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渐趋丰富,目前对于技术的关注重点由重视硬软件及资源建设,转为关注评价技术在学校和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即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另外,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来看,对于如何有效运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直伴随着教育技术研究的历程,是每个技术应用发展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前,以信息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革新的主要实践倾向,因此,本论文提出探讨和分析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即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论文主要分为文献综述、研究界定、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四部分。

在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从教学实践要求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两个方面阐明技术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然后针对中文核心期刊和22种外文权威期刊中的108篇技术有效性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在技术有效性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定量方法采用的比例最高,技术对于阅读和数学的效果得到的关注比较多,关注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很少。

在研究界定部分,本论文借鉴实用主义哲学和语用学的核心思想:效果和情境,以实用取向来审视教育技术有效性问题,探讨其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

并进一步依据实用思想,界定技术有效性概念的含义,提出以符合有效教学标准、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技术有效性判定的根本,建立了技术有效性评价模型。

这一模型从效果和情境两方面形成接下来的量化、质性研究的研究框架。

在量化分析部分,共开展了五项研究。

(1)建立起一套评量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科学的测量工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部分,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2)采用国际通用的学习策略量表(LASSI)考察上海地区初中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特点;(3)通过对网络班和对比班的因果比较研究,研究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业成就、学习策略和发散思维的影响;(4)考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和特点与学生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5)分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兴趣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质性研究部分,本论文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进行以关键事件法为重点的情境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成功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1)发挥技术功能,将技术的优势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2)促进学生的学习
投入,实现有意义学习;(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4)必要的教学准备,包括学生准备、技术准备等。

同时也发现目前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1)倾向归因于技术本身:(2)主要以课堂表现作评价依据;(3)教学活动模式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