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预习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5.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A.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度C.议会内阁制度D.民主共和制度
2.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
(1)概况
资产阶级
维Hale Waihona Puke 派代表著作主 张
共同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2)实践: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运动。
(3)影响:
①维新思想是的。
②维新思想还是的。
③维新思想具有作用。
④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思想的传播。
3.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国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
3.李鸿章说:“……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竞,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表明他主张
A.坚持守旧的传统B.中体西用C.学习西方、革新政治D.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4.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政治纲领将“”正式确立为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奋斗目标。
(3)初步实现:年1月1日,成立。
三、自学质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合作探究(请你结合预习中掌握的知识认真阅读下列材料,质疑解惑、合作探究)
1、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五、巩固训练(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
2.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家是
②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
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步。
(3)影响:鸦片战争前后兴起的新思想,启发人们冲破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
的,以探求之策。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的口号,逐步形成“”的思想,并因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6.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此材料表明晚年的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D.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7.(2011福建文综,41B,15分)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根据材料二,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
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预习案
备注
上课时间: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特点。
2.从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
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二、自主学习(依据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1.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的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
②主持编写《》《》,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代表作《》;
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