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模型的核心理论
核心内容:
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拥有现代化技术的城市工业的扩展
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扩大城市工业
图中,OA表示农业部门 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
N
收入;OW表示工业部门
N4
的实际工资;N1Q1、
N2Q2 等分别为不同资本
N3
量下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
城乡结构:1949年,中国城镇人口5765万人,占10.6%;农村人口48402万人,占 89.4%。 (二)建国初开放的城乡关系和农民的社会流动 50年代初,城乡关系基本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即人口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 流动(双向流动)
案例: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续)
(三) 赶超型战略,城市偏向和计划体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最终形 成。
28
• 关于延迟选择的准则: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应用“社会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来分析引致投资最大化原 理。 如果SC优于DPA,称为超能力发展;如果DPA优于SC,称为短缺的发 展。这两种情况都成为发展的诱因和压力。
22
• (二)、纳克斯理论:工业、农业并重,关键看弹性 ①全面、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打破资 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以提高,而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贫困恶性循环。 ②平衡增长是扩大市场容量和提高生产率的手段,是贸易扩张的基本前提。
• 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个部门的生产。即按照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 和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弹性大的部门应该投入比率大。 (因为弹性大说明该部门发展不足,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应该重点解 决。)
第二节 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与农村发展
• 一、平衡增长战略 •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平衡增长战略
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 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 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动经济 快速增长。
21
• (一)、罗森斯坦-罗丹理论: 重工业轻农业 ①其核心是要通过“大推进”式的投资克服经济中的“不可分性”。“不可分 性”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可分性。 ②强调工业部门,而忽视农业部门发展。 ③由于他提出的“同比率”投资,该理论称为“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由于 该理论条件严格、道路狭窄,缺乏现实意义。
26
•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 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最终使整个经 济得到全面发展。
27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发展中国家可投资项目对资源需求超过了资源所有量,就必须对投资项 目进行选择。 投资项目的选择有两种形式:①替代选择(互斥方案选择)②延迟选择 (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问题)
劳动的供给曲线由水平状态转向右上方倾斜的S点称为刘易斯拐 点,标志着二元经济转型的结束。
(五)、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1) 就业; (2) 分享物质设施; (3) 现代部门的发展促进传统部门的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 (4) 两个部门之间的贸易。
(六)、模型的缺陷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并并非充分就业; • 现代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并非固定不变; • 工资率由于制度及组织的影响呈粘性变动而并非刚性; • 现代工业部门在技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资本密集倾向; • 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资本外逃现象; • 城市中实际存在失业问题。
动力。
(四)、模型解释
只要经济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现代部门的增长和就业扩张过程就 将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被现代部门吸收 完为止。
一旦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成为 稀缺的生产要素,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将 会拉动工资上升(图中SS’表示),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上升, 劳动无限供给的条件已不存在。
2、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 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 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 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 呈现出二元性。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
方式、个人效用函数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
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 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即需求不足)平衡增长理论试 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 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
其次,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学说有自相矛盾 之处。外部效应既包括正的外部效应,也包括负的外部效应。
“农业”,为城市提供粮食。
(四)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1、城乡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产
业结构。到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2495万个,职工1.2亿。目前乡镇企 业和国有企业产值各占50%,在农村产值中,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 68.9%,下降到1994年的20%。 2、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和市场因素的增加 3、以“民工潮”为标志的城乡劳动力的流动 4、城市居民特殊利益的减少 5、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
案例: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一、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 (一)建国初的中国社会结构
社会产业结构: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30.1%,农业产值占69.9%。 这其中手工劳动创造的产值占83%,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
社会就业结构:1949年总人口5.4亿,农业人口44726万人,占82%,非农人口9441万 人,占17.4%。
24
(四)、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1、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制。 2、平衡增长过分依赖计划和国家干预。 3、缺乏实证支持,经济发展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论提供充足的依据。
