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向"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
本论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指
向“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立项批准号:KCX2020004]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在小学课堂的开展中,多数教育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意见,比如
围绕学生核心素质来进行课堂展开,或者通过研习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某项能
力进行特化培养。
不过在语文课堂的开展中,上述两种课堂的开展思路都有较强
的局限性,所以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创新。
而针对于此,本文尝试
将读思达的教学理念引入至小学语文教育中,希望能够推进当代小学语文课堂的
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课堂开展策略
“读思达”的课堂理念实际上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小学的语文课堂开展中,
但由于该课堂开展概念十分模糊,所以课堂的实际开展效果也很难进行准确判断。
而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对“读思达”概念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将课堂目标明
确化,从而使小学的语文课堂开展能够更加切合教学实际。
一、“读思达”教学策略的相关概念
在大多数教学活动中,“读思达”并不能直接指导课堂的开展,所以需要教
师围绕该概念进行内容补充。
但由于缺少相关标准,所以概念补充内容也多种多样。
而针对于这种情况,本文则尝试通过对个人教学经历进行总结,从而对“读
思达”的教学理念进行合理化的扩充,具体内容如下:
(一)“读”的主要概念
多数情况下,读主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强化,从而使学
生掌握具体的课堂知识。
但在“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开展中,读只是成为一种帮
助学生进行内容认知的一种方法。
从性质上来看,该种“读”既不属于精读,也
不属于泛读,其本身的性质会更加独立[1]。
另外,该种“读”的行为先后顺序也
远远排在其他教学方式的前方,而这也是“读思达”课堂教学策略开展的主要特点。
(二)“思”的主要概念
从性质上来看,思的过程更加倾向于传统教学中学的过程。
不过在该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比会更多,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无法处理好学与思之间的关系,那么教
师就很难掌握“读思达”的教学节奏。
(三)“达”的主要概念
在该概念中,“达”主体主要为两个,即分别为教师以及学生。
与传统教学
模式相比,这种“读思达”的教学策略会更加注重学习结果是否符合教师以及学
生的自身预期。
同时,在与上部分的“思”进行结合后,“达”也能够发挥出更
多的作用。
在理想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思”来对“读”的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并帮助其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而此时学生也能够找到学习过程中自己更加感
兴趣的“问题”[2]。
而在“达”的部分中,问题的存在也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
更强的目的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开展难点
(一)三部分之间的重心倾斜关系
虽然说“读思达”德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后期的教学活动中,但前期“读”的本身作为知识的了解方式很难使学生了解到所要学习事物的
内容全貌,更别说进行后期较为理想的自我问题探寻。
另外,上文中也表明“达”的主体会导致课堂会由单纯的教师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合作,所以教师本
身也会失去课堂的操控主动性。
而在此这种情况下,课堂效果就更加依赖于学生
的自身能力。
但在现阶段的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小学学生并不满足“读
思达”的基本教学标准[3]。
即便是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但“读思达”
的概念本身包含范围较广,所以对课堂的重心调整也很难有明显的作用。
(二)需要教学环境的配合
在对“读思达”的概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该种教育理念的表达方式与传
统教学方式有明显区别,这意味着该教学课堂策略的展开需要有特定的教学环境
支持。
比如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讲,其课堂内容就很难允许课堂本身有“思”的过
程的存在。
另外如果想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思”和“达”的特点,而这本身就需要较多的教师资源进行支持。
三、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与“读思达”概念的融合方向
(一)教师本身要掌握更多的课堂主动性
在经过分析后,可以发现“读思达”概念直接削弱了教师本身的课堂主动性,所以课堂的稳定性也直接与学生质量情况挂钩。
在理想情况下,该种教学课堂确
实应该是上述的发展方向。
但在现阶段,教师本身还是需要掌握更多的课堂主动
性来对课堂节奏进行控制。
比如在“读”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对读的时间、读的
方式、读的内容进行限制,从而方便对学生的“思”的结果进行预测和管理,以
便于通过有限的资源来对学生的“思”进行回应。
虽然该种方式有悖于“读思达”课堂的展开初衷,但该方式依旧是现阶段效率最高的课堂开展模式[4]。
而在“思”的阶段处理中,教师本身则可以为课堂整理大概框架,并诱导学生向框架靠拢,
从而将“思”的内容进行集中,这种教学方式一来可以有效提高“思”的内容深度,二来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资源。
(二)根据学习阶段对“读思达”的课堂重点进行调整
“读思达”教学方式的核心优势就是“读思达”三个概念本身就有较广的覆
盖性,而这也意味着教师能够通过对三个元素进行重心倾斜来达到极高的教学上限。
比如在对“读”的概念进行扩展后,学生自身也能够对所学内容本身有更多
的理解,而这也能够使后期的“思”达到更高层次[5]。
当然,如果学生“思”的
内容能够得到印证和解决,那么学生本身的满足感和认同感也会大大增加,学生
自身的学习过程也能够实现一个比较正向的自信循环。
不过,上述各种优势的体现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来进行“读思达”内容占比的具体调整。
不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上来看,“读思达”教学理念对于课堂的调整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学校本身能够为其准备相应的调整条件,所以教师也需要努力争取学校的资源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读思达”的教育理念在未来小学教育中能够表现出极高的教学上限,但笔者认为这一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作为积累。
在当下环境中,教师更加需要一步一步的向该种教学理念靠拢,从而为自身或者是学生争取更多的调整时间。
参考文献:
[1]孟翀.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2]孙悦.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3]刘雪然.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4]唐铭萧.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
[5]林艳萍.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