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民选秀”节目运营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传媒6经营管理
2004年的“超级女声”为国内几近疲软的娱乐节目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一种新型的,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娱乐方式随着节目的热播,慢慢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将这种“平民选秀”的方式发挥到了极点,在收视率上屡创新高,其火爆程度使这一年毋庸置疑地变成了一个“超级女声”年。

其捧红的张含韵、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也从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成了当下最热的明星。

而由“超级女声”带来的这一阵东风,一夜之间就吹遍了全国荧屏,使得全国的娱乐节目也开始“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央视的“梦想中国”,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从“加油,好男儿”到各个地方台的“唱响XX ”,各大电视台到处“梨花”绽放,也使2006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选秀年”。

塑造“平民偶像”,节目制胜的
法宝
一对老年夫妇参加“梦想中国”节目海选,精心装扮成庄稼汉和农妇,边舞边唱;一位看起来有六十来岁的老人,穿得花蝴蝶般转进“梦想中国”重庆海选现场,被淘汰之后又花蝴蝶般地转出来,在采访的记者面前继续转圈;一位男选手穿着一套比自己的尺寸小几号的西装,带上一个醒目的红领结在现场尽情“耍宝”,更表示要做“中国的憨豆”、“中国第一小丑”。

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女声”的概念也由“女生”转为了实质性的“女声”,台上不再是年轻女孩的天下,不少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也纷纷开始上台展示自己的魅力。

成熟稳健的企业总裁也报名参加“加油,好男儿!”……“平民选秀”的这股娱乐之风早已不是青年人的一场圆梦活动,而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秀场”。

全民选秀带来
的是全民关注,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公司的信息显示,在2005年8月19日的“超女5进3”比赛中,上海收视率达到8.3%,而成都、武汉、长沙等地的收视率更是超过了13%。

而在今年,各种选秀节目依然是各电视台的收视强档。

此类节目在极短地时间风靡了大江南北,其背后所蕴含的媒介及商业运作则成为其制胜的法宝。

“低门槛”准入,圆一个舞台梦
电视参与选秀造星,早已有之,从青年歌手大奖赛到名目繁多的选美活动,但从未激起过民众如此高涨的热情,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门槛”和专业性,参与到电视选秀中的选手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新型选秀节目一改这种专业性的限制报名条件号称“零门槛”,只设年龄限制,鼓励普通人参与,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才能,都给你一个展示的舞台。

很多人的内心都对五光十色的娱乐圈充满向往,而高高在上的舞台使得大多数人一生与舞台无缘,而这种选秀节目就为一些怀揣演艺梦的普通人铺就了星光大道。

此外,对于一些优秀的表演者,活动还设置了丰厚的奖品。

“金鹰之星”将比赛的优胜者输送给全国一流的导演和剧组;“我是中国星”为年度总冠军设立50万元奖励,并帮助其签约华娱和唱片公司;“梦想中国”也给最终获奖者准备了一份全球顶级唱片公司的合约与一笔百万元以上的才艺基金,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节目的参与率和关注度。

造星市场化,由受众来挑选明星无论是“超级女声”还是“好男儿”,无论是“我型我秀”还是“梦想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民的明星制造”,也就是说,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一场
“造星”运动,但是另一方面这种造星又不同于以往由星探挖掘再经过传媒包装打造出来的“完美形象”。

这种偶像的选出是根据受众的喜好,经由大众媒体,由专家和观众联手制造出来的“平民化”的明星。

而平民化的实质就是市场化,这些准明星们在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就经受了检验,这无疑比盲目造星更有针对性和保险性。

而在节目过程中的造星工业流水线的完全透明则显现出娱乐工业规范化的迹象。

造星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公布在屏幕上,特别是直播比赛中由观众即时投票分出胜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

同时此类节目将场外受众的积极性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留言和评论,还是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支持,都将对活动或赛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种独特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这档节目首先打下了群众基础。

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独特的运营方式就使得此类节目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

引入竞争概念,增添娱乐中的“不确定性”
“平民选秀”不同于一场普通“真人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存在着竞争,它像竞技比赛一样有些残酷。

胜利者永远是少数,失败者每场都会有。

就像体育比赛一样,每场比赛都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短信投票的变化,每个选手这一场的发挥状况,都决定着这一场谁将出局,谁又将留到舞台上。

这其实是人们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现代人生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人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们似乎也就更多的想要关注带有竞争性质的节目,球赛,竞技体育等这些有着残酷竞争性的节目得到了人们更多的青睐。

而“平民选秀”的比赛正和人们所需求的这种心
对“平民选秀”节目运营的思考
肖珉
200.11
44
经营管理
理相吻合,每个不管多么优秀的选手都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真正的胜利者只有一个,这看似残酷却与广大受众的实际情况颇为相似,而正是这种强烈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忍不住想要知道最后的结果,诸多的悬念吸引着人们收看着下一场的“赛事”,从而满足了人们的“探求”心理。

选秀之路,还能走多远
新事物产生的背后总会带来众多的非议。

“超级女声”连同诸多的“平民选秀”节目一路走来也是鲜花与板砖同行。

一方面这种新的节目样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在节目巨大成功的背后也带来了很多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都值得注意的问题。

赛程模式被复制,形式应该新一点儿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选秀在外在的形式上都采取了广告商+媒体+全民选秀的模式,而这样的一种模式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商业运作模式,比起传统的民众接受性参与来说,可谓是多方获利。

这类节目既能满足媒体的收视率又能满足商家的高额利润,同时也能满足民众的参与欲望,还能造就全民偶像,形成持续的经济效益。

但是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节目环节的内在设置基本上也成为了评委点评+PK+外界短信支持的固定模式,节目的进程也逃不过海选+晋级赛的套路。

