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26---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5.C 6.D 7.D
解析 第 5 题,秦岭—淮河线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 6
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第 7
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
入 21 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 30°附近,地 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 43°~48°,地处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 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地理差异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产业活动,还影响交通、建筑、文化等。如长江三角洲水运便利而松嫩 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6.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7.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
9 / 22
图,回答 2~3 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的特征有(双选)( ) A.东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 ~ C 1978 1990 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相同 . ~ D 1978 1990 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 GDP 年均增速最接近 . ~ 3 1978 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双选)(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 21 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 2.BD 3.AB 解析 第 2 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在 ~ 2000 2015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趋势;1978~1990 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 增速差异不大,但不相同,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 GDP 年均增速最接近,故选 BD。第 3 题,由图可知,1978~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 改革开放政策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 ~ 2000 2015 年增速最快,反映了基 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全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取决于东中西部整体增 速,C 错;图中反映的是增速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D 错;故选 AB。
答案 1.C 2.B
解析 第 1 题,从材料中“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在方圆四、
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等信息可知,该镇位于沿海地区;山地地形;大陆
新千年是指 2000 年 1 月 1 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第一缕曙光”指最
3 / 22
早见到日出。海南地形中高周低,四周地势低平,山地少,且位置靠西,日出会相对晚些,不 符合题意,故 A 错误。广东省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山地少,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山东省纬 度较高,且最东部与浙江的最东部所处的经度相差不多,所以山东沿海小镇日出比浙江沿海小 镇日出要晚些,故 D 错误。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纬度较低且位置靠东,冬季日出较 早,故 C 正确。第 2 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镇位于浙江,浙江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较 小,故 A 错误。该地区位于山地地形,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泥石流,但是石砌建筑也无法抵御 泥石流,故 C 错误。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浙 江冰雹较少,故 D 错误。浙江位于东南沿海,台风较多,石砌建筑“依地势而建”,“房屋多 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这样的建 筑,抵御台风的能力相对较高,故 B 正确。
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 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据此完成 1~2 题。
1.该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山东省
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2)破题:你解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四个省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洪水和泥石流及冻融沉降发生的条件。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有冰川又有绿洲的应该是新疆,冬季封路主要是因为路面积雪严重,而洪水和泥石流及
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夏季。
考向一 区域特征的判断 (2019·海南地理)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
土地条件
①以水稻土为主;②耕 ①黑土分布广泛; 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 ②耕地多为旱地;
7 / 22
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 ③集中连片;
积少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要素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1.区域概念、特征 (1)区域概念 ①区域产生的前提是地区间存在差异。 ②区域是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是人为划分的,指标可以 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2)区域特征 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②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③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 ④可变性:区域边界同时具有确定性(确定边界)和不确定性(不确定边界或边界模糊)。
考向一 区域自然特征差异分析 1.(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 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 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考向二 区域人文特征差异分析
(1) (2)
(3)
(4) (5)
(2019·全国文综Ⅲ)我国某公路长 500 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
2 / 22
流。公路南端海拔约 1 070 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 9 月底至次年 5 月
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路位于( )
1 / 22
⑤差异性:同等级区域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易错易混 区域界线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国界、省界边界明确,而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是模糊的。 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内部以整体性为主,也存在差异性。如南方水田区作为一个整体耕地 类型以水田为主,但内部也有旱地。 2.区域特征分析
农业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 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 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 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 源发展重化工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
商业 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
6 / 22
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 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 发展水平等差异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答案 (1)D (2)B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获得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有海拔 1 070 米的山前洪积平原、绿洲。
加广泛。
1.区域差异的成因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5 / 22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差异形成的原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
农业
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
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
8 / 22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 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 答案 春季。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 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由图知,大别山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参照合肥和武汉位置知大别山位于季风区; 古人所在位置是大别山主峰;由图知大别山面积广大,古人目力所及主要为山的南坡和北坡; 主峰以南草木生长,主峰以北有积雪覆盖,气温低于 0 ℃,应为春季。 (2)破题:你在回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用到哪些技巧、方法? 答案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向、高度等;中国主要城市、河流位置;中国的气温、降水空间分 布特点和季节变化,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均温高于 0 ℃;气温的垂直分异规律,主峰以北虽然 位于淮河以南,但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于 0 ℃;阴坡与阳坡存在光热差异。主要技巧是依据积 雪判断温度。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分析景观成因主要从山脉高度和山坡两方面分析,山坡分析主要按照阴坡、阳坡—温度 差异—景观差异的逻辑顺序分析。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知识解析与训练
第 26 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呈现]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思维导图]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 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示意图或区域要 素分布图,说明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特征。 2.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在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 异,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人地协调观:对比不同区域的优势和 不足,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017·全国文综Ⅱ)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 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 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 5~7 题。
5.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3.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4.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 3.B 4.A 解析 第 3 题,根据图示,从 Y 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 项 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 项错误;从 X 轴看,上海低于江 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 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 项错误。第 4 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
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 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 X 轴表示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 轴表示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 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 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 3~4 题。
4 / 22
能耗,A 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 项错 误;上海(0.62)和江苏(0.60)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 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 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D 项错误。 考向二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