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望江南》优质课教案
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

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望江南》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1.2 教学内容:介绍《望江南》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朗读《望江南》全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创作。
教师朗读《望江南》,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朗读《望江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望江南》中的重点词语。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析《望江南》中的重点词语,如“江南”、“楼台”、“江水”等。
分析词语在古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词语在古诗中的意义。
教师解析重点词语,并解释其在古诗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运用所学词语。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望江南》中的重点句子。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中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析《望江南》中的重点句子,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
分析句子在古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的意义。
教师解析重点句子,并解释其在古诗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翻译和改写句子,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第四章:意境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感受《望江南》的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中意境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望江南》中的意境,如江南的美景、作者的情感等。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的意境。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意境的特点。
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意境。
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意境的理解。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望江南》的作者、词语、句子和意境等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
5.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望江南》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江南》诗歌。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望江南》诗歌。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写作纸张和文具。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音响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江南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江南美景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望江南》的写作背景。
4.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江南》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内容,提供相关注释和背景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律特点。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示例分析和创作。
4.4 创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5.2 背诵与理解:检查学生对《望江南》诗歌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记忆和表达。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与鉴赏:评估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教师推荐与《望江南》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描写江南的诗句或文章。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江南·温庭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
3. 诗歌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手法,揭示诗歌的深层意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望江南·温庭筠》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相关资料:关于温庭筠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激发思维。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时的方式等。
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作业、测试等,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

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江南》。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景色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词语解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和《望江南》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题目《望江南》。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解析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4. 词语解释:(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记录,加深理解。
5. 背诵诗歌:(1)学生自主背诵诗歌。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望江南》。
(2)写一篇关于《望江南》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望江南李清照美丽的江南景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了解她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望江南教学教案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江南》。
(2)理解诗歌《望江南》的主题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望江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望江南》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望江南》的背诵与朗读。
(2)理解诗歌《望江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望江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望江南》。
(2)了解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望江南》。
(2)查阅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词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望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望江南》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望江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中的美景。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望江南》的主题和意境。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望江南》。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望江南》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学习,下次上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时间分配等,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望江南教学教案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江南》。
(2)理解古诗《望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望江南》。
(2)学会通过想象、比较等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江南》。
(2)理解古诗《望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望江南》,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古诗《望江南》。
4. 品诗赏景(1)让学生发挥想象,比较古诗中的江南美景。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望江南》。
(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增强记忆力。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望江南》,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江南美景”为主题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古诗《望江南》的文本、注释、图片等。
2. 视频:江南美景的相关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关于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古诗鉴赏方法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江南》的情况。
《望江南》教案设计——鉴赏温庭筠的抒情诗艺

《望江南》教案设计——鉴赏温庭筠的抒情诗艺。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的核心篇目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抒情诗《望江南》。
《望江南》是温庭筠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通过丰富的形象和婉转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本课的教材包括《望江南》全文和相关注释。
二、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课前预热(10分钟)通过展示与《望江南》相关的图片或地图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想到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和历史人文等方面,进一步引出对《望江南》的探讨和分析。
Step 2: 温庭筠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2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文学成就和诗歌思想,培养对温庭筠作品的兴趣和认识。
Step 3: 诗歌鉴赏(40分钟)1.教师可以逐句讲解温庭筠的《望江南》全文,并请学生一起朗读和感受诗歌的韵味。
2.通过对温庭筠抒情诗的语言、形象、节奏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唐代“诗经派”抒情诗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文学特色。
3.针对温庭筠在《望江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意识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Step 4: 课后反思(10分钟)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同时就下节课的备课和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安排和指导。
三、教学评估本教案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表现评估:考察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2.学生作业评估:布置学生阅读温庭筠其他诗歌作品并写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和评述,考察学生对于温庭筠抒情诗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3.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学习笔记和评估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应和建议,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学思考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抒情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出发,让学生对温庭筠的诗歌风格和情感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和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体验诗歌的魅力和深刻内涵。
《望江南》的教案模板

