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封闭体系的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分别了解了IS 曲线和LM 曲线之后,只要将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就可以得到IS-LM 模型。
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是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涉及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报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四个变量。
从而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
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也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该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而展开的。
所以,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第一节 IS-LM 模型
一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只有在IS 曲线上的利率与收入组合才能使产品市场均衡,只有在LM 曲线上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因而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能产生于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上。
如下图的E 点。
相应E 点的坐标(*
*,i Y )就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可以用代数方式求解出(*
*,i Y )。
在不涉及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封闭体系中,若不考虑TR ,tY T =,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也就是下列两个联立方程的解。
IS 曲线方程是:Y d
t c d G I C i )1(100---++=;LM 曲线方程是:P M h Y h k i S
1-= 消去即可得Y d
t c d G I C )1(100---++P M h Y h k S
1-=
则=]1[])1(1[
100P M h d G I C d
t c h k S +++⨯--+ 类似通过方程)1(1)1(100t c di t c G I C Y -----++=、i k
h P M k Y S +=1,消掉, 则]1)1(1[])1(1[1
00*P M k t c G I C k h t c d i S
---++⨯+--= 这样的结果比较复杂,不过其实只要将所有字母都换成具体的数字,只是简单的运算而已。
可以通过本章后面的练习题熟悉这一运算过程。
二 均衡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如之前章节所述,凡在IS 曲线左下方的,都具有投资大于储蓄的特性,凡在IS 曲线右上方的,都具有投资小于储蓄的特性;凡在LM 曲线左上方的,都具有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特性,在LM 曲线右下方的,则具有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特性。
因此,如图??,IS 曲线和LM 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例如,区域Ⅰ中任何一点,一方面在IS 曲线右上方,因此有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另一方面又在LM 曲线左上方,因此有货币需求小于供给的非均衡。
其余三个区域中的非均衡关系也可这样推知。
这四个区域中的非均衡状态如下:
Ⅰ:S I <而M L < Ⅱ:S I <而M L > Ⅲ:S I >而M L > Ⅳ:S I >而M L <
图??:IS-LM 模型的四个区域
各个区域中不同组合的IS 和LM 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
IS 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 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也会随着IS 曲线与LM 曲线的平移而变动。
由前面章节可知,当消费、投资、政府收支等因素发生变化时,IS 曲线会平移,而当货币供给量等发生变动时,LM 曲线也会发生移动。
无论是IS 曲线平移,还是LM 曲线平移,都会使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发生变动。
显然,存在三种变动模式。
1,仅有IS 曲线平移;2,仅有LM 曲线平移;3,两者同时
平移。
其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变动的影响可见图??。
图:均衡点的变动
已知IS 和LM 曲线原来相交于A 点,不妨设A 的坐标为(A A i Y ,)。
在第一种情况下,只有IS 曲线平移,比如平移至IS ’的位置,则IS ’与LM 相交于B 点,设B 的坐标为(B B i Y ,),显然有B A B A i i Y Y ,。
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有LM 曲线平移,比如平移至LM ’的位置,
则IS 与LM ’相交于C 点,设C 的坐标为(C C i Y ,),显然有C A C A i i Y Y
,。
在第三种情况下,IS ’与LM ’相交于D 点,设D 的坐标为(D D i Y ,),此时会发现,依然可以明显判
断出D A Y Y ,但是D
A i i ,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明确,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造成的均衡利率上升与LM 曲线右移造成的均衡利率下降相互抵消,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二者幅度的对比。
已知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右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左平移;扩张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右平移,紧缩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左平移,则可以得到四种政策组合的模式,用均衡点的移动来说明。
初始点A →新均衡点D :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
初始点D →新均衡点A :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
初始点B →新均衡点C :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
初始点C →新均衡点B :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
四种政策组合下,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结果见下表。
