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猫》第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怅然怂恿”等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的方法。
3、形成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同情弱小、善待情感。
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
【教学难点】多元解读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
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
二、细读课文,情感揣摩
请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或边读边思考,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再次细细研读文章,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1、指导学生按:“读一句,我体味到。
”的句式说话。
(依次板书:酸辛、难过,怅然、愤恨,十分难过。
)
例:A、“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我”为第一只猫的病死而酸辛、难过之情。
B、“我也怅然地,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
“我”对第二只猫的怅然,对“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的愤恨。
C、“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我”对自己的自责,对自己良心的责问,满含着十分难过的思想感情。
2、在一、二两部分中,作者都着力描写了两只猫的外形和性情,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两只猫的外形和性情描写来突出这两只猫的可爱,这是为了与第三只猫的外形和性情作对比。
但这两只如此可爱的猫的逝去,并没有让我产生永生难忘的悲痛感,而第三只难看的猫的逝去却
让我有了这种感觉,这就能体现出作者“民主、自由”的思想了。
这种写法就叫欲扬先抑。
3、读第三部分,找出当鸟被猫吃掉后“我”“妻”“三妹”三人对猫的态度的细节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当鸟被吃掉后,这三个人的行为都表现出愤怒,特别是“我”,还因此“惩戒”了这只可怜的猫。
我们的这种不公平,正是这只猫悲剧的源头。
这说明了不民主,不自由给身份低微者带来的会是多大的伤害!这些细节描写不仅是对伤害别人者的批判,也是对受害者的同情。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小结:一股真挚而深沉的感情之流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平静的叙事当中娓娓道来,不断积淀,直至喷发,我想通过我们阅读、整体感知、情感揣摩,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
三、悟读课文,感悟人生
1、同桌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按“对于,我想说。
”的句式说话。
如:从“我”的角度:
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
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从“第三只猫”的角度: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2、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一点感悟要和大家共勉:
“关爱动物,尊重弱小,善待生命!”(板书)
3、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小结:第三只猫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可见,“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是多么的愧疚!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有的只是人类自己看待生命的态度。
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观念。
文章中的“第三只猫”,与其说是一只猫,末尝不可以看作是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的下层劳动人民呢?他们的生命不与像这第三只猫一样被肆意贱踏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肆意贱踏生命的行为,你又是怎么去看待的呢?
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请你用“文中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
例:(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外貌的可爱。
)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很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轻捷、活泼。
)
五、思维拓展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
)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
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
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六、中考链接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
..着她去拿一只来。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门口蜷伏
..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3)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
....”了。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2、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成,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作者为什么要写养三只猫的经历,而不只写养第三只猫的经历呢?
明确:作者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起到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加点句子中“我”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猫“畏罪潜逃”了②“我”不喜欢这只猫③猫常对着鸟笼凝望④“我”看见了猫嘴里好像在吃着鸟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5、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郑振铎《猫》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6、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7、对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A.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B.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肖像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