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株洲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
②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
③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
④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
⑤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

⑥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
A . ③①②⑥④⑤
B . ③④⑤⑥②①
C . ①④②⑥③⑤
D . ①⑤⑥③②
2. (2分)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闲适。

B . 用冰雪盖出独一无二的冰雪旅馆,这只是遥远的北欧小镇巧妙运用资源创造世界级影响力的一个微型标本,它以具体而微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近年来众多源自北欧诸国的品牌红透世界半边天的渊源。

C . 比尔•盖茨的豪宅前方俯瞰浩如烟海的华盛顿湖,背后深入湖畔东岸的一座山丘,属于“掩土建筑”。

建筑物地上四层,地下深不可测。

D . 这篇高考作文经历了由地狱到天堂的生死过程,最初被判为四类卷,经专家组认真评阅,最后定为一类。

其潦草的书写虽然让人不忍卒读,但其丰富的思想、精巧的构思、飞扬的个性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3. (2分) (2016高二上·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 . 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C . 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 . 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4. (10分)(2016·上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 ,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 . 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 . 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 . 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 . 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 .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三、默写 (共1题;共5分)
5. (5分) (2020高三上·中山开学考) 填空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和诋毁,处之泰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统治者搜刮民间财物而毫不珍惜的行为,发出质问、愤怒谴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怀念亡友,因时事多变而百感丛生的复杂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
6. (6分) (2020高一下·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Web4.0时代的到来和5G新技术的兴起,以及在三网融合、自媒体等新语境背景下,弹幕评论成为“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文艺评论新样式。

它最早出现在弹幕视频网站,又陆续现身于主要视频网站,并用“弹幕电影”的新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电影大银幕,形成一种新的观影形式和评论样态,成为继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之外的又一隐性评价体制。

与以往的传统文艺评论不同,弹幕评论在技术助力下打破了原有的话语壁垒,给观众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展现舞台。

传统文艺评论从业者大多以传统媒介为话语平台,用理论分析和文本对照的方式,对文化现象或者艺术作品进行高屋建瓴的评价。

他们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建构,还需要得到同领域学者的专业肯定和价值认同。

这种专业化和高门槛的评论方式,形成某种特定的话语权,并且在动态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圈层,是较高水准的评价与分析。

相较传统文艺评论,弹幕评论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观众的广泛参与和话语表达,也彰显了
大众文化时代的自我言说。

弹幕评论的准入机制,吸纳了更多的普通受众,评论内容不再拘泥于学院派的理论批评和学理研究,高深的思想内涵被多元的情绪表达取代,深奥的专业词语被幽默的自说自话消解,大家在这里同处一个话语平台,学识差异和教育背景被画面背后匿名的网络身份所虚化。

弹幕评论“所见即所得,所思即所写”的便捷特质,跨越了身份差异,使民间文化在多样文化形态中脱颖而出、另辟蹊径。

弹幕评论沿袭民间文化自娱自乐的特点,关注日常通俗趣味的自发性表达,在多元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评论方式。

比如,传统文艺评论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基于“国家形象建构”“家国情怀”“全民记忆”“共同体美学”的学理分析,而弹幕评论更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盛世如你所”“原谅我没出息,一直在掉眼泪”等真挚表达的简短话语。

尤其当传统文艺评论因为圈层界限而显得曲高和寡时,以弹幕评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便呈现出一种出奇制胜的力量。

目前,弹幕评论的主体是互联网上最活跃和最有表现欲望的青年一代,他们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有着敏感的体察,也是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的一代。

青春的特质和虚拟的空间,给青年更为广阔的话语平台。

伴随视觉文化成长的一代,早就已经熟悉了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谙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加上长久以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多屏互动的视觉审美行为,让他们能在视觉欣赏和话语表达中相互兼顾,既不会错失画面的关键情节和精彩内容,又能给出恰到好处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评价。

弹幕评论消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特质,而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无门槛表达,其中既有高谈阔论的学术大家,又有平凡质朴的普通观众,既有老成持重的成年长者,也有新潮另类的初生牛犊。