表??:政策组合的效果
三 宏观政策组合的选择
上述分析只是指出了在IS-LM 模型下,不同的宏观政策组合能通过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获得什么预期效果,那么具体到现实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合呢?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论是通过购买性支出的增加,还是税收的减少,都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增
加;反过来紧缩性财政政策,不论增税,还是减少财政支出,都利于降低赤字。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常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取决于经济所面对的短期问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当一国经济处于严重萧条,失业率很高,通货紧缩,同时政府财政赤字并不严重时,应当采取此种搭配,双管齐下刺激经济。
2,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当一国经济过热,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较高,则应当采取此种搭配,抑制过热的经济,同时削减赤字。
3,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当一国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则不高,则可以采取此种搭配,既削减赤字,又可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导致失业率上升。
4,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当一国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不高,则可以采取此种搭配,既可抑制通货膨胀,又可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导致失业率上升。
下面介绍我国和美国的宏观政策组合作为实例。
美国的宏观政策组合选择:
1992年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时,由于之前里根政府执行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及受供给学派影响采取了减税政策,加上老布什政府时期的海湾战争,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克林顿便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则配合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
到2000年克林顿满8年任期,成为近年来唯一实现财政盈余的一届政府。
同时,美国恰逢由电脑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硅谷兴起等新经济增长,也实现了年均超过5%的GDP增长率,堪称越战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过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也导致了互联网泡沫,2000年随着格林斯潘上调利率,泡沫破灭,外加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又开始衰退。
小布什的8年任期内,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不断攀升,而为了应对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格林斯潘又恢复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双松政策虽然避免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却为房产市场泡沫又打下基础。
2008年,当小布什任满,格林斯潘已经卸任,次贷危机爆发。
奥巴马政府面对的是一个债台高筑、失业率严重的烂摊子。
很多学者认为美国应该长痛不如短痛,采取双紧的政策组合,一方面赤字和债务问题已经太严重,必须削减,另一方面过低利率已经导致“流动性陷阱”。
但奥巴马政府最终却选择了继续双松的政策,试图利用滥发美元让全球为美国经济埋单的方式刺激经济。
但目前
看来,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
债务问题使美国国债首次面临信用评级被下调。
滥发美元本身广受各国谴责。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么美国这次真正付出的代价会是什么?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上述政策组合的效果,只是简单的分析。
那么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更有效,什么情况下货币政策更有效,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一定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呢?这些都取决于IS-LM 模型的具体形状。
一 挤出效应、引致效应与IS 、LM 曲线的斜率
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是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品市场上物价上涨以及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从而造成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Y=C+I+G ,挤出效应的存在,意味着G 增加对Y 增加的效果将会被I 的减少部分抵消。
抵消的程度取决于IS 与LM 曲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图??:挤出效应
如图??,当仅有IS 曲线时,若G 增加使IS 平移至IS ’,所带来的Y 增加应该为A 点到C 点的距离2Y ∆,但是由于LM 曲线的存在,新的均衡点为B ,所以Y 的增量只有1Y ∆,12Y Y ∆-∆的部分,就可以看作被挤出的部分。
结合第六章的乘数内容,不考虑比例税率,显然政府支出乘数不可能达到c
-11或MPS 1。
那么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从下面的图形来得出一些直观的结论。
如果让LM 曲线转动的更平缓,显然11'Y Y ∆>∆,或者>∆-∆12Y Y '12Y Y ∆-∆,说明挤出效应减小了。
类似的,如果转动IS 曲线,使之更陡峭,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由第六、第七章可知,IS 、LM 曲线的斜率分别会受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影响。
其中,支出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也越大。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大,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
所以三者均与挤出效应成正比。
