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一起至必修二全部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脉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国家管理
B、强化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
2、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剧《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4、“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他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5、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6、1930年5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
A、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了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7、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
A、促使抗战进入相斥阶段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
8、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员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使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
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9、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三届内阁。
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
但小威廉.皮特并未提出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
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
材料表明()
A、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D、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 B、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10、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对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这些实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11、宋代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大土地所有者在遇到水旱灾年的时候,大多数人能够做到主动减免田租,给佃农提供种子,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
A、担心佃户因负担过重而放弃续租
B、具有富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C、防止流民增多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D、宋代佃户的社会经济地位更优越
12、明清两代,先进地区的耕作方法逐渐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耐寒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推广了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
农业生产的发展()
A、主要得益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C、为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可能
D、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13、宋代限制各国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严令海商不得“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体制 B 、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14、真正的旅游业兴起于近代的英国,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强度的增大和工作时间的限定,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
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中兴起的中产阶级。
他们反对各种野蛮的或者充满血腥的娱乐方式,希望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
这主要反映了()A、经济活动影响政治地位的升降 B、工业革命促进社会个界的层次化
C、工业革命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D、大机器生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15、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
这一变化实质上放映了()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16、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17、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8、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19、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
20、G20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
作为国际合作论坛,G20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为主要运行形式,没有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
与G20运行方式相类似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21、191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最低工资法。
之后特区儿童医院向最高法院上诉,认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最高法院最终以5比3的表决结果宣布该法违宪。
这表明当时()
A、最高法院是美国权力中心
B、政府极力维护资本家的利益
C、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D、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已经形成
22、“福利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福利政策,它把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成全体人民的权利,把消极的援助变成经济的预防。
从长远看,这一政策()
A、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
B、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C、保证了国民体面生活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3、以下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投资分配表。
(单位:亿卢布)
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明当时苏联()
A、建立了投资平衡机制
B、实现了各行各业的均衡发展
C、强化了农业的优势地位
D、改变了工业稳步发展的方针
24、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和科技发展速度放慢,造成了贸易逆差。
相反,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却从日益扩大的市场中获得了生产优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这说明()
A、共同市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C、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贫富分化
D、英国被排斥在欧洲一体化之外
25、下表是1861——19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部分),该数据反映了()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
B、列强不断增加工业品倾销并减少原料输入
C、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
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深刻影响中外贸易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26题 13 分,第27题 25 分,第28题 12 分,本大题共计50分)
26、(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
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
基于这一时期沿海
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
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
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6分)
27、(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
1932年全国工业生
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
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
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
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
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为,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问题上趑趄不前。
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昊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的把“战时共产主义”
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
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
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
列宁自己后来总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
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
”1920年--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
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
(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对我们的启示。
(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革命。
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马克思《资本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