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第二课时
一、寻找论点:
本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人人都有创造力。
二、掌握本课论证方法:
问题: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1、摆事实(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
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事例。
二、课标分解:
1、学什么: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到什么程度:积累课后词语及课下注释重点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意思。能够说出课文大意,理解诗人的情感。
2、怎么学:课前预习,然后结合课堂补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对重点词语做到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能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意义;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深层情感。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
老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精读文章,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概括每段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写,并明确修改不合适的答案。
学生在书本上划分课文层次,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观察学生写的情况,不对的及时给予指导。
9段:用两个问句过渡,重在明示作者进一步论述的内容。
10段: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说明有创造力的人和没创造力的人的区别,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11段: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是自己没有创造力,而是由于被动的自我压制,使自己的创造意识被埋没了。
12段:拥有创造力的人总是主动地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不断地寻找突破口,使之变为现实。
课题:谈创造性思维
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型:新授讲读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年级班 授课时间:












一、课标摘录:(2011版)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的启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学生提前预习字词,争取课堂上掌握这次生字词。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梳理课文思路,概括每一段段落大意。
选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段落大意。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概括好了每段大意的内容后,梳理课文结构,把文章分成3部分。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找论证方法,并且能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一层:(04-8)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二层:(9-12)论述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6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7段: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在于不断运用新知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和态度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8段: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是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
二、正音正字:
汲(jí) 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孜不倦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二、理解内容。
学生在这一节课重点是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并且能够找准中心论点。
学生自由地发言,徜徉在人类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文明中,去感受创造性思维带来的精神震颤。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这篇文章从选择图形的问题入手,逻辑清楚,语言简洁,学生读来并不困难,所以建议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并且提炼出文本的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
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理清课文的论证结构。
2、掌握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
评估
任务
学习本文围绕中学论题展开论证的结构。
教 学 过 程
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名人事例。
2、讲道理(道理论证)
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
四、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人类历史上哪些富有创造性的发明,与小组同学展开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激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说一说人类历史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和发明,以此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一)概括每段内容:
1段:以一个选择题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
2段:说明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3段:由数学问题推而广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4段:过渡段,承上启下。上句总领前文;下句发问,引出对创造型思维必备条件的论述。
5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3、学到什么程度:
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音律美;能积累重点实词自行翻译全文;能关注并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 Nhomakorabea材


这篇课文时美国人罗迦费因格的作品。他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教材收录的这篇课文因为它是围绕中心论题,运用论据,逐层展开论述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类型了解得更加全面。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