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不过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
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图??: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 、LM 曲线斜率的关系
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得到引致效应(Induced effect ):是指政府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所间接引起的私人投资变化,比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诱发私人投资增加。
不同于挤出效应,下图中的1Y ∆直接就是引致效应。
产品市场中Y 的增加,可以通过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来引发。
显然,引致效应的大小也受IS 、LM 曲线的斜率的影响,决定性因素也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较
通过更一般化的函数形式,可以更好的理解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这两个变量的重要性。
假设IS 、LM 曲线的形式为:0,10,)()(<<<++=i Y I C G i I Y C Y
0,0),,(/<>=i Y L L i Y L P M 其中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0i dI I di
=∈-∞,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0i dL L di
=∈-∞。
将方程组用全微分形式表述为:dG di I dY C dY i Y ++=
di L dY L dM P i Y +=1 用矩阵形式来表示即:1Y i Y
i dY d C dG I L dM L P i --⎡⎤⎡⎤⎡⎤⋅=⎢⎥⎢⎥⎢⎥⎣⎦⎣
⎦⎣⎦ 根据“克莱姆法则”,当()10Y i Y i C L L I -+<时有:()()10/10i Y i i Y
i Y i i Y dY dG dY L C L I L I P C dM L I L =-+=-+>>
分别消去分子中的与:11i Y Y i dY I dG C L L =-+,()1/1i Y Y i
dY P L dM C L I =-+ 这里的dG dY
是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挤出效应12Y Y ∆-∆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好;dM dY 是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与引致效应完全一致。
显然i i L I 或其倒数是一
个关键值,决定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效果。
图??:IS 、LM 曲线斜率的情况
而i i L I 的取值范围存在三种情况:
1,当0→i I ,-∞→i L 或正常值,则
0→i i L I ,此时挤出效应与引致效应均不存在,财政政策的乘数达到最大值
Y C -11,而货币政策的乘数为0,说明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2,当-∞→i I ,0→i L 或正常值,则∞→i i L I ,此时挤出效应与引致效应均完全
存在,财政政策的乘数为0,而货币政策的乘数达到最大值
Y PL 1,说明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3,当与都在正常值范围,则i i L I 也在正常值范围,此时不论财政政策乘数还是货币政
策乘数,均介于0与最大值之间,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部分有效。
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较
三 三个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0→i I ,-∞→i L 或-∞→i I ,0→i L 等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
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因此,LM 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
即主要表现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0→i I ,意味着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变化毫不敏感,只有经济中利润率非常高,远高于资本市场借贷资金的利率,或者企业压根不在乎银行贷款是否能够归还时才会发生。
前者发生于一个经济体突然面临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而且往往持续时间很短暂。
我国国有企业获得政策性贷款扶持时的糟糕表现则属于后者;-∞→i I ,意味着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变化极度敏感。
当一个经济的所有发展机会都已经被挖掘,所有企业都几乎只能获得相同的利润率时,才会表现出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
显然,一个市场经济很不发达但是正由于改革处在活跃期的经济体接近于0→i I 的情况,而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但活跃度不高的经济体则接近于-∞→i I 的情况。
-∞→i L ,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的,这就是第六章介绍的“流动性陷阱”。
相反,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需持有一部分货币(即交易需求),再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所以0→i L 。
对LM 曲线的形状而言,发生“流动性陷阱”时,由于在这一极低的利率水平上货币投机需求量已成为无限的,会使LM 曲线斜率为零,成为水平。
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也称为“萧条区域”。
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产出,因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会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有充分效果。
而当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零时,货币需求曲线表现为从某个利率水平以上的一条垂直线,LM 曲线斜率为无穷大。
这时候如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会提高利率而无法增加产出,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
还会提高产出水平,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这符合“古典学派”及货币主义者的观点。
因而这一区域称为“古典区域”。
