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
1.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B.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
C. 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的上下波动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只能大于0
【答案】D
【解析】解 A.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A正确
B.种群环境容纳量受种群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则环境容纳量不变 B正确
C.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 C正确
D.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D错误
故选 D
2.某地区因受天气的影响而造成蝗虫泛滥科技工作者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蝗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蝗虫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 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性个体生殖能力下降
B. 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减小
C.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数量也减少
D.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答案】D
【解析】D项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蝗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下降 D种群
故选D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会超过甲种群
C.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淘汰
【答案】C
【解析】解 A.据图分析 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数量不会超过被捕食者 B 错误
C.甲曲线中A点相当于该生态系统中甲生物的最大容纳量K值 D相当于 \dfracK2点故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正确
D.甲、乙为捕食关系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随之乙种群数量也会下降但不会导致甲种群被淘汰 D错误
故选 C
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变与基因重组一定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D.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答案】D
【解析】解 A.突变、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错误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如一个群体是Aa 自由交配的后代会出现AA、Aa、aa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了但基因频率仍没有改变 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C错误
D.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 D正确
故选 D
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上层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大
【答案】C
【解析】解 A.由于试管底部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比较大上层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比较小所以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上层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小 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的数据会偏大 B 错误
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dfrac种群中个体数( N )标记总数= \dfrac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C正确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小 D错误
故选 C
6.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A错误
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B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
故选 B
7.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答案】D
【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
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
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
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故选 D
8.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 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B.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C.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
D. 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A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A正确
B项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 B错误
C项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C正确
D项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
故选B
9.“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诗句描绘了草原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B. 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受到水分等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内陆草原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D. 草原上的所有植物和动物构成了草原生物群落
【答案】C
【解析】C
1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 图乙为S型增长 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答案】B
【解析】解 A.图甲为J型增长曲线其增长率为一定值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的比例不变但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会发生变化 A错误
B.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大增长速率 B正确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 C错误
D.图乙为S型增长曲线 G点时的增长速率为0 D错误
故选 B
11.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
B. 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答案】B
【解析】解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 A正确
B.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错误
C.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 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正确
D.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D正确
故选 B
12.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充分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
C.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外界因素决定与群落内部因素没有关系
D. 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解 A.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正确
C.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各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错误
D.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不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这还需要看外界环境能否达到适宜的条件如北极冻土区是无法出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D错误
故选 D
13.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人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低
B. 该西北狼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 西北狼种群数量在\ aaaa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sim d期间一直在下降
D.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C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高 A 错误
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 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B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sim 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sim d期间R\lt 1 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 C正确
a、b两点时种群数量都在增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 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D错误.
14.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替换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为88%
C.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答案】D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变是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根据题图中数据计算可知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 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4%+32%×1/2=20% 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1%+15%×1/2=8.5% 据此分析
A. 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正确
B. 计算可知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 则敏感性基因频率为88% B正确
C. 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
D. 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 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4%+32%×1/2=20% 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1%+15%×1/2=8.5% 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错误
故选 D
1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
C. “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D. 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解 A.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A正确
B.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 B错误
C.“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如在干旱的条件下 C正确
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正确
故选 B
16.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B.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A
【解析】解 A.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错误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
故选 A
17.下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B点、C点中 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增长倍数最高
B. A点、B点、C点中 B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最高
C. 由B点到C点增长速率在减小 C点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D. C点时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雄性个体后会降低环境容纳量
【答案】A
【解析】解 AB.随时间推移环境阻力加大增长倍数和出生率都将下降都是A点最高 A 正确 B错误
C.C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数量相对稳定因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C错误
D.环境容纳量只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与种群内因无关 D错误
故选 A
18.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 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 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答案】C
【解析】解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A正确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要依赖于植食性动物生
存 B正确
C.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错误
D.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D正确
故选 C
19.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B. 群落中的某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D
【解析】解 A.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 A错误
B.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错误
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正确
故选 D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20.(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__.
20.(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0.(3)若该同学的操作合理按照他的操作后记录的数据却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
________.
20.(4)如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分别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的结果.
【答案】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解析】解(1)根据题意可知为宾萌实验误差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答案】营养物质的量, 温度
【解析】(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营养物质的量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的数量.
【答案】计数时统计的酵母菌既有活的也有已经死亡的
【解析】(3)计数时统计的酵母菌既有活的也有已经死亡的所以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时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答案】 \A , B, \C , D
【解析】(4)据图表分析图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分别对应A、B、C、D中的数据.
21.(1)云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________三个层次上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1.(2)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为迁徙的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直接影响候鸟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包括________ 湖泊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人们对湖泊的利用发生了由“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巨大转变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说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
21.(3)澜沧县利用思茅松林种植三七为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新途径林下种植三七主要是依据不同植物对________需求不同的原理林下种植三七可不施用化肥原因是林下土壤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________(填“强”或“弱”)能为三七生长提供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1)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解析】解(1)云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答案】(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解析】(2)直接影响候鸟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人们对湖泊的利用发生了由“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巨大转变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说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3)光照强度, 强
【解析】(3)林下种植三七主要是依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需求不同的原理林下土壤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强能为三七生长提供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林下种植三七可不施用化肥
22.(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 调查该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2.(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________ 该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
22.(3)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为持续获得经济效益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应为________ 若曲线Y表示有害动物的变化曲线则对其防治的原则是
________ 为调查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 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
【答案】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 样方法, 随机取样(或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
【解析】若曲线X表示J型增长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空间充裕等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
【答案】逐渐下降, 增长型, 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
【解析】曲线Y为S型增长曲线在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到C点时增长速率为0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引起草场退化
【答案】增长型, 在其数量越少的时候防治越好, 小于105
【解析】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解得N=105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小则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小于105只/公顷
23.(1)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3.(2)图中表示猞猁种群数量变化的是________曲线猞猁的存在往往________(“有
利于”或“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23.(3)猞猁和雪兔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极少数用于________ 其余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3.(4)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包括________
【答案】(1)种群, 群落
【解析】解(1)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2)B, 有利于
【解析】(2)由图可知 A增加、B增加 B的增加又导致了A的减少 A的减少从而又使B减少因此雪兔为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为A曲线猞猁为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为B 曲线猞猁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3)生长、发育、繁殖
【解析】(3)猞猁和雪兔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极少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A, D
【解析】(4)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包括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多的种群中捕食捕食者往往选择个体体积较小的猎物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等
故选 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