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经济
在一名留学生的眼里,表面上中国的经济是非常的辉煌。
正在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军事,国际政治的地位也是在逐步的上升。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GDP是占世界总GDP的30%左右。
公元十七八世纪,西方发动了产业革命,世界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农业经济上。
我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创造新的奇迹,而是在找回过去的荣华。
经济是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保障,经济状况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本面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过了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一)没收官僚资本。
主要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买办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变成了国有经济。
(二)完成土地改革。
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所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70%以上,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雇农,中农,
占耕地还不到30%。
通过土地改革,亿万农民都分得了土地。
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三)统一国家财政。
实行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与领导,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现金管理。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
有制经济占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个时期:1958年-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重点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并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从1961年开始,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正,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取得明显效果。
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政府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搞了“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
系严重失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三个时期:1966年-1976年,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政治上的动乱和理论上的错误,给中国经济事业带来了严重
破坏,重大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混乱和比例失调。
在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比如,粮食保持
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有比较明显的成果。
但从全局看,损失是巨大的,不但原来的经济发展规划未能实现,而且经济形势一步
一步恶化,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化大革命”让我想起古代的大事件。
就像古代中国的秦始皇做过的焚书坑儒。
当然文革给全中国带来的损失是非常的巨大!我很清楚的了解当时红卫兵的行为。
如果中国没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呢!
第四个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最好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持续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宣布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经济终于跨入了正常,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实行,使中国经济冲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充满了活力,农
业连年丰收,工业蓬勃发展,市场十分活跃,外貌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国家实力大
大增强,人民生活步步提高。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新的世纪开
始后,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农业的特点是,80%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依靠只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耕地,终于
解决了世界人口21%庞大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
新中国的农业肃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世界上仍处于落后地位。
除了自然条件比较差,旱涝灾害比较多以外,主要还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地,科学技术不够普及,尚未从根本
上脱离“靠天吃饭”,靠体力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局面。
机械化程度比列:中国 6.1:3.9 日本:1:10 美国1:32
中国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当今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一般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国有
大企业到乡镇企业,“三资”(合资,独资,合作)企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布
局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国发达的工业主要是
1.煤灰工业。
中国煤灰储备藏量居世界第一。
主要是河北省的开滦,峰峰,山西省的
大同,阳泉,西山,黑龙江省的鸡西,江苏省的徐州等。
2.石油工业。
解放以前中国的石油几乎全部靠进口,解放以后,中国加紧发展石油工业。
50年代中期,开发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60年代初,开发了大庆油田,中国石油
基本实现自给。
3.电力工业。
中国主要是靠火力发电,大型火力发电站全国有68座。
其次是水力发电,建成大中型水力发电站100多座。
长江三峡水力发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除了火力,水力发电外,中国还建成了大亚湾和泰山两座核电站。
4.冶金工业。
中国的冶金技术已有6000年历史,但是,近代冶金工业并不发达。
5.机械电子工业。
中国的机电工业不但已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大量从出口。
6.化学工业。
化肥和化学纤维年产量至今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7.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8.轻工业。
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3左右。
9.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近一二十年来,代表当今工业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微
电子,计算机,核工程,生物工程,航天工程,通信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
品等生产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
20年来,举世公认,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决定要搞改革开放。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一,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取消人民公社,在行政方面成立乡政府,在经济方面建立
各种公司,如农业公司,农贸公司,农业服务公司等,使农村经济活动大大减少了行
政干涉,能够按照自身特点和规律运行。
第二,改革生产经营形式,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
第三,改革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第四,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多余的产品,农民有了比较多的
赚钱机会。
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体制改革,同时,还涉及财税,金融,商业,外贸等
其他方面的改革。
中国企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生产,分配上。
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着重确立三个关系:
1.确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
2.确立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改革工资制度,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确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生
产的引导作用,安价值规律办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所有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
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对外开放
80年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就是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创立经济特区: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第一,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资,以中外合资,中外合办,外商独资“三资企业”产品主要是依靠利用外资,以中外合资,中外合办,外商独资“三资企业”为主,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第二,特区比内地享有较多的经济自主权。
第三,对到特区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进出境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
通过这些特殊政策,使特区成为吸引外资的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
窗口,对外经济活动的窗口。
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
扩大开放和他们的自主权。
第三步: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建立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第四步:开放海南岛和上海浦东。
1988年,宣布开放海南并成立海南省,使海南
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9年,宣布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开放开发浦东,目标是要把浦东建设成为21世纪现代化的象征。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实施,中国沿海地区逐步形成了全面开发的形势。
中国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搞对外开放,有一个重要目的,这就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进入“小康”,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21世纪成为现代化强国,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济要走的路还是很远,也许会荆棘密布,也许坎坷无比,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只是成功的考验而已!
参考文献:
《中国概况》王顺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