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释义英语进行体的语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视角释义英语进行体的语义特征
李力维
【摘要】英语进行体作为“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体和情状密切相关,研究进行体也应从其内部情状入手,去分析进行体内在的最本质的意义.而从认知图式的角度,结合一定的原型范畴理论去释解进行体的语义实质,这种多维且全新的阐释过程将为以后进一步对英语进行体的认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据,很有探讨的必要性.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4
【总页数】5页(P45-49)
【关键词】认知;英语进行体;语义特征
【作者】李力维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的体现,是认知过程的产物,谈及语言无法离开人的感知体验与互动认知;而试图观察语言结构特点和规律,从此得以揭示语言的本质,更离不开一定的认知方式和相关的知识结构。
转而言之,语言要通过其基本结构即一定的句子或话语形式来表达,而在句子结构中谓词是必备的重要部分,谓词的不同时态传递了不同的语境信息,具有不同的会话或话语含义。
在谓词语义范畴中,时和体
系统是它的语法化体现,体表示的是动作和状态之类型及完成持续与否,具体说来,体又分为完成体和进行体。
进行体作为一重要类型,一直以来为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随着近年来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动词时态形式无可避免地被从新的角度进行剖析,动词进行体的相关特征也必须从认知的视角来重新诠释。
笔者希望能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为研究英语进行体用法和意义所作论述工作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新的有益思考。
要介绍英语进行体,必先论及“体”。
体(aspect)是一种变量(parameter),它涉
及对情状(situation)内部时相结构的各种观察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语义范畴(Comrie,1976/1981;Smith,1991/1997;Binnick,1991)。
Smith(1983:480)
区分了情景体(situation aspect)和观点体(viewpoint aspect)这两种关于体的概念,其中情景体即内在词汇意义体,它用来描写情景词项内在的意义特征;而观点体也
称语法体,是指由助动词或动词的曲折形式表示的关于体态的意义特征,完成体和进行体是属于观点体范畴的,完成体表示一定阶段动作的完成和结束,而进行体表示一定意义上的动作进行,“其特点是从内部对某一情状进行观察,着眼点在于情状时相结构中的内部过程,而不考虑所涉及的情状的起始或终结”(Smith,
1991/1997:66)。
赵艳芳(2001:61~63)从认知的视角来观察(此处将“进行体”等同于“原型”,而“情状”即“范畴”),认为“原型(prototype)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
由上可知,体与情状密切相关。
要论述“体”中的“进行体”,第一步骤要了解情状。
此处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情状”的具体类型,以Vendler(1967:99-107)对
情状的四分法来解释。
动词可区分成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完结(Accomplishment)和达成(Achievement)四种情状类型,状态情状表示一种情况的存在,具有静态、持续、非完成的时间特征。
活动和完结情状均可表示一个动作或过程,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没有而后者具有内在终结点。
此外,活动和完结情
状二者都具有动态和持续的时间特征,它们的时相结构中都包含一个内部时间过程。
达成情状表示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瞬间的,如:
(1)The grenade exploded(手榴弹爆炸了);
亦可以是渐进的,如:
(2)That old man was dying(那个老人快要死了)。
但是达成情状的时相结构只包括一个表示变化的点,渐进情状中变化达成以前的动态过程属于事前阶段,不属于达成情状时相结构的构成部分。
例如动词die(死)原
指生命迹象消失的一瞬间,没有中间过程;但很多情况下,该动词所表示的是在结
果达成以前的一个生命迹象逐渐消失的事前持续过程,英语中dying体现的就是
结果达成以前的持续阶段。
由此可见,达成情状具有动态、非持续及完成的时间特征。
为直观起见,我们参考Smith(1991/’97:20)将上述四种情状类型的时间特
征表示如下图(其中的“[+]”表示具有该性质,“[-]”表示不具有该性质): 由上可知,具有状态、活动和完结情状的动词才具有持续性,可使用进行体来表达。
因为在认识感知世界之过程中,进行体就是用来表示一种持续过程,该过程暗含始终,且又不计始终的去展现其变化。
在英语中进行体意义主要通过助动词be加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现在分词,即be+v
-ing分析性形式(可释义如be in the process of doing sth.,keep on doing sth.,on and on等词汇手段)来表达,并表现为相关内部时间结构,具体为a.现
在进行时,主要表示现在或现在这一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在最近按计划或安排要进行的动作,或者代替一般现在时表示一个经常性的动作或状态,形式为am/is,are+v-ing;b.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体在时间上是相对的,表示的是过去,形式为was/were+v-ing;c.现在完成进行时,主要表示现在以前这一段时间里一直在进行的,或间断进行的一个动作,此项动作可能仍然在进行,也可能停止,形式为 has/have+been+v-ing;和d.过去完成进行时,“时”上与c项相
对,形式为 had+been+ving;e.将来进行时和过去将来进行时等。
对于英语动词进行体语法意义的研究,易仲良(1999:165)提出“…他们论及的那个语义成分远不是进行体的最核心的语法意义,而是它最本质的语法意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制约。
”他明确指出,进行体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过程性。
这一论断是完全吻合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性质的,“认知语言学力求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independently motivated)的,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熟悉,揭示语言的规律。
”(赵艳芳,2001:12)这种解释使人们能清晰地了解进行体的本质意义,无需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释各种进行体意义的特殊处,冗繁而无效。
传统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手段这两者的统一体,根据这一观点,若加以原型范畴理论,对典型的进行体实例进行分析,就继而可延伸到对边缘范畴的理解,这种论法非常具有实效性。
此处我们重回过程问题,就会明白认知语言学“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绝对客观的现实)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
”(赵艳芳,2001:26),这正说明了在语言实践中进行体通常不用于表示单一的短暂事件或行为,因为对那些内部活动变化极快,始终于瞬间的动态情况,难以感知其过程,也无此必要。
如:
(3)Now I put the cake mixture into this bowl and add a drop of vanilla essence.