《望江南》的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江南》。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江南》的背景和内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江南》。
(2)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南美景,引发学生对江南的兴趣。
(2)简单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江南》。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3. 词语解析:(1)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江南》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学生的诗歌鉴赏来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望江南》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对《望江南》的解读和创作经验。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望江南》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望江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望江南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望江南教学设计篇一:望江南教学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望江南》单位: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姓名:高翔飞日期:2013年9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望江南》【设计者】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高翔飞【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10页)【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内容分析】《望江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当中的一首。
本文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跌宕,用语质朴含蓄,是一首值得品味咂摸的花间词代表词作。
本词处于第25课《词五首》的第一首,选编本首词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晚唐花间词典雅优美的特点,读出词作者的心境和情趣,跨越时空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独特而美的感受,体会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意象,品味意境,进而深刻领悟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并且结合自己独特的感悟,用诵读的方式把词的味道读出,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雪》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关于词的文体知识,另外,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词意思、概括内容的能力。
但是学生距离词作的年代久远,鉴赏诗词要跨越时空,这就需要调动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的引导孩子感知诗词意象,熟悉意象特点,以便能够身临其境,更深刻的感知诗词创造出来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重点。
但考虑到初中生对意象、意境这些比较抽象的诗歌专有名词理解有难度,所以,把难点确定为“观意象,品意境,悟感情”的方法掌握上。
望江南教学教案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望江南》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望江南》这首古诗。
(2)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读。
(2)理解诗人通过诗句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江南》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江南》这首古诗。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望江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江南》,理解诗句的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望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词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分析《望江南》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感受和启发。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望江南》,理解诗句的大意。
2. 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分析《望江南》的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珍惜当下、追求美好人生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望江南》教案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诗歌情感

《望江南》教案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诗歌情感。
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望江南》的背景、文学特征、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熟悉诗歌的构成要素,尝试运用诗歌思维,感悟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2.过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启发思维,使学生体验文学和艺术,培养诗歌情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二、课程分析1.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一篇描写江南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的山水田园诗,展示出作者的胸襟和雅致,形式上突出了格律千古风流的特点,内容上表现出对生活的客观真实,同时概括了杜牧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主张,在古代诗词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学生分析现代学生大多受到了五花八门的影响,他们通常不能独立思考,在面对文艺品时难以正确认识到内在的艺术特质,而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又相距甚远、差异比较大,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吸收其诗歌情感成为了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三、教案设计1.课前导入通过投影仪播放江南自然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们贴近“望江南”这篇诗歌的主题,营造出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
2.课中教学(1) 诗歌朗诵让学生有序轮流朗读《望江南》,分析诗歌的格律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逻辑和寓意,萌发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2) 诗歌欣赏教师可以配合演示诗歌的相关注释或翻译,通过空间、情境、色彩、音乐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望江南》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加入一些有关江南风情、静气流转的短片或佳句,让学生欣赏这些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
(3) 诗歌解读通过对《望江南》诗歌的语言文字、句式结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揭示其深层次的意义,进一步感悟中国文化在驰骋历史潮流中积淀的功力。
(4) 诗歌情感体验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可以考虑让学生写一篇情感怀古或者自由创作,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从多个方面感受杜牧的诗歌情感,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自觉。
3.课后拓展(1)进行后续阅读,选读与《望江南》主题有关的名著,如《红楼梦》《双城记》等。
《望江南》的教案模板

《望江南》的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江南》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3.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江南》的全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资料。
3. 教室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对江南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江南》,并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
4. 应用拓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要求学生以《望江南》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诗中景色的感受。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对《望江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2. 理解与记忆:评估学生对《望江南》的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记忆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和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学生需要背诵《望江南》。
《望江南》教案设计

《望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江南》。
(2)理解《望江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望江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的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思想情怀,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江南》。
(2)理解《望江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1)分析《望江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江南》的原文、译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江南》,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望江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望江南》,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望江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望江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讲解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望江南》。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背诵《望江南》。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望江南》原文,并标注生字词。
2. 结合诗意,创作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绘画作品。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望江南》的诗意和表达手法。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提高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望江南教案虞美人教案

