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田家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重庆市江津区田家炳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
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如果山水画追求自然,就会让花鸟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会没有情趣画意,这样的画作无法感动人.
C.山水画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及深入全面的认识。

D.山水画家对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必须表达自己亲身的感受,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2)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自然景象,融情于景,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深厚友情。

B.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草,以比谗佞。

"《离骚》中的许多景物,不再只是自然景物,而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C.柳宗元诗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出了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自然景象: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D.明代杨慎评价杜牧《江南春》时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的评价片面强调了自然的真实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说明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只有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比如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C.画画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D.齐白石的画讲究意匠,杜甫的诗“意匠惨淡经营中”,说明了诗画创作离不开表现方法表现手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

良引兵从沛公。

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邻;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
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
..
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的一项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的一项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

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3.古代诗歌阅读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中“满”字的妙处。

(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做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对老师的作用有明确阐释:“,。

”(2)在《论语》中,孔子认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3)《劝学》中,荀子提出:“,。

”除了广泛的学习,还需要不断反省,从而或者超凡智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请考生在甲、乙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5.【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尘埃里的上帝
凤凰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

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

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

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
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

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

"威尔逊点头。

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丁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

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

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

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

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

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

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

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你什么。

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

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
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

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

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

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芥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6.【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
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
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

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

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

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

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

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

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
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C、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语言运用题.
7.下列成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勾勒出
和风采神韵
杨贵妃的芝兰玉树
....
B.古诗文学习,我们不能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浅层赏析,而应该探骊
..,进一步寻求它的深层意旨
得珠
..
C.鲍照《拟行路难》中写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
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感叹,言近旨远
....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

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落言筌
....
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选项是( )
A.《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等许多方面,成为文学自觉的标志
B.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两汉文学的演化与继承,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C.有的玄言诗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
D.老庄的齐物我、泯是非思想使正始文人在政治漩涡中退避三舍,以麻木的逍遥取代对现实的执着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

,,。

.这新的特征成为“试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而且这种诗风对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