪五个方面根据个人的表现进行“小红花”的奖励,每周评比一次,选出本周内的班级之星和优秀小组,并发放可兑换各种奖励的奖励卡,每月进行一次总结,学期末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优评先。
此积分制度达到了时刻约束学生的目的,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班内掀起了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家校合力,共育英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
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遵循着完全不一样的“游戏规则”,家长也需要重新认知作
为小学生家长的身份。
新生入学前后,我们将在一年级家长培训会上,给每位家長发放《入学指导手册》,并解读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家长认知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身份,帮助孩子做好各项入学准备。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太过幼小,无法记住学校的各项要求,有了家长的配合,孩子就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幼小衔接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只要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同心同行,家校合力就能引领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把握好孩子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新起点,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钟琼香.师道慧心[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146-149.
[3]宋继红.家校协同视角下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4-5.
[4]陈红丽.浅谈小学入学教育[J].学术研究,20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