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知识刚要素材 湘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环境
[考纲要求]
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

合理容量。

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知识精讲]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经济、政治、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对死亡率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的影响较为明显,大的自然灾害影响
环境污染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3.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
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
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对确定性: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
大容量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观点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联合国认为在110亿或多一些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
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耕地、淡水等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
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 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选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选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分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
作用重要
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政治变、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环境 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 社会经济
(2)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迁土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环境难民:由于大坝、水库建设或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无法生存的人。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治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建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