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会宁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________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②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________,只有你一人而已。
③孔子弟子________者七十多人,其中谁是最贤能的呢?
A . 登堂入室登峰造极千古独步
B . 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
C . 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
D . 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2. (2分) (2017高一上·安阳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针对朝鲜的第三次核试验,美国国务卿克里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举行会谈,就“联合国安理会要迅速制定制裁决议”达成一致。
B . 陕西神木县公安局近日开展重人重户清理整顿工作,尤其对公务人员、企业老总、个体老板、社会知名人士等人群进行了重点核查。
C . 试飞取得圆满成功的运-2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运输。
D . 作家写出的文学作品缺乏生活的深厚底蕴,更缺乏民族的独特风格,这是目前阻碍中国文学不能获得许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⑤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 ④①③②⑥⑤
B . ③②①⑥⑤④
C . ③①②⑤④⑥
D . ④③②①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6分) (2017高一下·海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文章下列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
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
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 . “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 . “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 . 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的理念。
B . 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 . 《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 . 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 .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 . 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5. (12分)(2017·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咿呀
刘建超
夏花十三岁考上了老街戏校。
夏花的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在一群孩子当中格外显眼。
几年过去,唱念做打四门功课孩子们都基本掌握了,成绩好的还去老街剧团参加演出了,唯有夏花的唱功总是上不去。
老师说夏花的嗓音先天不足,出不了宽音。
老师让夏花离开学校改行算了。
那晚,一轮圆月挂在丽景门的檐角。
学员们都跟着老师去剧场看名角梨花白的《红娘》,夏花没心思去,独自一人在梨树园里徘徊,听着远处剧场隐约传来的叫好声,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要付诸东流,泪水朦胧了月光,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咿——呀——
夏花的这一声咿呀,透过梨园在丽景门上回荡,惊到了正在丽景门上品茶赏月的老街戏霸洛半城。
洛半城是老街剧团的团长,有名的铜锤花脸,唱功了得,嗓音亮丽,粗狂豪放,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阳城,故而被称作洛半城。
洛半城下得丽景门,来到梨园,看到了月光下发呆的夏花。
小姑娘,刚才可是你在练声?夏花认得眼前的洛半城,怯生生地点点头。
来,你再喊一嗓子。
咿——呀——
洛半城兴奋地拉起夏花的手说,走,去剧场。
剧场里的《红娘》已经接近尾声,懂戏的人都知道,最后一场戏已没什么高潮,不少观众开始起身离场,剧场里就有些嘈杂凌乱。
饰演崔夫人的演员最怕这个时段上场。
落半城让夏花在内台喊,夏花也不怯场,放开嗓子:咿——呀——
嘈杂的场子立刻被这一声给镇住了,这本是戏里没有的啊,而这一嗓子清脆悠扬,韵味十足,戏迷们虽然一头雾水却也齐声叫好,掌声雷动。
洛半城急忙把发愣的夏花推到台前,夏花头一次面对老街这么热情的戏迷,不知所措,只得又喊了声:咿——呀——
夏花就这样进了老街剧团。
在剧团里,夏花几乎就是个跑龙套的。
但是,只要戏开场,必有夏花的一声“咿——呀——”,乱槽糟的剧场顿时安静下来。
洛半城对夏花说,观众认可你的一声咿呀,这也是最高赞赏了。
有人喝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
你这一嗓子,值了!
