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及其安全体系PPT(54张)
合集下载
第十章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电子政务》 PPT课件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项目准备阶段的任务和关键
项目准备阶段的任务:建立信息化机构、制定战 略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化系统,为具体项 目的成功打下管理基础。
项目准备阶段的关键: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必须有最高行政领导直接参与)以保证实施有 效地组织与控制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识别潜在项目,进行项目选择-4
从政府自身建设方面选择项目: 提高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 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反腐倡廉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综述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的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综述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的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战略集转化法-2
机构战略集
政务系统战略集
使命 目标 战略 其他组织属性
战略集转化过程
系统目标 系统约束 系统发展战略
战略转化过程图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综述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的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阶段
关键问题
负责人
项目准备阶段 战略规划的制定 项目启动阶段 项目的目标和需求 项目采购阶段 如何选择合适的开发商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项目准备阶段的任务和关键
项目准备阶段的任务:建立信息化机构、制定战 略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化系统,为具体项 目的成功打下管理基础。
项目准备阶段的关键: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必须有最高行政领导直接参与)以保证实施有 效地组织与控制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识别潜在项目,进行项目选择-4
从政府自身建设方面选择项目: 提高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 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反腐倡廉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综述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的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综述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的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系统评价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战略集转化法-2
机构战略集
政务系统战略集
使命 目标 战略 其他组织属性
战略集转化过程
系统目标 系统约束 系统发展战略
战略转化过程图
电子政务系统的 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综述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的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采购
项目实施
阶段
关键问题
负责人
项目准备阶段 战略规划的制定 项目启动阶段 项目的目标和需求 项目采购阶段 如何选择合适的开发商
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PPT课件( 54页)

等。
系统维护:数据字典,用户资料,帮助
文档等。
25
二、数字城市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建立以遥感(RS)、地理信
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 统(GPS) 为基础的全球网 络环境,从而实现用数 字化手 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数字城市
26
数字城市信息平台
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计算为基础,以 IC卡为接口,以城市信息与数据仓库为依 托,以管理软件为核心,以标准和安全为 保证,以服务市民、管理城市为目的,具 有层次性、动态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的集 成化信息应用系统。
45
信息安全体系(二)
27
数字城市信息平台图
应用 金 交 医 商 安 教 通 企 农 旅 税 保 信 … 系统 融 通 疗 业 全 育 信 管 业 游 务 险 息 … 支撑 支付 信息 身份认 电子 电子数 电子 其他 环境 结算 服务 证CA 交易 据交换 政务
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平台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通信系统
28
成绩管理,借书卡,饭卡,校园内购物。
35
数字城市的应用(四)
旅游:贵宾,出租(汽车、相机等),游
乐(歌、舞厅、俱乐部、旅馆等),电子 导游。
身份识别:身份证,工作证,城市卡,
公司卡,流动人口管理,考勤,门禁,会 员证等。
36
数字城市的应用(五)
农业: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及采购 。
医保、社保等保险管理、园区管理、 企 业间管理、企业与个人间管理 。
安全性:规章制度、人事管理、环境和设 施及运行系统中的信息,包括以下五点。
保密性:保证信息不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 完整性:保证信息从信源无失真到达信宿。 可用性: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
系统维护:数据字典,用户资料,帮助
文档等。
25
二、数字城市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建立以遥感(RS)、地理信
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 统(GPS) 为基础的全球网 络环境,从而实现用数 字化手 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数字城市
26
数字城市信息平台
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计算为基础,以 IC卡为接口,以城市信息与数据仓库为依 托,以管理软件为核心,以标准和安全为 保证,以服务市民、管理城市为目的,具 有层次性、动态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的集 成化信息应用系统。
45
信息安全体系(二)
27
数字城市信息平台图
应用 金 交 医 商 安 教 通 企 农 旅 税 保 信 … 系统 融 通 疗 业 全 育 信 管 业 游 务 险 息 … 支撑 支付 信息 身份认 电子 电子数 电子 其他 环境 结算 服务 证CA 交易 据交换 政务
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平台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通信系统
28
成绩管理,借书卡,饭卡,校园内购物。
35
数字城市的应用(四)
旅游:贵宾,出租(汽车、相机等),游
乐(歌、舞厅、俱乐部、旅馆等),电子 导游。
身份识别:身份证,工作证,城市卡,
公司卡,流动人口管理,考勤,门禁,会 员证等。
36
数字城市的应用(五)
农业: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及采购 。
医保、社保等保险管理、园区管理、 企 业间管理、企业与个人间管理 。
安全性:规章制度、人事管理、环境和设 施及运行系统中的信息,包括以下五点。
保密性:保证信息不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 完整性:保证信息从信源无失真到达信宿。 可用性: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课件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其组成结构、实施方 案、优势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建议。
