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The Lesson From Poison in Fudan University(高中英语作文)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导语:罪恶其有来自,只因埋藏得太深大学医学院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人的嫉妒心真是可怕,原来,毒药的毒不是最毒,最毒是贪婪找不到底线;罪恶的恶不是最恶,而在于人性失去最后的防线。
逝者已逝,逝者安息;生者余悲,生者珍重。
特别是黄洋之父母,白发送黑发,情又何以堪?一、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如今复旦投毒案的调查进入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阶段,话说黄洋中毒的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使用者非常专业。
如此一来,可以锁定罪犯嫌疑,目前黄洋的室友林某已被刑拘。
我们现在等待的是真相,望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尊重事实,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凶手,千万不要重演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无真相、无结果的流局。
我们拭目以待,真相不仅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也是对死者黄洋最大的安慰。
对于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黄洋案这个悲剧: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人们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已然不是学术之地,被我们不良的社会空气所污浊,成为是非综上几个案例,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仇恨,投毒去危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笔者总是以最大的善意进入人们的内心,试图去分析他们的内心。
平常人想来,要去谋人性命,那得要有多大的仇恨、多扭曲的内心,才能下此毒手?黄洋与犯罪嫌疑犯林某共为同窗,同为室友,一起求知,更何况,校方称两人并非同一专业,已否认室友因妒忌其读博投毒,那还有多大的利益冲突?林某再自我为中心,也不至于因为一点利益或者一丝不快,便草率地谋杀室友。
对于案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关注。
现在是黄洋同学是被毒死了,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相信作恶者终将被绳之以法。
复旦大学投毒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例分析近日,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投毒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该案件不仅令人震惊,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对此案进行分析,探讨案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据报道,该案件发生在复旦大学某食堂,一名学生在食堂内投放了有毒物质,导致多人中毒。
这一事件给校园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也给学校的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针对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投毒者的动机。
是出于个人恶意还是其他原因?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学校的安全管理是否存在漏洞,为何投毒者能够轻易进入食堂并投放有毒物质?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加强校园安全防范,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从投毒者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者个人恶意。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校园内人员的管控,防止陌生人进入校园。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投毒事件暴露了食堂管理的薄弱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校园内各个区域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防范体系。
最后,针对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学校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师生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学校也可以加强校园监控系统的建设,提高对校园安全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复旦大学投毒案件是一起严重的校园安全事件,对学校和社会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通过对此案件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
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荒唐之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点尊重与赞赏,而是嫉妒呢?黄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在发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份,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弃。
这种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的情况,谁能承受的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琐事与其关系不和,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大家都很清楚,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却酿成大祸。
为什么一点小摩擦会驻成如此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林某,少有人相信他会毒杀室友,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男生。
和林某相处的很多人从未留意过他的另外一些特征;用独特的方式处理和异性沟通上积累的挫败感,在网上习惯用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常把家庭,故乡小心的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而迥然相异的两面在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点可以推出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一些大学生不会处理问题,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泄,做事过于计较,缺乏包含心,就存在有些同学总觉得同学说话过于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习惯用消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而我们不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发生类似事情的突出原因。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化矛盾为玉帛,用我们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双方后退一样。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字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
字
题目: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
2019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食堂发生了一起投毒事件。
一名女学生在食堂内投入了大量氯酸钠,致使多人中毒。
这起事件震惊了全国,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大学校园安全的担忧。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起事件的严重性,因而有了下面的感想。
首先,我们不应该忽视食品安全对人们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不仅仅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关,更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
投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只有舒适安心的吃饭环境,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大学校园应该加强管理。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
在这里,学生们应该受到保护和引导。
大学在管理方面应该加强措施,严格规范食品供应商的进货质量。
大学也应该开展关于投毒事件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呼吁更多人关注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
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犯罪人有精神障碍有关,也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与家庭教育有关。
被害学生遭受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困扰。
我们应该以同情的心态来看
待罪犯,并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我们应该在宽容和关爱的氛围下,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投毒事件是对食品安全和大学校园安全的警示。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这些安全问题,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
让我们为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而努力!。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在4月15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4月15日以来“复旦学生投毒案”话题微博关注度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过4000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也成为15日、16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
其中16日相关微博超过14.7万条。
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当日15时23分黄洋经抢救无效在医院逝世。
从4月15日黄洋遭室友投毒入院到4月16日黄洋逝世,众多网友在微博上点起蜡烛来表达对这位复旦研究生的同情与哀悼。