这种模式在开始之初,觉得新鲜,但是经由媒体的一波又一波的连番轰炸之后,失去了新鲜感的模式便开始挑战大众的“审美疲劳”。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当一种模式成功运营之后,媒体所应该学习的乃是成功之道,而非照搬照抄。

如此频繁而又单一的模式使人禁不住开始怀疑平民选秀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还是根植大众的造星工程?就像几年前兴起的谈话节目、娱乐节目、电视婚配等等节目那样,虽然一夜间花开百家,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并且力挺到如今仍然见好的节目还真的不多。

在一拨拨类似的工程中,“平民选秀”节目还能走多远?
赛事当中流言多,比赛应该稳一点儿
从在互联网上所谓的“舞美师”对“超女”的比赛过程作出预测,并且大爆
超女背后的“暗箱操作”,到“超女”杭
州唱区三名20强选手莫名其妙地自动放
弃比赛,再到一热门选手自爆黑幕,“超
级女声”一路都与各式各样的黑幕消息
相伴。

最近互联网又爆出因不满评委以
及赛制,央视选秀栏目“梦想中国”剧组
统筹对外宣布离开剧组。

在他宣布离开
的“离职声明”中,对剧组的一些所谓的
“黑幕”也进行了披露。

一个又一个的“平
民选秀”节目都陷入了“黑幕门”事件,
这当中也许是有人在互联网上的恶性攻
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比赛在一定程
度上的“不透明”或者是“半透明”。


赛事中不绝于耳的“黑幕新闻”和说不清
楚的“暗箱操作”都使节目背离了公平
性、公开性这个最基本的运营之道,如果
“平民选秀”真的变成了“贵族选秀”,那
么节目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群众根基,这
也就要求节目的运营者们一方面严于律
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排除外界的不
良影响,塑造节目品牌公正公平公开的
形象。

“平民偶像”太忙碌,学习应该多一
点儿
成了偶像后,没有谁还能踏踏实实
地坐在书桌前。

“梦想中国”的吴文璟、张
晨磊在出席完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首
映式后,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莱卡我
型我秀”冠军刘维夺冠后,马上就获得价
值百万元的唱片公司合约,同时还作为
内地新人代表参加了香港“TWB8全球新
人王歌唱大赛”;“超女”们则忙着演戏、
唱歌、拍广告。

据悉,除周笔畅外,李宇
春和张靓颖包括何洁都参加了大量的商
业活动,担当某些品牌的代言人,拍电
视、拍广告、出专辑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忙得不亦乐乎。

而媒体关于“平民偶像”
的报道,也多是拍戏、演唱会、个人博客、
是是非非等事情。

然而在他们灿烂“星”
光的背后,被忽略的重要一点是,他们中
的大多数人都还只是学生,如此多的活
动使得他们无法专心在自己本应该继续
的学业中。

甚至不少“平民偶像”在成名
后无法参加最基本的学期考试,成绩屡
亮红灯,学校被迫发出“最后通牒”。


娱乐圈中,真正被受众长时期喜欢的明
星靠的并不是靓丽的外表,更多的还是
在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
养。

而现在这些“平民偶像”身上的这股
浮躁之风,也让人们开始怀疑,他们的生
命力究竟有多长。

“平民偶像”不“平民”,炒作应该少
一点儿
我们之所以喜欢平民偶像,是因为
他们身上所特有的单纯与率真是区别于
纷纷扰扰的娱乐界人士的,然而就在这
些“平民”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偶像”
时,人们在发现当初那份青涩蜕变成为
成熟时,人们也发现了在他们身上所呈
现出来的熟悉的娱乐圈中的浮躁之风。

炒作、代言,一切无异于其他偶像的行为
在平民偶像身上都可以找到。

在世界杯
期间,“超女偶像”们也都没有闲着,各
大报纸上都可以找到当红超女的“足球
点评”,而这些“外行人不愿看,内行人
不屑看”的点评竟也成了各大报纸争相
炒作的卖点,只是有的报纸有了不知应
该把其放在娱乐版还是体育版的困惑。

还有一名“超女”的考研问题也成了各大
报纸娱乐版中的“重磅新闻”,如此等等
大量的炒作也许并非这些“平民偶像”们
所愿,但是在公司或者其他外界的压力
下,如此铺天盖地的炒作和宣传使得这
些“平民偶像”慢慢已经脱离了“平民”
本身应具有的含义,而这种含义的缺失
也使得他们在背离“平民化”的道路上越
走越远。

然而,无论如何,“平民选秀”节目
的出现和红火,不仅反映了媒体对娱乐
节目的探索和尝试,也给了那些有舞台
梦、明星梦的平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一向讲求为人含蓄、
深沉内敛,如今从那些参与选秀的普通
人身上,却完全展现出国人喜欢自我展
示、自我欣赏的一面,这对于我们来说其
实也是一个突破。

在肯定节目本身的同
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经营或者其他方
面出现的偏颇,只有在不断地改进和扬
长避短当中,节目才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章:
(1)《从平民选秀到全民选秀》宁夏
网2006.5.25
(2)《新“造星运动”来临:麻雀变
凤凰平民当偶像》《新闻周刊》2004.9.14
(3)《“平民偶像”时代悄然到来我
们一起去当偶像吧》《西安晚报》2006.3.
12
(4)《平民选秀”,娱乐还是“愚
乐”?》《文汇报》2005.7.14
(5)《造星还是圆梦?2005平民选
秀终极盘点》《新京报》5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114
200.10.14
今传媒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