什么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定义与重要性
阐述电子政务安全的概念,并说明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安全的组成结构
数据安全
介绍数据保护和数据传输安全的 重要性和方法。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发展趋势
1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
探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趋势和对电子政务安全的影响。
2 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介绍技术创新对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推动作用,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3 组织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讨论组织政务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出完善体系的建议,以应对未 来的挑战和威胁。
4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
描述应对安全事件的基本步骤和组织架构,以及预防措施。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优势
1 提升政务公信力
解释通过实施安全体系来 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 形象。
2 保障公民信息安全
强调安全体系对保护公民 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 倡导隐私保护的意义。
3 提高政务办公效率
说明安全体系的实施可以 加强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 享,提高工作效率。
系统安全
解释系统架构安全和系统运行安 全的概念和措施。
应用安全
讨论应用程序开发安全和维护安 全的重要性和方式。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实施方案
1
信息安全政策制定
详细说明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政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信息安全人员培训
强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介绍培训计划和方法。
3
安全技术措施实施
介绍常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和访问控制。
本课件将介绍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其组成结构、实施方 案、优势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建议。
什么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定义与重要性
阐述电子政务安全的概念,并说明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安全的组成结构
数据安全
介绍数据保护和数据传输安全的 重要性和方法。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发展趋势
1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
探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趋势和对电子政务安全的影响。
2 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介绍技术创新对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推动作用,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3 组织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讨论组织政务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出完善体系的建议,以应对未 来的挑战和威胁。
4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
描述应对安全事件的基本步骤和组织架构,以及预防措施。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优势
1 提升政务公信力
解释通过实施安全体系来 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 形象。
2 保障公民信息安全
强调安全体系对保护公民 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 倡导隐私保护的意义。
3 提高政务办公效率
说明安全体系的实施可以 加强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 享,提高工作效率。
系统安全
解释系统架构安全和系统运行安 全的概念和措施。
应用安全
讨论应用程序开发安全和维护安 全的重要性和方式。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实施方案
1
信息安全政策制定
详细说明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政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信息安全人员培训
强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介绍培训计划和方法。
3
安全技术措施实施
介绍常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和访问控制。
第5章 电子政务业务应用体系《电子政务》PPT课件

➢ 存储密度高 ➢ 便于检索 ➢ 可远距离存取等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的应用
应急管理
移动政务
1.公文管理流程
图5-5 发文管理流程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的应用
应急管理
移动政务
政府内网功能综述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移动政务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的应用
应急管理
移动政务
(3)绩效管理
制
定
绩
绩 效 目
效 评 估
标
岗位变动 奖惩记录
部门绩效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的应用
应急管理
移动政务
1.公文管理流程
图5-5 发文管理流程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的应用
应急管理
移动政务
政府内网功能综述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移动政务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 政府内部管理 行政办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的应用
应急管理
移动政务
(3)绩效管理
制
定
绩
绩 效 目
效 评 估
标
岗位变动 奖惩记录
部门绩效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财务管理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与功能
电子政务中决策支持 系统的内容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 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PPT课件 (2)

根据近年来国际电子政务的发展和中国电子政务的 实践,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模式有:
政府对市民间的G to C模式 政府对企业间的G to B模式 政府与雇员间的G to E模式 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间的G to G模式。
一、G to C 电子政务模式
G to C电子政务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公民(Citizen) 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C,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 民提供各种服务。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细胞,促进企业发 展,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各级政府 机构共同的责任。