例(3)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转瞬即逝,甚至话音未落动作已完成,因此,不可用进行体形式,无暇过程中的认知问题。
再观察如下两组例子:
(4a)When we arrived she made some fresh coffee.
(4b)When we arrived she was making fresh coffee.
(5a)This road winds through the mountains.
(5b)This road is wind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4a)着重的是煮咖啡的整体,而(4b)着重的是煮咖啡的过程。
(5a)的语境是查看一
幅道路图,这时将道路看作为一固定不变的整体,而(5b)的语境是探路的驾驶员正在报告道路的走向(Langacker,1987:88),此刻驾驶员是从受到限制的视角观察
道路,仅能看到车前面的一段路,并且它的位置和走向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表示的正是动态过程,应用进行体is winding是恰当再现。
这便是认知语言学认为的“人的认知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影响语义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客观现实中相同的情景,由于观察角度和关注的方面不同,会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意想,由此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其语义也不同。
”“同样的一个事件,一种情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构造其内容。
这一不同的构造反映在语法上就表现出不同的句法结构。
这种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处理过程受到人的认知概念系统、对外部世界的经验、目的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所以,句法不是自主的,而是受语义影响的,所以认知语法以语义为研究中心,是有道理的。
”(赵艳芳,2002:125),所以人们随语境的不同,或者着眼于动作的整体,或着眼于过程性
be+ving,即持续动态情况。
此处从认知理据视角诠释了进行体表现出的不同意义与用法,了解这些便于我们对英语进行体开展更深层面的研究。
Bache(1985:59-60,68-69)认为,在采用进行体的句子中,说话人是以一种内部的焦点(internal focus)来表示情景的,即说话人是从内部来观察情景的,把情
景看作是某种正在进行的东西,关注的是情景的展开(the unfolding of the situation)。
但关于进行体如何展开,其基本语义特征有哪些,虽然国内外语言工
作者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仍然颇有争议。
Randdph Quirk在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指出,英语动词进行体具有持续性、暂时性、时限性、未完成性和同时性等语法意义。
而章振邦(1991:426)则认为进行体
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示的动作具有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
但事实上每一特征都能找到相关的例外情形,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进行体句子。
而且能够提供时间框架也仅是英语进行体的某一种语用功能,称不上是基本的语义特征。
所以,只能这么认为,只要一种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体现某个语义特征,此特征就可被看做这一形势的基本语义特征。
如下就根据Smith(1991/1997)对进行体所做的定义,对英语进行体的基本语义特征如动态性、有限持续性、非完整性和暂时性辅之以认知图式做简要描述。
首先有必要简要介绍有关认知图式的问题。
图式(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18世纪康德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
总的说来,图式是大脑为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形成的图式(赵艳芳,2001:188)。
结合Lakoff(1987)的动觉意向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即简称的意向图式(image schema),从连接图式(the 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和线性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等,用原型图式来构建进行体并进行释义,简化如下:用直线表示静态的描绘;粗体直线指谓语直接描叙的部分,不计始终;波浪线表示在心理中暗含始终;虚线表示不计始终。
原型图式能很好体现进行体的实质,选定一认知参照点,其范畴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而形成家族相似性。
使用此能更全面、清楚地揭示英语进行体的实质。
进行体从内部观察一个情状,因而要求被观察的情状具有内部过程。
在Vendler 的四种情状类型中,只有活动和完结情状具有内在时相结构,所以他们是进行体出现的典型语境。
而进行体与动态持续情状的联系使得进行体结构获得了动态性语义特征。
在这种进行事件中,主体连续发出动作,或者动作连续发生,每一个动作或
者推动情状向前发展,其变体特征是波浪线加直线,以下例来说明:
(6)He was driving.
