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样的社会精神才是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呢?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概念,谈论者必须从逻辑上对“时代精神”的内涵考辨分析,才能说得清其人文意义。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时代”。
从时间维度考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不过,“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表示时间量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其实际内涵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单纯的时间流逝并不会对文学发展造成什么特别的影响,影响文学变化的因素是时间序列(“时”“代”)中的“运”——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
所以“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仅仅指某个“历史年代”“历史时段”这类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情)的时空一体概念。
“时代”概念的空间化还表现在,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语词合用,用以描述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这类概念。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二是“精神”。
“精神”是人在时空存在中的意识维度。
从语法关系上看,“时代精神”核心词是“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精神”是指人在伦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风貌,“时代精神”因而是指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状况、世道人心,诸如价值、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状况等。
“精神”之维在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文学活动最不能够承受的就是生命活动中的“轻”——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自然生存状态。
没有了“精神”,文学就成为没有生命力的花瓶;就连唯美主义的理论鼻祖康德也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崇高)成分,文学只能产生纯形式的平庸之作。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三是“世界精神”。
“世界精神”是现时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亦即以“自由”“民主”“公平”“法制”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精神。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世界已变成“地球村”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其他国家文化上的影响而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内。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理念都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法制”为社会文明的核心,文学活动不能脱离这一意义上的“世界精神”。
如果跳出形式逻辑的思维,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考量,“时代精神”内涵中还应该包涵“人文精神”及一个时代的社会走向与历史要求。
“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固然决定了万物皆变、无物常驻,但万物在常变中也会有不变,比如人们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以及对人文关怀的需要,由于这一原因,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
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
(摘编自张清民《时代精神与高峰文学作品》)材料二:
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的民族精神,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基调的革命精神和以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为动力的创新精神的集合体,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都应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命题。
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应该努力观照并颂扬时代精神,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影视生态家园永葆青春与活力。
以时代精神为航标,提升创作格局
影视创作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文化自信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艺术定力,在作品中展现时代精神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把个体命运、寻常生活置于格局更大的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之中。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故事讲述七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其中有大事件的史诗气魄,也有小人物的朴素情感,成为献礼电影的扛鼎之作。
电影《流浪地球》以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在硬科幻的类型范畴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东方审美。
这些作品视野开阔、情怀高致,于宏大处提炼哲思,在细微处温养心灵,把时代精神深刻融入创作格局之中。
以时代精神为灯塔,发掘创作主题
在新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孕育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不朽的精神丰碑。
2020年,在抗击疫情中孕育的“抗疫精神”又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这些精神财富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
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
《在远方》等剧讲述改革开放40年间,筑梦未来的普通人为改变国家面貌和个体命运,开拓事业、成就出彩人生的故事。
《花繁叶茂》等剧聚焦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深情刻画新时代新农村的山乡巨变。
这些作品,高扬当代中国的精神风帆,深入挖掘创作主题,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阐释和深情礼赞。
以时代精神为源泉,汲取创作灵感
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现象,为影视创作激活了灵感。
在影视创作中,如何把时代精神灵活且巧妙地融入作品当中,这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智慧。
电视剧《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的苦乐年华,深入探讨由于家庭观念、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冲突矛盾,并试图以亲情化解芥蒂,用理解消弭隔膜。
这些作品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创作灵感,走心、动情、努力地描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怀和烟火人生。
(摘编自杨洪涛《时代精神是影视创作的永恒动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这里所说的“时代变迁”既包括了单纯的时间流逝,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
B.受唯美主义理论鼻祖康德的影响,文学创作越来越重视“时代精神”内涵之“精神”,文学缺少了“精神”,就只能是纯形式的平庸之作。
C.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文明的核心理念。
D.《我和我的祖国》和《流浪地球》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是能将时代精神融入创作格局之中,展现时代精神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等概念中,“农耕”“后工业化”等词,与“时代”概念合用,体现了“时代”概念的空间化特点。
B.“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使得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
C.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的集合体,艺术创作只有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命题,才能有价值、有意义。
D.当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现象激发了影视创作者的灵感。
3.下列说法不能作为“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的论据的一项是()
A.电视剧《激情的岁月》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
B.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描绘长征之初,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更为年轻的中央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从幼稚走向成熟、胜利。
C.电视剧《三十而已》以年龄为坐标,以女性成长为主题,以事业和情感为容器,精准描绘职场女性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
D.电视节目《青春在大地》在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深人挖掘帮扶对象最真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生活愿景,在劳动者中发现美。
4.结合材料一内容,给“时代精神”中的“时代”一词下定义。
5.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①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
时间性的出现要求:一是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二是过去向现在的驻留。
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
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地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
但是,在人的“无”②本质中并不存在差
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
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
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
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的原则(遗忘)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
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
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
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