对政府来说,G to B电子政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 下几种:
政府电子化采购 电子税务系统 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电子外经贸管理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G to E 电子政务模式
G to E电子政务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政府公务员(即政府雇 员)(Employee)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E。
《电子政务》PPT课件 (2)
电子政务
政府:
·是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用 户
·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决定着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政府行政业务,建立 电子政务系统: ·可以增强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 ·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 ·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精简、廉洁、高效、 有竞争力的政府。
同时,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 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政府官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 战,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 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另一方面是政府内在改革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改革主要集中在政 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管理成本的 降低方面。而互联网络用户的广域性、信息交换的实时性、互动性、低 成本性正好符合政府的改革需要,特别是政府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实现 政府在组织机构和职能上的柔性,使得互联网络能够成为政府提升效率、 完善服务、政府业务流程优化的平台。 同时政府借助互联网络将原有的政府信息数字化后以“无纸化”或“少 纸化”的形式来开展业务,从而大大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政府对市民间的G to C模式 政府对企业间的G to B模式 政府与雇员间的G to E模式 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间的G to G模式。
一、G to C 电子政务模式
G to C电子政务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公民(Citizen) 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C,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 民提供各种服务。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细胞,促进企业发 展,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各级政府 机构共同的责任。
对政府来说,G to B电子政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 下几种:
政府电子化采购 电子税务系统 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电子外经贸管理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G to E 电子政务模式
G to E电子政务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政府公务员(即政府雇 员)(Employee)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E。
《电子政务》PPT课件 (2)
电子政务
政府:
·是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用 户
·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决定着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政府行政业务,建立 电子政务系统: ·可以增强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 ·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 ·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精简、廉洁、高效、 有竞争力的政府。
同时,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 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政府官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 战,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 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另一方面是政府内在改革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改革主要集中在政 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管理成本的 降低方面。而互联网络用户的广域性、信息交换的实时性、互动性、低 成本性正好符合政府的改革需要,特别是政府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实现 政府在组织机构和职能上的柔性,使得互联网络能够成为政府提升效率、 完善服务、政府业务流程优化的平台。 同时政府借助互联网络将原有的政府信息数字化后以“无纸化”或“少 纸化”的形式来开展业务,从而大大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管理PPT(62张)

版权所有 :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10
建立机构
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必须是 一个综合部门,必须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有各种 各样的手段和工具来保证其协调职能的实施,特 别是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冲突。
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成立的机构是信息化建 设领导小组,或者叫电子政务协调领导小组。其 职能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十二金”,则是指要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12 个业务系统。
版权所有 :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4
业务系统范例
金税工程 “金税工程” 是利用覆盖全国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
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纳税状况进行严密监控的一 个体系。 金关工程 该工程是我国政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国家对 外经济贸易和相关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网络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国家信息化重点系统工程。
负责本地本部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 协调本地本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负责电子信息 技术推广应用的贷款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 监督工作。
负责本地本部门信息行业的执法监督;负责基于网络
的信息服务行业和电子政务系统集成单位的网上办公;
负责本地本部门国家机关在国际互联网上注册域名的
市工 商
市税 务...Fra bibliotek专网县
专网
市 级
县委
县政 府
县人 大
县政 协
县工 商
县税 务
...