或是更加接近完结情状的终点,即表示短暂结果动态情况接近终结结果的渐变过程,其变体特征以变化很小的波浪线,以及圆点(转变点)来体现,如:
(7)He was writing a letter.
进行体展现的是动态情状内部的中间过程,它的这种动态情状在时间上可向过去和将来延伸。
如仍以He was driving为例,可以去推断he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
开始驾车,动作一直持续到过去的某个时刻,假如语境中没有提供让主体终止驾车的信息,那么这个动作仍可以持续下去。
这表明进行体具有持续性特征。
这种特征还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进行体不能和某些瞬间情状特征的动词共现,如:
(8)he found his lost key,
(9)She solved the problem,etc.
但进行体可与另外一些瞬间情状共现表示动作的重复而形成一种持续,例如:
(10)Someone was knocking at the door.
(11)The grenades were exploding.
像knock和explode表示的是瞬间情状,前者可重复,用于进行体结构表示同一主体反复发出同一可重复性瞬间动作,其变体特征是以虚线波浪线来体现;而后者
不可重复,用于进行体结构表示不同主体先后发出一个不可重复的瞬间动作,这两种持续都是通过动作的反复发生而形成一个持续过程。
所以不管是何种情况,进行体总是表示一个持续的事件,该事件总是发生在有限的时间阶段内或某个时间点上,因而动作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
所谓未完成性,指动作在某时尚在进行中,即侧重于动作的进行而不是它的完成。
例句(12)Susan was walking to the nearby park.此句展示的指示情状的一个片段,即内在的过程,并未提供该动作起始和终结的信息。
一般潜在认为苏珊后来到
了公园,但如果做开放性理解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见如下一组句子:
(12a)Susan was walking to the nearby park and now she is still walking; (12b)Susan was walking to the school but she did not actually get there.
此例中两句的主句Susan was walking to the park后面分别跟随由and和but 引导的并列从句,从而撤消了其原本从语用角度可以推导出的完结意义,它们在语义上具有完全的可接受性,但所跟随的从句提供了所进行动作的具体语境,说明动作的不一定完成。
这点和 leech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因Leech曾提出进行体表示持续,有限持续及事件不一定完成语义(Leech,1971)。
所谓暂时性,指动作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限度,是与不受时限的动作相对而言的;它往往通过句子的时间副词体现出来,这些时间副词暗含了动作的起点和终点。
如: (13)John was getting up at five every day that week to prepare his examination.
(14)This boy was making a lot of troubles those days.
(15)His secretary usually types letters for him but for this week only he is typing his own letter.
(16)I am teaching piano lessons this year.
以上句子中的“that week,those days,this week,this year”都使听者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时间断层的画面,展出对这一阶段所做的事情的联想,而对起始点之外的其他事情不得而知。
上述动作都是一种短暂性行为,内部性质不稳定,变体特征以断续的、不相连的波浪线来体现,表示某时段内非结果动态情况的断续过程。
综上可知,英语动词进行体并不是简单地表示动词所录动作或事件“正在进行”,其语义实质是“透视有过程的事件”。
进行体作用标记于不同情状的动词会产生不同的时间意义,而作用于不同时间语义的动词,又涉及到不同的语用场景,对不同
的读者或听者产生不同的认知理解。
所以英语进行体的语义研究,既涉及到动词的语法意义,又涉及具体的语境和其他的视点,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进行体表示的意义,以便于对其语义研究进行多维而合理的阐释,为语言学习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相关研究提供理据。
【相关文献】
[1]Bache,C.L.The Semantics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A Dialectical Approach
[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5,61(1):51-77.
[2]Binnick,R.I.Time and the Verb:A Guide to Tense and Aspec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Comrie,B.Aspec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1981.
[4]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Langacker,Ronald W.Nouns and Verbs[J].Language,1987,63(1):53-94.
[6]Leech,Geoffrey N.Meanings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gman,1971.
[7]Smith,C.S.A Theory of Aspectual Choice[J].Language,1983,59(3):479 -501. [8]Smith,C.S.The Parameter of Aspect[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1997.
[9]Vendler,Z.Verbs and Times[A].In Vendler Z.(ed.)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C].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10]夸克等.英语语法大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谢应光.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1).
[12]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