就凭着一嗓子,夏花在剧团里待了十年。
夏花出落得更加俊俏了,团里团外追求夏花的人不少。
团里唱武生的祥子模样一般,是洛半城的徒弟,死缠硬打把夏花追到了手,洛半城是他们的证婚人。
祥子演出时摔断两条腿,坐在了轮椅上。
虽然夏花百般用心地伺候,祥子还是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
开始大伙还能理解,可时间一长,许多好心人都看不惯了,都劝夏花趁年轻还是离了吧!夏花虽然感激大伙的好意,却依旧如初。
夜深人静,尚未入睡的人们常能听到那声“咿——呀——”,只是多了一丝隐约的悲凉。
几年后,剧团解散,夏花报了个中医按摩班,每天都要给祥子泡脚按摩。
一天,洛半城来看望样子,夏花正给祥子按摩腿脚。
洛半城看着夏花娴熟的手法,建议夏花开家浴足店,反正每天要给样子按摩,开个店还能堆持生计。
样子虽说不情愿,可眼下也没什么能做的事情。
夏花的浴足小店还真开起来了,店名更有特色:咿呀浴足。
小店生意挺好,许多都是夏花和祥子的戏迷。
也有来想歪使坏的人,泡脚时,说些挑逗的话,讲些让人脸红的
段子。
夏花只管做活儿,不搭理。
有人做足疗时,故意抬脚往夏花的身上蹭,夏花就加重手法,疼得那人嗷嗷叫。
夏花说,这儿是心脏反应区,先生你的心可是有毛病哩。
送走了客人,夏花打水给样子泡脚,祥子气呼呼的,怪夏花对不正经客人太迁就。
夏花给祥子捏着脚,说,来的都是客,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不当真就行了。
客人们的脚哪能都一个尺码?
祥子掀翻了水盆,水溅了夏花一脸一身。
夏花没生气,她知道祥子心疼女人,心里憋屈。
待夏花收拾停当,已是午夜。
夜色静谧,秋风习习,弯月如钩。
夏花揉揉酸胀的臂膀,扭扭僵硬的腰身,望着无际的星空,轻轻叹了一声:咿——呀——
夏花第二天就关闭了小店。
夏花说,我不能让样子心里不痛快。
有人帮忙,让夏花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摆个书报摊,虽然赚钱不多,夏花却干得带劲。
祥子也来帮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中秋,吃过晚饭,夏花推着祥子出屋赏月。
夜空之下,秋月如珪,秋露如珠,祥子心情大好,非得夏花来上一嗓子。
夏花欣然允诺,清了清嗓子,一声极具穿透力的“咿——呀——”腾空而起,在空气中久久回响。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4期,有改动)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折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秋风习习,秋月溶溶,秋露荧荧,小说的环境描写,寥寥数笔既营造了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又使得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B . 夏花虽然十三岁就考上戏校,模样、身段都很好,可就是先天不足,唱功跟不上,没有演出的机会,以致老师劝她改行。
C . “有人唱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
你这一嗓子,值了!”洛半城朴实的话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也安慰了夏花。
D . 在剧团内外的众多追求者中,夏花最终却选择了其貌不扬的样子,一是因为样子的死缠硬打,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
(2)
夏花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小说以“咿呀”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 (18分) (2016高二下·鸡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悼齐如山先生
梁实秋
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有一组人员从事平剧修订工作,我那时适在北碚遂兼主其事,在剧本里时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
同人都是爱好戏剧的朋友,其中有票友,也有戏剧学校毕业的,但是没有真正科班出身的,因此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求颇感认识不足,常常谈到齐如山先生,如果能有机会向他请益,该有多好。
胜利后我到北平,因陈纪莹、王向辰两位先生之介得以拜识齐先生。
齐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除了演剧的事情之外,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均能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以知齐先生是一个真知道生活艺术的人。
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等,抗日军兴,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装了几百只大木箱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胜利之后才取出来。
这时节“中国国剧学会”恢复,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
我记得是在东城皇城根一所宫殿式的房子,有三间大殿作为展览室。
院里有汉白玉的平台和台阶,平台有十来块圆形的大石头,中间有个窟窿,据说是插灯笼用的,我看有一块妨碍行路,便想把它搬开,岂知分量甚重,我摇撼一下便不再尝试。
齐老先生走过来就给搬开了,脸不红气不喘,使我甚为惭愧。
还有一次在齐先生书斋里,齐先生表演“打飞脚”,一个转身,一声拍脚声,干净利落,我们不由得喝彩,那时在座的有老伶工尚和玉先生,不觉技痒,起身打个飞脚,按说这是他的当行出色的拿手,不料拖泥带水里倒歪斜的几乎跌倒,有人上前把他扶住。
那时候齐先生已有七十多岁,而尚健康如此。
中国国剧学会以齐先生为理事长,陈纪滢、王向辰和我都是理事,此外还延请了若干老伶工参加。
因为这个关系,我得有机会追随齐老先生之后遍访诸位伶工,听他们谈起内廷供奉,以及当年的三庆四喜,梨园往事,真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由于我们的建议,后来在青年会开了一次国剧晚会,请老伶工十余位分别登台随意讲说他们的演剧的艺术,在当时盛况空前。
我们为国剧学会提出了许多工作计划,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的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还经常看到他的写作,年事已高而笔墨不辍,真是惭愧后生,最近先生所著《国剧艺术汇考》出版,承赐一册,并在电话中嘱我批评,我不敢有负长辈厚意,写读后一文交《中国一周》,不数日而先生
遽归道山!