图3.1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框架
版权所有 :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7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建设模式
电子政务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合作,主要涉及以下 人员:
政府高层领导 咨询专家 政府业务部门 政府技术部门 实施企业
第九章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PPT课件

第九章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标准概述
电子政务标准 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基本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体系结构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 标准
应用业务标准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标准概述
标准化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构成信息交换和互操作、信息 安全等技术起跑点;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基本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体系结构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 标准
应用业务标准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安全标准—3of 5
(8)抗抵赖机制
涵盖了安全技术抗抵赖、使用对称技术的机制、使用 非对称技术的机制。
(2)信息安全框架
涵盖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开放系统安全框架包括鉴别、 访问、机密、完整、安全、跟踪和告警框架,Internet协 议安全架构(基于VPN)。
(3)信息安全模型
涵盖开放系统互连高层安全模型、开放系统互连通用高 层安全、保护传送语法协议实现一致性声明形式表、信 息技术低层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模型等。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2)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发展现状—1of 2
在标准化建设的研究方面,中国与国际同行业存在 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电子政务领域。
2002年1月,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 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电子政务标准概述
电子政务标准 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基本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体系结构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 标准
应用业务标准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标准概述
标准化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构成信息交换和互操作、信息 安全等技术起跑点;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基本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体系结构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 标准
应用业务标准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安全标准—3of 5
(8)抗抵赖机制
涵盖了安全技术抗抵赖、使用对称技术的机制、使用 非对称技术的机制。
(2)信息安全框架
涵盖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开放系统安全框架包括鉴别、 访问、机密、完整、安全、跟踪和告警框架,Internet协 议安全架构(基于VPN)。
(3)信息安全模型
涵盖开放系统互连高层安全模型、开放系统互连通用高 层安全、保护传送语法协议实现一致性声明形式表、信 息技术低层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模型等。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2)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发展现状—1of 2
在标准化建设的研究方面,中国与国际同行业存在 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电子政务领域。
2002年1月,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 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上述历史、现实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非 正常的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现有的信息 化 管理格局。如领导的个人喜好直接决定了对政 府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并决定了是否成立专门 的主管机构及其权限。更有甚者,有的时候领 导的人事调动会导致政府 信息化主管机构发生 转移。这些非正常因素从本质上讲是政府信息 化法制环境不完善所致。
另外,电子政务最早的时候内涵比较单,即“办公自动 化”。 办公厅(室)系统作为政府部门日常办公、协 调机构,自然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主推部门。2000年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 化建设 和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36号) 对此专门进行了明确:“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 和应用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负责,日常工作由国务 院 办公厅秘书局承担。各地区、各部门务必进一步加 强对本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领导,把这项 工作作为办公厅(室)的基本职能并进一步强化”。这 可以 说是办公厅(室)系统介入政府信息化的开始。
一是明确省政府办公厅为全省政务系统电 子政务建设主 管部门。各单位为本单位或本系统的电子政务责任单位, 负责本单位或本系统日常电子政务管理工作。
二是电子政务重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要根据国家 规定, 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论证和审批办理。 电子 政务的专项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上无坚强有力的协调指导机构对全国电子 政务实施统一领导,下无法律责任人对电 子政务项目承担和履行建设管理职责,