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别差异和个人喜好,暂时被这种直观、当下和即时的交流方式遮蔽,用全新、零障碍、无差距的“新的打开方式”营造出新的话语空间。

(摘编自郝静静《视觉文化的新生力量——关于弹幕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2020年5月13日)
(1)下列对于“弹幕评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弹幕评论”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文艺评论新样式,已成为与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并列的显性评价体制。

B . “弹幕评论”打破了原有的话语壁垒,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给观众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展现舞台。

C . “弹幕评论”具有便捷性、多样性、趣味性、即时性、直观性等特点,其主体涵盖了全民的各个年龄阶段。

D . “弹幕评论”代表了民间文化,其简短真挚的表达突破了圈层界限,从而取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正统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弹幕评论的出现、特点、参与者等方面,阐述了弹幕评论作为视觉文化新生力量的优势。

B . 文章第二、三段运用比较论证,比较了弹幕评论和传统文艺评论的不同,论证了弹幕评论质量更优于传统文艺评论的观点。

C . 文章第五段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列举并比较了传统文艺评论和弹幕评论的具体表现,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D . 文章紧扣当下热点现象,以提出论题再具体分析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文艺评论多以传统媒介为话语平台,门槛高,专业性强,需要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建构,这限制了普通受众的广泛参与。

B . 弹幕评论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可以表达多元的情绪,可以白说白话展示幽默,匿名的网络身份虚化了现实中的学识差异和教育背景。

C . 青年一代由于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有着敏感的体察,故而能够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最终成为弹幕评论的主体。

D . 弹幕评论营造出新的话语空间,无门槛,零障碍,无差距,无论年龄大小、教育背景、性别差异和个人喜好,皆可参与表达和交流。

7. (18分) (2017·龙泉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婴: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赵兰英
草婴本姓盛,名峻峰。

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婴喜欢白居易的这首诗,这个笔名伴随他一生。

草婴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草,一生数次遭遇厄运,但他一次次闯过来了。

支撑他穿闯过难关的是什么?是他品格中造就的坚韧和执着,是他内心充盈的从容和淡定。

14岁那年,草婴考上上海的雷士德工学院附中。

这是英国人办的一所学校,主修英语。

可是草婴不满足,还想再学一门外语。

那个年代的中国,苏联是进步、光明的象征。

草婴看到一些关于苏联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非常
兴奋,由此产生强烈愿望:学好俄语,把它们翻译过来,让更多的人对这个新兴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

在一次社会活动中,草婴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

姜椿芳是一个俄文通,知道草婴在学俄文,便热情地给予辅导。

1941年8月,上海地下党和苏联塔斯社主办的《时代》周刊出版,主要登载有关苏德战争的电讯、特写、通讯、述评及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

姜椿芳是这份刊物的实际负责人。

那时,上海没有几个人懂俄文,姜椿芳就让草婴为《时代》翻译一些稿子。

草婴显得不自信,姜椿芳鼓励他:“翻翻就会了,你翻好后,我来校阅。

”由此,在姜椿芳这位大翻译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指引下,草婴走上翻译之路。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学中,草婴最喜欢、翻译最多的是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

他说:“我为什么特别看重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呢?因为我感到,从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

我感受到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的光辉。


然而,“文革”一开始,对肖洛霍夫的批判,各级报纸铺天盖地,说他是苏修文艺的鼻祖、人民的死敌等等。

被批判为吹鼓手的草婴,丝毫不惊慌:你批你的,我信我的。

有朋友劝他,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原著和一些外文书籍统统销毁,或者送到废品回收站去,争取主动。

他却这样回答人家:“他们要来销毁,我没办法。

但是,我自己绝不会销毁的。

”免不了,他被批斗、被隔离。

草婴内心非常坚韧,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什么事,到了他这里,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高、谁低,谁轻、谁重,谁先、谁后,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

翻译家傅雷,被扣上“右派”帽子,有关部门让草婴写材料揭发,他一个字没写。

草婴后来说:“我当时就这样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呢?他们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一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有良心。

