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第9章第1节 科学立法 同步练习新(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科学立法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2019 年8 月21 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建立发言人机制举行第一次记者会,通报了今年上半年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情况。

立法要征求意见,主要说明()
A.我国坚持依法立法 B.合理设定权利义务
C.我国坚持民主立法 D.科学配置权力责任
【答案】C
【解析】C:立法要征求意见,主要说明我国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C符合题意。

A:依法立法是指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意见主要体现了民主立法,A与题意不符。

BD:材料不体现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科学配置权力责任,B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下列选项中符合科学立法内涵的是()
①立法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
②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
③满足全体公民的需求,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④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④:科学立法不仅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还要遵循法律体系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法律体现全体人民意志,而非满足“全体公民的需求”,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为切实保证疫苗安全、有效和规范接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草案)》,并自2019年1月4日起至2月3日征求公众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发表意见和建议。

让公众参与疫苗管理立法()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是国家履行专政职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体现
③有利于立法汇聚民智、体现民意,更好尊重和保护人权
④有利于公民行使立法权,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让公众参与疫苗管理立法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立法汇聚民智、体现民意,更好尊重和保护人权,①③符合题意。

②:让公众参与疫苗管理立法是国家履行社会建设职能的体现,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体现,②说法错误。

④:公民没有立法权,④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B。

4.《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行政决策程序立法能规范行政行为,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关系。

在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相继出台后,立法机构将统一行政程序立法提上日程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行政决策程序立法()
A.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B.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的要求
C.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D.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责任
【答案】D
【解析】行政决策程序立法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责任,故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行政决策程序立法保障的是人民的权利,且夸大了行政决策程序立法的作用;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9年5月30日,A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

关于科学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学立法要求构建科学的立法体制
②立法有赖于科学的立法程序实现过程科学
③让人民享有立法权参与立法工作
④立法尊重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能科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人民可以参与立法,但没有立法权,尊重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能科学的说法错误,③④错误;科学立法要求构建科学的立法体制,科学的立法程序实现过程科学,①②正确。

6.被授予地方立法的城市,需要通过科学立法,对“特事特办”“怎么方便怎么干”“为了赶时间闯红灯” 等惯性思维加以规制。

为此,某市成立了专门机构,建立专家智库,以“立法精细化”为准则,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制定立法立项的准入标准。

这说明立法要()
①遵循立法程序,健全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机制
②审慎行使权力,实现权力共享
③建立科学的立法体制机制,保障立法的科学性
④坚持全面规范、公开透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某市建立专家智库,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制定立法立项的准入标准体现了立法要符合当地实际,建立科学的立法体制机制;②表述错误,错在“实现权力共享”;③符合题意,建立专家智库,以“立法精细化”为准则,体现了立法要尊重立法程序,发扬民主,保障立法的科学性;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科学立法。

7.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中央纪委机关会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成了国家监察立法的工作专班,共同研究起草监察法草案,并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最终形成的监察法草案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行使决定权
②社会公众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立法
③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立法与改革相衔接,以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执政、全国人大的职权。

最终形成的监察法草案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这表明全国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而不是决定权,排除①;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体现的是社会公众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立法,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

8.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13周年。

物权法草案在充分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群众、专家学者、中央有关部门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一审到八审,《物权法》是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审议
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

《物权法》的制定全过程表明我国立法过程()
①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过程
②反映了立法工作走群众路线,对人民负责
③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全民直接立法的过程
④体现了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维护立法的严肃性、准确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讲了《物权法》的形成、讨论、通过等阶段,这一系列过程,体现了不同的政治常识知识。

《物权法》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是一个民主立法的过程,①符合题意;《物权法》的制定过程,走的是一条群众路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②符合题意;《物权法》的制定过程,又是一个依法治国的过程,④符合题意;③中“全民直接立法”错误,我国的立法机关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 2019年8月2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介绍了2019年上半年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情况。

截至8月21日,本年度共15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1件次。

这样做()
A.是为了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
B.体现了执法过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C.表明我国检察机关依照宪法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D.表明我国的行政机关坚持依宪施政、简政放权
【答案】A
【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相关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为了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A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是执法部门,B不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而不是检察机关,C不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不是行政机关,故D不符合题意。

10.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代表行使了决定权和表决权
②全国人大有决定国家和社会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④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题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②不符合题意,题中未涉及决定权;题目中,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这表明了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③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科学立法,关乎民生。

时至今日,我国出台的现行有效法律已有24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其中“立法为民”是立法工作的鲜明特点、永恒主题。

旅游法实施整整一年,游客用“恼人的购物少了”直观评价这部法律的实施效果。

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保障公众健康”写入总则第一条,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草案用最严格的法律责任保卫广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无论是新制定的法律,还是修改后的法律,都明显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客观实际需要。

“全面倾听民意,充分吸纳民智,力促民主立法,确保立出的法管用好用”的做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①有利于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②有利于体现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这一本质要求,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本题是意义类试题,可以结合设问中的关键词“倾听民意”“吸纳民智”“民主立法”等,从弘扬法治精神、体现人民意志、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指出这样做的重要性。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取代原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即“外资三法”),并于2020年1月1日起执行。

《外商投资法》从草案制定到全国人大投票通过,历时三年有余。

立法部门就立法草案征求内、外企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包括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

古语有云:“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在党的十九大“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战略指引下,《外商投资法》针对性化解投资开放进程中的新矛盾,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法治探索。

结合材料。

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

分析国家颁布《外商投资法》的意义。

【答案】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体现了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②全国人大贯彻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的要求。

《外商投资法》颁布过程经历了长时间的审定和公开征求意见,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

【解析】
本题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相关法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与法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国家颁布《外商投资法》的意义。

知识限定比较宽泛,需要结合试题情境圈定答题的知识角度。

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说明全国人大拥有立法权,国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材料中,《外商投资法》从草案制定到全国人大投票通过,历时三年有余,立法部门就立法草案征求内、外企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包括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这说明全国人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