而在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LM 曲线斜率为正值。
这样,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
显然在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为零,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很彻底。
挤出效应的大小本身是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有效性的关键。
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相对越有效,挤出效应越大,货币政策相对越有效。
第一章介绍过,宏观经济学第一层次的争论,为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而第二层次的争论为政府应该如何干预经济。
LM曲线究竟接近哪个区域,属于第二层次的问题。
图??:LM曲线的三个区域
*四挤出效应等对我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挤出效应也可能发生在其他领域。
图??:中石油登场演绎挤出效应
FDI挤出效应
FDI 的技术挤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国内投资,制造非公平竞争,抑制当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阻碍技术扩散等因素引起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力量,会对本国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被挤出市场,形成了外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极大地阻碍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最终会伤害到本地消费者的利益。
目前中国最明显的体现是国际大品牌对本国品牌的打压,比如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官司。
当然,对于我国这样由国家主导处于高速发展期的特殊国情而言,除了要注意各种类型的挤出效应,也不要因此否定政府支出的意义。
挤入效应
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
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
另外我国的政府支出除了挤出效应之外,对经济还有一些其它的不利影响。
比如: 1,政府投资收益递减效应:由于国债投资大都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都为国有项目,形成的企业也大都是国有企业,在没有强有力的预算约束机制与利益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很难保证。
一旦低盈利和大规模的连续投资相结合,很可能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2,依存效应:体现在发展依存与体制依存两个方面。
发展依存是指经济的有效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依赖性,似乎要保持经济增长,就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体制依存是指行政性的投资选择机制所造成的行政依附,导致企业在对市场依赖与政府依赖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后者倾斜,这又会在客观上放大政府对市场机制的遏制作用。
第三节 总需求曲线
一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根据前面,当求解IS 、LM 曲线的均衡点时,有: =P M h d
t c h k d G I C d t c h k S
⨯⨯--++++⨯--+1])1(1[1])1(1[100 令d G I C d t c h k ++⨯--+00])1(1[1为,h M d
t c h k S ⨯--+])1(1[1为,此时不再视价格P 为已知变量,从而Y 也不再是唯一的均衡解,则可简写为: P
Y 1μλ+=。
这就是总需求曲线,简称AD 曲线(Aggregate Demand )。
由于总需求曲线是通过求解IS 、LM 曲线的均衡点来获得的,所以其含义为:当一个经济的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都实现均衡时,总产出水平与总物价水平的反比关系。
图??:从IS 、LM 曲线推导AD 曲线 由图可知,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具体证明可以通过详细的函数形式,也可以通过一般的函数形式。
将0,10,)()(<<<++=i Y I C G i I Y C Y 与0,0),,(/<>=i Y L L i Y L P M 添加税收变量T ,重新表述为:0,0,0),,;(<><=T G Y IS IS IS T G Y IS i
0,0,0),,;(><>=P M Y S
LM LM LM P M Y LM i S
消掉得),;(),;(P M Y LM T G Y IS S =,两边取全微分得: =++dT IS dG IS dY IS T G Y dP LM dM LM dY LM P S M Y S ++。
假设其它变量不变,只考虑P 与Y 的关系,则有0/<-=P
Y Y LM LM IS dY dP ,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不过这只是数学上的证明。
至于经济学意义上,Y 与P 成反比的原因,要在第十章添加国际贸易因素后再详细阐述。
二 总需求管理与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前面的全微分方程,用类似过程可以推导出:
0/>=P G LM IS dG dP ,0/>-=P
M S LM LM dM dP S ,0/<=P T LM IS dT dP 则一般形式的总需求方程可以写为:
0,0,0,0),,,;(><><=S M T G Y S AD AD AD AD M T G Y AD P
显然,除了Y 的变化表现为AD 曲线上的移动外,政府支出G 、税收T 、货币供给S M 的变化都会造成AD 曲线的平移,政府增加开支以及增加货币供给会刺激总需求,增加税收则会抑制总需求,如下图:
图??:总需求管理政策
这样宏观经济政策除了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上的区分可以用IS 、LM 曲线来描述之外,财政与货币政策一起则构成了总需求政策。
总需求与总供给政策相对有效性的争论,则属于第一层次的争论,即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这个问题则将放在第十一章介绍完总供给曲线后再讨论。
思考题:
1,从数据类型上看,Y 是流量,即一段时间积累的变化,i 是存量,即某个时间截面的值,请问,两者能构成一个坐标轴平面吗?
2,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支出的增长不会直接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请问那样对民间投资的来说挤出效应依然存在吗。
3,如果同时发生0→i I ,0→i L 或-∞→i L ,-∞→i I ,
i i L I 的值应该如何计算。
现实中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4,证明总需求曲线方程P
Y 1μ
λ+=中的0,>μλ,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