@央视新闻发起的“黄洋,今晚我们一起送别你”的活动更是引发20多万网友转发,7万多网友评论。
4月19日下午,“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该微博称: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导语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此案历经三年,一波三折,至此司法程序宣告完结。
只是,尘埃未曾落定。
相信许多人心里仍无法完全平静下来。
林森浩的冲动行为结束了黄洋年轻的生命,也让自己走上不归路,更留给两个家庭无尽的哀伤。
这起悲剧,值得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此前,网上已有不少讨论。
而在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的现在,尤其是看了他最后接受央视采访、与父亲会见的相关报道,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好一个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表面看,林森浩是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佼佼者,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又因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复旦大学读研。
一个孩子培养到这样,堪称成功的榜样。
但事实是,林森浩获得了好教育,却显然没有教育好。
也许他在专业上很优秀,在性格与价值观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
过多注重成绩、成功这些标准,而忽视人的内在素质,恰是当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通病。
一个人从启蒙阶段到长大成人,是建立人生观和理想追求的重要阶段。
但在这阶段,考试成绩却是多数老师和家长追逐的目标。
这样的话,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会被扭曲成以“智”优先,进而被异化为考试成绩优先。
小孩在心智成长阶段未能得到成人的良好指引,在性格养成方面也就难免存在不足。
中国教育现状及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
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
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
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3年第6期【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

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导语:“复旦投毒案”发生于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校区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致死,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The Lesson From Poison in Fudan UniversityLast year, a tragedy happened in Fudan University, a postgraduate was poisoned by his classmate and died, now more than a year has passed, his classmate who killed him got caught and the law declared him to carry the dead penalty. The murder was so regretful that he made apologize to both parents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he had caused. Dead penalty is so brutal, but the murder deserves, we must learn the lesson. When we get angry, we should not think about punishing others, we must calm down and have a talk to others, so that the problem can be fixed, or we will make the unforgettable mistake. Study is important, but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and personality, the society need the person who is talented and kind-hearted. The poison case is nearly over, while its lesson is never over.【参考译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去年,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研究生被他的同学投毒,最终死亡,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杀害他的'同学被抓起来,法律宣判他为死刑。
毛概作业 复旦大学投毒案

复旦大学投毒案--社会热点话题点评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宿舍的同学林森浩。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而针对这起案件,仍然有许多疑问在拷问着我们。
3、投毒动机是什么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玩笑说”,称投毒缘起“开玩笑”。
一是“嫉妒说”,称黄某在耳鼻咽喉科博士录取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林某出于嫉妒而投毒。
但其实,这两名学生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
林成绩也好,疑似投毒室友亦成绩优秀。
6、药品监管问题有记者指出,现在一些高校在类似的药品有监管上的漏洞,如果不堵住漏洞,类似案件有可能会再次发生。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认为学校在毒药保护制度上是健全的。
但也有媒体报道其在毒药保护制度上并没有取得切实的作用,实验室毒品容易带出,甚至批评复大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洗清责任而不是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利益考虑。
这种说法,一名学生表示不大可信:学校实验室对有毒害可能性的试剂都有严格规定,使用前必须登记,“也许毒药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购买的吧?”在尚未知道详情的情况下,急切的反思并扩大化到体制层面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多考虑到个人的因素。
7、中国教育失败?有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这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个人对此表示反对,在国外高校同样也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8、是否侵犯个人隐私首先,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
其次,从复旦发布微博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集中讨论此事的帖子和微博。
一位儿童医院医师认为,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当侵犯一个法益,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法益或利益时,是被允许的。
一切的法益中,一般认为生命权是最重要的。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黄洋的细心是出了名的,他还记得:“黄洋充当着‘队医’的角色,他带着创
可贴之类的常用药品,路上一有人扭伤,他就与另外一名医学院的同学进行紧急救
治。20”21/3/7
CHENLI4来自2021/3/7林森浩本科就读中山大学,研究生就读复旦大学医 学院。曾获诸多荣誉,还拿过奖学金。
嫌犯林森浩最后一条微博发于2013年4月8日, “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 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 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 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2021/3/7
CHENLI
1
2021/3/7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
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
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名校、投毒,
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
社会关注。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
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11月27日,
步会诊,医生认为是由于中毒而造成的肝损伤,但因为毒素不明,难以判断及对症
下药。
4月5日左右,黄洋出现鼻孔出血。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状态,但病因仍不清楚。
4月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从一个陌生的号码接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请注
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立刻将情况告知了黄洋的导师,并通过
查阅资料发现接触该药物的试验用小白鼠的症状与黄洋的症状类似。之后其向复旦
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
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
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我们的反思
其一,大学和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在从 事教育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在进行知识完善的同时,决 不能忽略了人格完善,因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成“人” 比成“才”更重要;大学室友投毒再次警示人们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里,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唤起关爱、公平 的意识,不能再做旁观者,不仅要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 而且能够推已及人,敬畏生命,善待一切生命,决不漠视 其他生命。 其二,应该对校园犯罪案件悲剧在教育、道德、文明和社会 所组成的“法庭”进行长期“审判”。让这种“法庭”成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站”,成为防止青少年心 理裂变的“观测站”;让每个大学生都学会懂得博爱、理 解和尊重;让缺乏理智的心理导火索掐灭在萌生之时,让 校园悲剧不再发生,这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我们的建议
个人方面 • 人无完人,学会包容。 • 简单沟通,解决矛盾。 • 学会倾诉,学会分享。 学校方面 • 重要药剂应有设专门看管人员。 • 开展心理辅导和及时的心理疏导。
END.
