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广播民生新闻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广播民生新闻的品质
作者:曹寅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如何拓宽“民生新闻”思路,如何拓展“广播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以及如何深入挖掘“小民生”中的“大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广播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方法。
【关键词】民生新闻小民生大民生
笔者从事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特别关注》的相关工作已经3年多了,曾经做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和生计,也做过主持人,搭建百姓和新闻媒体之间沟通的桥梁。
众所周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新闻媒体,对于“民生”二字,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在民生新闻充斥于各大媒体的当下,民生新闻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做大做强自身的民生新闻品牌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
想要做好民生新闻,首先要了解究竟何谓民生新闻。
严格说来,“民生新闻”算不上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科学概念。
传统新闻学领域对于新闻体裁样式的划分都是遵循着单一的标准,而民生新闻是一个由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划分结果。
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首次提出民生新闻概念的景志刚就将电视民生新闻界定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一体的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而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2003年第123期)也将电视民生新闻描述为三者合一的综合概念。
如果把新闻媒体比作一个生产车间,那么民生新闻就应当是“重点产品”之一,生产方为了保持这项产品销路的长盛不衰,那么首先应当思考的就是如何时刻与消费者,也就是新闻受众的需求保持一致。
所以,记者的新闻线索来源就非常重要。
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最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每一个编辑和记者最为关心的事情。
目前,广播媒体的新闻线索来源可以分为:一、运用自身媒体特点,运用听众线人爆料机制;二、记者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发掘自己掌握的线索;三、“拿来主义”,搜寻挖掘其他媒体中民生新闻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上三点是目前大多数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线索来源,三者共同运用已经可以保证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正常运转。
然而时代在发展,听众的兴趣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死守这三点来源不寻求突破,最后的结果将会是被听众和市场所淘汰。
那么线索来源究竟如何突破呢?我认为,现如今充分运用网络的力量就是突破口之一。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十年来网络的发展,“风起云涌”是最恰当不过。
网络正在逐步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各大论坛,微博中,不仅能够让新闻从业者更容易地了解最近的热点事件,通过网
友们的“跟帖”量、“回复”量,也能够了解哪些事情,什么类型的新闻事件更能吸引大家的关注。
曾经在某人气很高的论坛中看到一篇媒体记者发的帖子,名为《说出你遭遇到的不平事》。
记者如果采访报道了网友提供的线索,还会及时给网友回复。
这样的借力,不仅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新闻线索,同时也能对自己所在的媒体进行一定的宣传,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和品质提升上,学界和业界开始对“民生”、“人文关怀”、“民本取向”等这些民生新闻的核心概念进行重新思索,并各自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但综合来看,所有这些对策其实都囊括在一个大的方面上——“大民生战略”。
“‘大民生’就是广义的民生。
‘大民生新闻’。
就是以更广阔的视域、更人文的视角、更宏观的高度、更多样的形态,关注并展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
对原有的“小民生”的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内涵上,从琐碎到公共关切、从迎合到引导沟通、从苦情到生活亮色;在节目形态上,提升民生新闻话语权、创新民生新闻节目形态。
笔者认为,现代媒体行业高速发展,大量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激烈、题材重复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新闻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大。
如何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把新闻做的与众不同呢?这就向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
近两年,节能灯作为传统白炽灯的理想替代品被大力推广,到2010年底,安徽省已经推广了八百多万只。
在各个媒体大力宣传报道这个数字的同时,安徽生活广播的一位记者采写了这样一篇题为《废旧节能灯该往哪里扔》的新闻稿件,记者通过不断思考,敏锐地捕捉到了废旧节能灯的污染问题这一点,通过调查采访,展现了安徽省节能灯回收机制缺失的现状,揭示了机制缺失导致的巨大污染隐患,并通过采访专家,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废旧节能灯回收制度。
而这篇稿件最终被评为2011年“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
这就充分体现了记者的思考能力,充分发掘了普通事件中的“大民生”。
再比如,大家经常在广播中听到,因为种种原因菜价有所波动的新闻。
在安徽省城合肥,一提到菜价,大部分记者首先会想到去“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这个蔬菜集散地了解菜价信息,随后就会发布出来。
然而,市民听完报道之后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在新闻中听到的菜价要比我在菜市场了解到的便宜一些呢?原因就在于,从“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到蔬菜零售商之间还有所谓的“最后一公里”,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最后一公里”中产生的诸如运输和销售的成本。
而有思考能力的记者,往往会在了解完蔬菜集散地的批发价格后,再去一到两个菜市场了解蔬菜零售价格,这样有所对比的报道,才是受众最愿意听到的民生新闻。
有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民生新闻仅仅只是停留在呈现和表现现实的“浅描”层面上,无法从更深层次上影响百姓生活方式,塑造现代精神;而民生新闻的“深描”则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寻找,对共同信仰与观念的继承以及对社会共识的构建。
笔者认为,“小民生”与“大民生”相结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新闻采写人员的文化水平,培养媒体独特的视角,才是提升广播民生新闻品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