望江南教案虞美人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望江南的背景介绍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解释望江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杨炯在唐朝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1.2 虞美人的背景介绍介绍明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解释虞美人的创作背景,诗人李清照在明朝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望江南的内容解析逐句解析望江南这首诗的意义和意象,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对江南地区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2.2 虞美人的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虞美人的意义和意象,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对美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第三章:诗歌形式与艺术特点3.1 望江南的形式与艺术特点探讨望江南的艺术特点,如意境、意象、修辞手法等。
3.2 虞美人的形式与艺术特点探讨虞美人的艺术特点,如意境、意象、修辞手法等。
第四章:诗歌的比较与赏析4.1 望江南与虞美人的比较比较望江南和虞美人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异同。
分析两首诗在形式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4.2 诗歌赏析选择望江南和虞美人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赏析,解读其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诗歌创作的指导向学生介绍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包括选题、构思、表达等方面。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尝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2 诗歌表达的训练训练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包括写诗、朗诵、绘画等形式的创作。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交流和评价,促进他们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传统6.1 望江南的文化传统探讨望江南这首诗在唐朝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价值。
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
6.2 虞美人的文化传统探讨虞美人在明朝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价值。
《望江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望江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望江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望江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一单元课文《望江南》。
本文为唐代诗人杜牧所作,以江南之美为主体,情感丰富,气韵流畅,富有典型性。
本文适于七年级学生阅读,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培养其欣赏和表达能力,同时学习和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熟读课文,掌握其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知识,并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作品。
(3)学习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表现手法,分析并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诗歌、分析、比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表达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江南的美丽景色和文化底蕴,培养其对自然和人文的认识和感悟,增强其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通过课程的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品质。
三、教学内容1.欣赏《望江南》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情感。
2.了解江南的自然风光、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体验江南的人文情怀和诗意意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3.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和了解杜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加深对唐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情节、还原环境等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内涵。
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名句、典故的比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文化思考。
3. 诠释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思考诗歌的情感和意蕴,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际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江南·温庭筠》;(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美景的美丽和魅力,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应用;3. 创作练习的完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望江南·温庭筠》;2.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3. 教学资源:相关背景资料、文学鉴赏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江南的兴趣和好奇,激发学习的热情。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江南”、“望”、“春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句子分析:分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5. 意境欣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所描述的江南美景,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 文学鉴赏: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启发,创作自己的江南题材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8.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思考诗歌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望江南教学设计8篇

望江南教学设计8篇望江南教学设计篇1江南春杜牧一、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
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
在读的根底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五、教学过程一、进行诗歌朗读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
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杜牧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比解释,理解诗意。
(借助工具书或依据需要进展探讨讨论,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宽阔,春景繁富。
“千里”之内,到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唱歌;“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到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重,楼台隐现。
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
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爱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现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爱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望江南教案虞美人教案

望江南教案虞美人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解释“望江南”词牌的起源和特点简述《望江南》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1.2 作者简介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文学成就和词风特点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望江南》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2.2 词语意境解析解释关键词语如“江南”、“望”、“春水”、“芳草”等在诗歌中的含义和意象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主题提炼探讨《望江南》的主题,如怀旧、离愁、思乡等3.2 主题体现分析诗歌中如何体现主题,如描绘江南美景与表达内心情感的对比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分析《望江南》的语言美,如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4.2 情感表达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欣赏设计朗读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欣赏诗歌的美景描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5.2 写作与表达设计写作活动,如写一篇以“望江南”为主题的短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和感受第六章:诗歌文化拓展6.1 相关诗词介绍与《望江南》相关的其他诗词,如其他望江南词牌的诗词分析这些诗词之间的联系和差异6.2 诗歌与传统文化探讨《望江南》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江南水乡的特色、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等第七章:诗歌创作方法指导7.1 词牌创作方法介绍词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词牌作品7.2 诗歌情感表达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讨论8.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望江南》中的意象、主题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8.2 分享与展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写作作品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第九章:评估与反馈9.1 学生作品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关注内容、表达和创意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不断提高9.2 学生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和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给予学生整体的评价和鼓励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10.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将诗歌融入自己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重点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词风特点。
望江南教学设计5篇

望江南教学设计5篇望江南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江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江南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学情分析1、对于古诗词学生虽然在七年级、八年级学习过比较熟悉的,但农村初中的孩子对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还是较难容易理解的。
2、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品读,是很必要的。
3、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
从而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变化。
3、背诵并默写《望江南》。
(二)过程方法目标1、查阅资料,弄清生字读音。
了解温庭筠和婉约词。
2、发挥想。
象,再现画面美和意境美。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教学难点想象本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倒入新课。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篇一:《望江南》教学设计】附件2教学设计【篇二:《望江南》教案】《望江南》授课者:夏忠南时间:10月31日总计课时40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文学常识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温庭筠(公元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
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
不为统治者所喜。
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
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三、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词作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
四、进一步体会词句含义。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
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意味?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望江南》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能与唐诗争奇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望江南》是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的一首词,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词的风格及相关作品。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能力。
掌握吟诵欣赏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3、知道诗词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4、赏读诗词启发想象,培养悟性、灵性、创造性及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掌握方法,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及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中的态度,在感悟中与古人交流,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朗读诗歌;欣赏古诗词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
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法、点拨提示法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
以自主品味、合作讨论的形式鉴赏精练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赋予直观效果。
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通过朗读背诵,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背景常识,学习中通过合作、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赏析这首词,感悟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
教学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