25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
一、结构变动模型的产生的原因
1、线性阶段模型暗含的假设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
际不符。 *线性阶段模型主张人类历史发展是从一端到另一端,
通常是从文明与文化的一个欠发达阶段到一个最发 达阶段。 代表人物:罗斯托、托夫勒
狩猎时期
放牧时期
农业时期
沃尔特·罗斯托的从传统社会到大规模消费阶段模型;
阿尔温·托夫勒的从游牧时代到信息时代的阶段模型。
23
(三)、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 两种平衡增长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国家来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 计划。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无法筹集大量资本,并按照一定 的比例配置各个部门。
•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1、强调了大规模投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 2、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政府计划的必要性。 3、纳克斯理论纠正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 了农业的作用和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游牧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新兴信息时代。
商业时期
*循环式阶段模型主张人类发源于一个特定的原点或 位置,并且在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向一个终极阶段运 动。循环阶段模型显示这个终极阶段要么与原点相似, 要么与模型中某一特定阶段相联系。从长期来看历史 是重演或是一个螺旋式演化的进程。
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迈克尔·波特
2.社会上的城乡差别 (1) 户籍制度; (2) 粮食供应制度; (3) 副食品和燃料 供应制度; (4) 住房制度; (5) 生产资料供应制度; (6) 教育制度; (7) 就业制度; (8) 医疗制度; (9) 养老保险制度; (10)劳动保护制度; (11)人才制 度; (12)兵役制度; (13)婚姻制度; (14)生育制 度
3.政治上的城乡差别 (1)先天地位的差别; 组织的差别
(2)参政机会的差别;(3)代言源自4.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城乡差别
• 三、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特点 中国二元结构具有同一般二元结构不同的特点: (一)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不仅是城乡生产力发展不 同步的结果,而且是城乡生产关系变动不一致的结果。 通过计划经济手段政府直接干预,当时人们相信,以国家 出面,政府主导形式把所有资源,甚至人的思想都集中起来, 能最快地实现工业化变革。实践证明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 规律。 (二)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内生的、制度化的。
(二)城乡要素流动的不平等 要素是指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必要因素,包括资金、资源(原材
料)、土地、人才等,其中主要是资金。
(三)显著的城乡差别 1.经济上的差别 (1)收入水平差别: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时 期,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民的140%—160%。而我国城乡居民的收 入差距却很大。按照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 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 之一。公开的说法是1:3,权威部门未公开的结果是1:6。 (2)经济权利差别:城镇居民的收入可用作最终消费——而农民 收入相当部分要进行再生产投资和承担各种负担。 (3)生活质量差别
N2
曲线。
S’
对工业部门而言,在OW
N1
工资水平下,来自农村的
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具
W Q1 Q2 Q3 Q4
A
S
有完全弹性的。劳动供给
刘易斯拐点 曲线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
线WS。
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O
Q
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工
业部门就不得不提高工资
经济发展的过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
到SS’才能获得相应的劳
1953年统购统销制度一直延续至1985年,对保证城市粮供应起了重要作 用,成为二元结构的基础。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全国出现了所谓“盲流,对城市造成冲击”。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成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
闸门。 把农民固化在农村,防止对城市生活的冲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稳定在
(二)、刘易斯模型的三个假设前提
第一个假设是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被城市工 业部门吸收以前,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
第二个假设是城市工资率固定,这是由农村无限供给劳动力的竞争造成 和维系的。
第三个假设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同比例增加,即等量增量投资, 会吸收同等的劳动力。
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对比:技术二元、金融市场二 元、劳动生产率二元;收入与消费二元;区域差异
二、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一)、学术生涯 1915年出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1940年获LSE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1948年; 1948年,曼彻斯特大学讲座教授; 1954年,《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5年《经济增长理论》; 1963-1986 普林斯顿大学; 1979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研究特点:重视混合经济研究,不提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案例: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续)
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关系
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社会的两大社区,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就形成了各 种特殊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存在着侵犯农民利益,城乡发展不协调 的问题,表现在: (一)城乡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据有关方面的测算,从1954年-1984年,30年通过剪刀差方式,农民为工 业化提供6000亿元的资金。另有统计,从1979年-1994年16年间,政府通过剪 刀差形式,从农民手里提取大约15000亿元暗税,年平均938亿元,同期农业 税1755亿元,年平均109.7亿元,前者是后者的8.5倍。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 第一节 结构变动与农村发展 第二节 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与农村发展 第三节 “人力资本”和农村发展 第四节 “循环累积过程”与农村发展
第一节 结构变动与农村发展
结构变动模型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发达经济利用什 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内经济结构,从仅能维持生存的传 统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 造业和服务业经济。 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 “二元结构变动理论”; 钱纳里(Hollis Burley Chenery)“经济格局变动的经验分 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