先生对于国剧之贡献已无需多赘。
我觉得先生治学为人最足令人心折之处有二:一是专精的研究精神,一是悠闲的艺术生活。
我们无论研究哪一门学问,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有可观,这点道理虽是简单,实行却很困难。
齐先生之于国剧是使用了他的毕生的精力,看他从年轻的时候热心戏剧起一直到倒在剧院里,真是始终如一的生死以之。
他搜求的资料是第一手的,是从来没经人系统地整理过的,此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而求学之乐亦正在于此。
齐先生的这种专精的精神,是可以做我们的楷模的。
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著,所以他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做艺术来享受,所以他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
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
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
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人吃“豆腐脑”,在北平崇文门外有一家专卖豆腐脑的店铺,我这北平土著都不知道有这等的一个地方,果然吃得很满意。
他的儿媳黄瑗珊女士精于烹调,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于齐先生的指点。
齐先生生活丰富,至老也不寂寞。
看看他的家庭,看看他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风度。
老成凋谢,哲人其萎,怀想风范,不禁唏嘘!
相关链接:①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并进行排演。
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百度百科)②1933年,因种种原因,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
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此时写给在上海海兰芳的信,让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他的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20年了。
……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
……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万伯翱《我所知道的齐如山》)③齐如山在剧本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观众意识,在《编剧回忆》中,他特别提出了“编剧需迎合观众”的看法。
他认为剧作家应运用一切办法抓住观众……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梁燕《京剧巨擘齐如山》)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作者与同人都不是真正科班出身,自感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认识不足,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向齐如山先生请教。
B . 文中写到作者摇撼不动妨碍行路的大石和伶工尚和玉“打飞脚”里倒歪斜几乎跌倒两件事,是为了衬托齐如山先生戏剧功底深厚。
C . 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能够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但他并不是去享受耳目声色的娱乐,而是去欣赏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
D . 齐先生对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有着浓厚的兴趣,常与贩夫走卒交往,喜欢各样各种的地方小吃,他的儿媳精于烹调可能就与齐先生的指点有关。
E . 本文从齐如山先生的兴趣爱好、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着笔,塑造了一位国剧界的老前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齐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
(2)
齐如山先生对于国剧的发展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除热爱京剧(平剧)外,齐如山先生的形象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齐如山悠闲的艺术生活对于研究京剧有哪些帮助?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8·长沙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太,字林宗,大原介休人也。
家世贫贱。
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
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善谈论,美音制。
乃游于洛阳。
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遂并不应。
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
身长八尺,容貌魁体.褒衣博带,周游郡国。
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
其见慕皆如此。
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
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
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陈留人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
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
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卓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
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
”原纳其言而去。
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
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也。
”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
基旦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
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
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
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
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
(《后汉书,郭太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济:过河
B . 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训:批评
C . 为郡学生,犯法免斥斥:驱逐
D . 慎勿恚恨,责躬而色恚:怨愤
(2)下列对义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坟籍”即古代经典,古有“三坟五典”之说,“三坟”即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则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B . “遭忧”指遇到父母亲死去的情况,又称“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不能招丁忧的人为官,已经为官的人也要丁忧去职,回家守丧。
C . 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官吏或王公大臣推荐,再由朝廷选用,授以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就反映了这一制度。
D . “建宁元年”是西汉时期的一种年号纪年。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第一年即称为元年,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郭林宗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
但林宗认为那是一个低贱的工作,就推辞了,而是去成皋学了三年,博学有才。
B . 郭林宗形象上佳,淡薄名利。
他一举一动都有人效仿,喜欢游历,不愿做官,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都不愿意去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