安徽省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管理制度,明确与落实相关 职责。电子政务与党政部门职能业务紧密相关,离开了 党政 部门职能和业务电子政务不能生存, 因此必须依 据党政部门现行职能和改革目标,建立有利于推进我省 电子政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
五是由省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牵头制定电子政务的安全 管理办法和制度。
管理体制的问题
第一,从整体看,名称编制混乱。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领导信息化建设的机构名称非常混乱:
同为“信息办”,有的地方叫 “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 室”,有的地方叫“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同为“信息 中心”,却存在“信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 “经济信息中心”、“信息网络中 心”等不同叫法, 其人员编制有的为行政编制,有的则为事业编制;另外, 还有“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厅自动化办 公室”、“办公厅信息处”、“信 息化委员会”、 “电子政务处”等不同称谓、不同性质的机构,都在从 事着政务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3.挂靠某政府组成部门——一些地方将 电子政务的管辖权交给了跟信息化相关的 政府部门,如信息产业厅(局)、发改委 (计委)、科技局等。
4.办公厅(室)管理——政府办公厅 (室)系统是政府部门的“枢纽”,其优 势是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同 时它又贴近政府和部门领导,能及时向 “一把手”传达上级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 指示要求和工作安排,以及本地区、本部 门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情况。
管理体制形成原因
1.历史形成的体制惯性 目前担当政府信息化的管理职能的部门,许多是由历史
上的体制惯性形成的。 例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全国性的经济信息传播
网络——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这 项工作由当时的计委 具体负责。国家计委于1987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中 心”(后改名为“国家信息中心”),相应地各地方也 纷纷成立“经济信息中心”。 这直接导致了90年代后 期政府信息化兴起以后很多地方将政务信息化的管理职 能归口到计委系统的现实
2.新建部门的上行下效
政府信息化是一项新事物,各地都在摸索。于 是很多地方在筹备管理机构时,参照了其上 级 部门或者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例如国家在中 央层面建立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 其日常办事机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因此很多地方也纷纷仿 照建立类似组织——尽 管各地由于情况不同,“信息办”在具体的职 能和权限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三是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由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主管, 省政府门户网站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编辑 管理工作,各市、县政府网站日常维护由各市、县确 定有关单位负责。全省电子政务的主干网络、公共网络 平台及网络中心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运行维护和技术 服务。
四是电子政务开发建设中涉及到交叉业务以及与“数 字安徽”建设需要协调的,由政府信息办或信息化主管 部门负责进行协调管理。
1.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这种模式 的通常做法是由地方“一把手”或信息化 主管副职领导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 长,下属各委办局“一把手”为领导小组 成员。在“信息化领导小组”下面,有一 个常设性机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 具体事务。
2.成立专职机构——很多地方为推进信息化建 设而设立了专职机构。如上海市成立的“信息 化委 员会”,就是根据《上海市机构改革方 案》,在原上海市信息办基础上成立的,是市 政府综合管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直 属机构,同时又是上海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 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信息化委员会较以往 “信息办”最大的不同是它属于政府组成部门, 具有行政权力。另外,如青岛市建立的市委市 政府计算机中 心、合肥市成立的信息化工作办 公室等皆属于专职机构性质。
第八讲 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1)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各地存在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 分类: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临时 机构);二是成立专职机构,如信息办、 信息产业厅(局)、省市信息中心;三是 落实到一个政府部门机构来负责,如科技 局、计委;四是由各级办公厅(室)处室 管理。
3.来自上级的规定。
虽然国家没有对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作出明文规 定,但一些地方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尝试。如 吉 林省就以省政府文件和办公厅文件两次明确要 求“全省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 由省政府办公厅统一负责,日常工作由省政府 办公厅专门机构承担。各 地、各部门要把这项 工作作为办公厅(室)的基本职能并进一步强 化。”
另外,电子政务最早的时候内涵比较单,即“办公自动 化”。 办公厅(室)系统作为政府部门日常办公、协 调机构,自然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主推部门。2000年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 化建设 和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36号) 对此专门进行了明确:“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 和应用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负责,日常工作由国务 院 办公厅秘书局承担。各地区、各部门务必进一步加 强对本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领导,把这项 工作作为办公厅(室)的基本职能并进一步强化”。这 可以 说是办公厅(室)系统介入政府信息化的开始。
