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价值观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价值观探析
20 世纪,美国文化呈现出若干显著的特点:一是同一性和多元化; 二是大众化和通俗化; 三是商品化( 市场化) 和
娱乐化。
到了20 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的更加开放和民权运动的深入,美国主流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宽容性的特点。
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尽量掩饰自己的民族性,而是对本民族表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极力维护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一些社会群体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地表现自身,形成各自的亚文化。
《阿甘正传》正是以整个美国20 世纪历史作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一生传奇的偶遇,见证了当代美国一系列大事件———大学黑人隔离制的消除,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越战,与中国的“乒乓外交”,尼克松“水门事件”及电脑商业的崛起等等。
这部影片所表现及提倡的个人价值观有:为自我体验永不放弃; 永不言败,始终如一;天道酬勤走向成功。
就让我们在总结回顾美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阿甘正传》来分析一下美国当代个人价值观。
1、自我体验永不放弃
阿甘的智商仅有75,比我们一般所谓的正常植要低5分,也就是说有点愚笨,并且他的脊柱与政客一样弯而不得不带上矫形夹。
在这种情况下,阿甘只能进入“特殊学校”而不能进入正常学校学习,但是阿甘的母亲坚持让他接受正常的正规
教育。
她教育阿甘别让人家说他们比你强。
你跟其他的人没有区别)。
如果上帝的旨意要人人都一样的话,他会给我们每个人的腿上都带上矫形夹。
在上学时,阿甘被同学问道是笨还是怎么的,阿甘回答:妈妈说,笨有笨的作为。
也正因为如此,阿甘在运动、服役及经商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也验证了美国文化中对个人成就的注重。
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
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 或成功) 意识。
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
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
一些事业有成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成了新时代的英雄。
他们个人奋斗的历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2、永不言败始终如一坚忍不拔
始终如一是贯穿阿甘整个经历的一个性格特点,在对待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
阿甘的智商仅有75,可是入伍不久便被教官称赞为智商有160 的天才大兵。
这绝对不是讽刺,也不是巧合,而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观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效应。
在运动方面亦是如此,阿甘能成为顶尖级的乒乓球运动员,并参加中美乒乓外交,其性格特点潜能在体验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他的运动要诀便是无论发生什么事,眼睛都不要离开球。
阿甘成为“体育英雄”后在社会上所得到的认可也从另
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人对“英雄”的看法。
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
崇拜的对象有指挥千军万马赢得战争胜利的军事统帅,有在开拓西部地区过程中的传奇英雄,有白手起家、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霍雷肖式”英雄。
到了20 世纪,美国青年所崇拜的更多是体育明星、电影明星、歌星、经济奇才以及做出壮举的其他人。
他们的成功与美国社会中对个人能力的肯定和靠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尊崇息息相关。
3、天道酬勤走向成功
阿甘的执着、善良、忠贞在事业回报上结出了硕果,使他成为一代商业大亨。
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思想有某些相似。
如阿甘在一次捕虾过程中遭遇了大风暴,其他的捕虾船只都遭受重创,唯独阿甘的船毫发无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天意”,是上帝回报给阿甘的一份厚礼。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的个人中心主义,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然而,人人以
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
于是,阿甘这个“温情”形象应运而生,他并没有要干一番大事业的“野心”,只是凡事都凭一种淳朴而又认真的天性而为,他对朋友尽心尽力,对爱人忠贞不渝。
这种性格也许正是美国当代所缺乏而又提倡的吧。
参考文献:
[1] 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12- 17.
[2] 齐文颖.美国史探研[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9- 123.
[3] 张涛.美国战后“和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3-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