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
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地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
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
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
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像,而丧失了活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
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
我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
其要害在于计算。
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
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地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
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
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
所得到的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
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和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地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之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时间》) [注]①开显:开,即开除执着;显,即显示真义。
②“无”“无它”,即它是自已创造自己。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包含现在、过去和未来三种存在差异的形态,这是技术造成的结果。
B. 技术的原则也就是时间的原则,它由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C. 技术的“开启”作用和遗忘作用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时间性的一种体现。
D. 可以这样断定,没有了计算就不能测度时间,人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意识。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时间的自身开显性引入,探讨了技术与时间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B. 文章先总后分,从先行和遗忘两个方面论证技术的原则就是时间的原则的观点。
C. 文章在论证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是时间原则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 文章引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研究言论,增强了说服力和学术性。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唯一具有时间意识的动物,人能够感知,理解死亡,世界上其他动物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的。
B. 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从而带来知识的传播。
C. 柏拉图认为只提供死的图像的文字丧失了活泼的生命力,不能对话且易遭误解,萨玛斯对此持相反看法。
D. 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强调时间在数和计算的方面的体现,这导致西方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重视“遗忘”的思想动机。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
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
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
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
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
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
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
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
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
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
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
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
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
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盘”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
“同”,像木桶形,是“简”“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
在敏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同”。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
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
“未识字”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
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体系完备,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 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
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 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还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是之后考释工作的重要内容。
B.虽然蒋玉斌的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并不意味这个字的今字确释工作可以到此结束。
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
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法明,论有常①,表仪②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③王?(荀子·成相)
【注】①常:标准,规定。
②表仪:礼法制度。
③私:巴结,讨好。
12. “克己复礼”中的“礼”专指,“民知方”中的“方”意思是。
13. 同是主张“礼”,孔子、荀子二人的区别之处在哪里?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长征①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②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①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②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群山起伏,逶迤连绵。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远征难”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成为全诗的诗眼。
B.中间四句以地名入诗,显示了宏大的空间距离,强调了红军行军速度的迅猛。
C.颈联中“暖”字表现了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D.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主题,升华主旨。
15.有人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明写山,暗写人。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7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表现出“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 ”的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可以用“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来纪念在那场保家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2)面对新冠疫情,众多优秀青年以“到中流击水,________”精神,奋战在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作
为“后浪”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
(3)荀子在《劝学》中表达积少成多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4)《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有:“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5)野径云俱黑,________,________。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2018年我乔迁新居,沈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着。
B. 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
C. 某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
D. 这种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根据下列图示和情境完成题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小李是社区医院的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做咨询引导。
一位老爷爷对社区医院正在推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疑问,向小李咨询。
小李对照流程图为爷爷介绍了这项服务:“爷爷,我为您介绍一下这项便民措施,您必须尝试一下。
如果一个人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与家庭医生签约,① ,② ,并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③ ,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④ ,也会接受一般人群的电话咨询,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另一种是根据每个人的要求提供按需服务,如提供预约门诊、家庭病床、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转诊等方面的服务等。
您看,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觉得感同身受呢?”
(1)找出并修改小李的表述中使用不恰当的两个词语。
(2)根据图示补充横线上的内容,要求信息完整,表达准确,与上下文连贯。
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近日,一网友发布了一条千字长微博,表示自己和妈妈在某超市目睹了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熟食、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痛斥浪费;有人表示理解,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也有人说,尽量在管理上下工夫,要避免浪费。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