一是明确省政府办公厅为全省政务系统电 子政务建设主 管部门。各单位为本单位或本系统的电子政务责任单位, 负责本单位或本系统日常电子政务管理工作。
二是电子政务重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要根据国家 规定, 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论证和审批办理。 电子 政务的专项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上无坚强有力的协调指导机构对全国电子 政务实施统一领导,下无法律责任人对电 子政务项目承担和履行建设管理职责,
安徽省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管理制度,明确与落实相关 职责。电子政务与党政部门职能业务紧密相关,离开了 党政 部门职能和业务电子政务不能生存, 因此必须依 据党政部门现行职能和改革目标,建立有利于推进我省 电子政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
五是由省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牵头制定电子政务的安全 管理办法和制度。
管理体制的问题
第一,从整体看,名称编制混乱。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领导信息化建设的机构名称非常混乱:
同为“信息办”,有的地方叫 “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 室”,有的地方叫“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同为“信息 中心”,却存在“信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 “经济信息中心”、“信息网络中 心”等不同叫法, 其人员编制有的为行政编制,有的则为事业编制;另外, 还有“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厅自动化办 公室”、“办公厅信息处”、“信 息化委员会”、 “电子政务处”等不同称谓、不同性质的机构,都在从 事着政务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3.挂靠某政府组成部门——一些地方将 电子政务的管辖权交给了跟信息化相关的 政府部门,如信息产业厅(局)、发改委 (计委)、科技局等。
4.办公厅(室)管理——政府办公厅 (室)系统是政府部门的“枢纽”,其优 势是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同 时它又贴近政府和部门领导,能及时向 “一把手”传达上级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 指示要求和工作安排,以及本地区、本部 门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情况。
管理体制形成原因
1.历史形成的体制惯性 目前担当政府信息化的管理职能的部门,许多是由历史
上的体制惯性形成的。 例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全国性的经济信息传播
网络——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这 项工作由当时的计委 具体负责。国家计委于1987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中 心”(后改名为“国家信息中心”),相应地各地方也 纷纷成立“经济信息中心”。 这直接导致了90年代后 期政府信息化兴起以后很多地方将政务信息化的管理职 能归口到计委系统的现实
2.新建部门的上行下效
政府信息化是一项新事物,各地都在摸索。于 是很多地方在筹备管理机构时,参照了其上 级 部门或者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例如国家在中 央层面建立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 其日常办事机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因此很多地方也纷纷仿 照建立类似组织——尽 管各地由于情况不同,“信息办”在具体的职 能和权限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三是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由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主管, 省政府门户网站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编辑 管理工作,各市、县政府网站日常维护由各市、县确 定有关单位负责。全省电子政务的主干网络、公共网络 平台及网络中心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运行维护和技术 服务。
四是电子政务开发建设中涉及到交叉业务以及与“数 字安徽”建设需要协调的,由政府信息办或信息化主管 部门负责进行协调管理。
1.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这种模式 的通常做法是由地方“一把手”或信息化 主管副职领导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 长,下属各委办局“一把手”为领导小组 成员。在“信息化领导小组”下面,有一 个常设性机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 具体事务。
2.成立专职机构——很多地方为推进信息化建 设而设立了专职机构。如上海市成立的“信息 化委 员会”,就是根据《上海市机构改革方 案》,在原上海市信息办基础上成立的,是市 政府综合管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直 属机构,同时又是上海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 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信息化委员会较以往 “信息办”最大的不同是它属于政府组成部门, 具有行政权力。另外,如青岛市建立的市委市 政府计算机中 心、合肥市成立的信息化工作办 公室等皆属于专职机构性质。
第八讲 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1)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各地存在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 分类: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临时 机构);二是成立专职机构,如信息办、 信息产业厅(局)、省市信息中心;三是 落实到一个政府部门机构来负责,如科技 局、计委;四是由各级办公厅(室)处室 管理。
3.来自上级的规定。
虽然国家没有对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作出明文规 定,但一些地方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尝试。如 吉 林省就以省政府文件和办公厅文件两次明确要 求“全省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 由省政府办公厅统一负责,日常工作由省政府 办公厅专门机构承担。各 地、各部门要把这项 工作作为办公厅(室)的基本职能并进一步强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