3、医者不但要有医术 更要有“医德 仁心”
作为医生每天面对这些场景,他早已从医圣志向开始转移到对生死 的思考了,这里足见林同学的悲哀,也足见医护工作带给每个从业人员的内 心冲击。
四大原因导致寝室关系难处
•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 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 观 。 •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 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 •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 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 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 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 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
看世界
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
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现在的社会城乡差距很大,生活宽裕家庭成长起来的阳光男怎么会知道贫困家庭生长起来的支柱男的重担。
衣食无忧的环境、张扬活泼的个性或许会给身边人带来压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矛盾本不应发生。
公共场合,要在意他人的理解,不能随心所说。
从环境条件来看,条件好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礼貌、宽容的对待社会。
生活中的人们谨言慎行是第一要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复杂思想有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经常会说出伤害感情的话语,我经常告诉自己那些都是一时的气话,并不是真实的感情。
因为理解,因为爱,我想对有些事应该充耳不闻的。
因为爱,因为理解我们应该少说、不说让对方伤心的话语。
我经常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因为财富吗?好像不是。
现在的中国社会缺少正能量,让人们迷失了心智,缺少光明的航标。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3月31日中午,林某将其做试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引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治疗无效与16日下午去世。
4月11日,上海警方文保分局接到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警方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透露,已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有重大嫌疑。
上海黄浦区检察院也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看完此事件后,不禁扼腕长叹,不论投毒者杀人动机如何,是“故意”还是“误伤”抑或其他,是对被害人的优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端行为也罢,单是其对寝室内饮水机投毒这一行为,就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恨,使得投毒者的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痛定思痛,在思考:扭曲的人心其实比毒药更可怕!毒药明晃晃的告诉我们,我是毒,不要碰我!它再可怕,也不会自动跑到人的嘴巴里,而那颗扭曲的,外表却看不出来的有什么异样的人心,却在暗处透着阴森的冷气,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防不胜防。
关于此事件,众说纷纭。
某观点:认为此人心理有问题,认为大学应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
一些社会人的观点,中国的大学教育失败,人格教育缺失。
某观点:某些教授又搬出几千年说死人都不会变的真理,什么XX的心态,什么自我修养,什么儒家伦理道家辩证等等不一而足。
结合自己的感受及中国高校那些不寒而栗的悬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1)寝室关系。
过去几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吉林农大郭力维案,甚至是19年也未能破案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众多校园惨案让人深思:同窗之谊,古来传诵,是什么原因让“睡在我上铺的ta”,竟成为生死仇人?现在大学生的寝室关系已绝不是十几年前那样单纯而美好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友谊关系。
复旦投毒案——校园里暗藏的毒药

复旦投毒案——校园里暗藏的毒药
复旦投毒案——校园里暗藏的毒药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1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后警方调查发现,黄洋于4月1日早上,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
立案
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林森浩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案。
一审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罪行极其严重。
林森浩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罪行,尚不足以从轻处罚。
依法应予惩处。
上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The Lesson From Poison in Fudan University
高中英语作文
Last year, a tragedy happened in Fudan University, a postgraduate was poisoned by his classmate and died, now more than a year has passed, his classmate who killed him got caught and the law declared him to carry the dead penalty. The murder was so regretful that he made apologize to both parents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he had caused. Dead penalty is so brutal, but the murder deserves, we must learn the lesson. When we get angry, we should not think about punishing others, we must calm down and have a talk to others, so that the problem can be fixed, or we will make the unforgettable mistake. Study is important, but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and personality, the society need the person who is talented and kind-hearted. The poison case is nearly over, while its lesson is never over.去年,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研究生被他的同学投毒,最终死亡,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杀害他的同学被抓起来,法律宣判他为死刑。
犯人很后悔,
向双方父母和社会道歉,为了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死刑很残酷,但是犯人死得其所,我们必须要学到教训。
当我们生气,不应该想着惩罚别人,必须要冷静下来,和别人谈一谈,这样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不然就会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
学习很重要,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道德和品性的修养,社会需要的是有才华和热心肠的人。
投毒案将要告一段落,然而教训却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