我不能昧良心,人家是好人,一定硬说他们是坏人。

”在草婴的人生信条上,有这样几个字:心、脑、眼、骨。

具体说,心,就是良心。

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做得出。

脑,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

眼,就是要观察,明辨是非。

骨,就是脊梁,任何时候要挺得直。

1975年,又一场灾难降临。

瘦得体重只有90来斤的草婴,被叫去扛水泥包,一包水泥100来斤。

扛了一包又一包,一次,他人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水泥包压在他的肩上。

他只听到腰背部“喀嚓”一声,人就昏倒在地。

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他是“牛鬼蛇神”,没有资格住院,只得回家。

躺在木板床上,一动就痛入骨髓。

结果,在木板床上吃喝拉撒一年之久,被折断了的胸椎骨,才愈合起来。

这种非人的生活,有几人能挺过来?
支撑他的,就是内心那份坚韧、那份淡定。

他认为,人这一生注定有许多磨难,重要的是要有韧性,挺过去。

躺在木板床上,他每天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一定要渡过难关!
因为不拿工资,没有级别,这位大翻译家看病也成问题。

很多人知道,巴金是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专职作家。

其实,在翻译界,还有草婴、罗稷南、傅雷、满涛、萝海,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靠翻译稿费生活。

因此,在很长时间,草婴不享受任何医疗待遇,生病后只能在街道小医院诊治。

其实,草婴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编制人员,并且当官。

但是,他放弃了。

那是1977年,文学春天来临之际,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

那天,市委宣传部领导来到草婴家里,请他出任总编辑。

他也有机会,从事外交工作。

但是,他放弃了,对于国家编制和当官,他看得很淡,他选择的路子不会改变。

草婴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

”就是这份淡定、从容,使他内心安静,不目迷五色心分四处,更不会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与执着、坚定。

放着总编辑位子不坐,草婴有“私心”:集中时间和精力,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

他说:“我认为是正确的,就把全部精力、时间都放到这上面去,其他事情一律都推掉。

从18岁开始,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有限的精力、时间,怎么能够用到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

因此,我对时间的吝啬,也可以说节约,像犹太人节约金钱一样。


整整20年,他埋首于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世界里。

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进入书房,开始工作。

亲朋好友来访,他也是坐一会儿,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

”不待人家反应,就自顾自地走进书房。

他的长女不幸患上癌症,卧室与草婴的书房仅一步之遥。

一边是女儿痛苦的呻吟声,一边是父亲笔头的沙沙声。

草婴没有停笔!老年丧女,草婴该忍受多大的煎熬?他挺住了。

他想,不能因为女儿,影响工作。

否则,就是“双重损失”!正在进行中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孩子!
草婴严谨的翻译态度在翻译界有口皆碑。

一般翻译一本书,他先把原作看过几遍甚至十几遍,弄懂弄清所有人物关系,所有情节起源,甚至做卡片。

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就有559个。

草婴给每个人做一张卡片,姓名、身份、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的关系等,一一写在上面。

同时,他还要熟读有关俄罗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军事、风俗等方面的书籍。

直到把整部原作理解透了,烂熟于心了,他才动笔翻译。

即便如此,对一个词、一句话的推敲,他还要反复多遍,直到满意为止。

也许人们不相信,一年365天,草婴没有一天不翻译。

12卷本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他花了20年的时间!他每天的翻译速度是:1000字!他的每个字,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草婴认为,一个文学翻译家是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他必须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对他们负责。

他说:“我做了一辈子的翻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我平生只追求一点,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所以盛峻峰便以“草婴”作为自己一生的笔名,而草婴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确实与草相似。

B . 草婴走上翻译之路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他不满足自己已学的的知识,二是当时苏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
印象,三是姜椿芳的鼓励和指引。

C . 草婴宁可被批斗、被隔离,也不听朋友劝告,把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等外文书销毁或送废品回收站,说明他不懂权宜之计,也表现他执拗的性格。

D . 草婴把自己的翻译工作看得比女儿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听着隔壁女儿痛苦的呻吟,他竟然能安心翻译,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人难以理解。

(2)草婴的翻译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草婴的“坚韧和执著”与“从容和淡定”是什么关系?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说明。

8. (18分) (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1)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