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得志大不幸的道理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时得志大不幸的道理论据
宋仁宗(1010~1063)时期,江西金溪有一个叫做的方仲永的人。
他在5岁的时候,就哭喊着要笔墨纸砚,父母亲在疑惑中从邻居那里给他拿来里这些东西。
然后方仲永当着大家的面挥笔而就,写下了一首思言绝句,还在落款的地方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再看诗句的内容,是以传统的孝顺父母以及团结宗族为主题。
这在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背景看,是很符合潮流的。
此后方仲永诗性难忍,时不时就来上一首诗。
他的父母为了测试孩子的潜力,也经常指物给他,让他即兴作诗,而方仲永也不负所望,每次都能顺利达成,且在保持数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质量。
这一事迹不胫而走。
周围的邻居以及同县的人渐渐便因为此事而对方仲永的父亲尊敬之至,礼待有加,常常花费金钱来请方仲永作诗。
方仲永的父亲觉得此事有利可图之后,便带着儿子四处作客,宣传孩子的诗文作品,以此换取钱财。
但并没有让方仲永继续学习。
比方仲永小一岁的王安石也知道了此事,他在明道年间跟着父亲回到家乡,见到了方仲永后,让对方作了一首诗。
从成品看,这诗的水平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又过了几年,王安石从从舅舅那里听说到一个消息——方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和普通人已经没有区别了。
感慨之下,王安石写下了《伤仲永》这篇文章。
并在文章末尾由衷地感叹道:“天资聪颖的人,后天不受教育,尚且会沦落为普通人;而很多本就天资一般人,如果再不学习,成为了普通人难道就结束了吗?”意思是后天学习非常重要。
即便你是个神童,如果只仰仗先天给予的资质,而后天不努力的话,那早晚也将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再延伸一下,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故事里得出另外一个结论。
那就是少年得志,实乃人生之大不幸。
让我们再从《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找一些角度独特的地方来解析一下,看看其中怎么蕴含了少年得志乃人生之大不幸的道理。
传统的阅读解析里,方仲永最终沦落为普通人的罪魁祸首,首当其冲的是他那目光短浅的父亲。
毕竟王安石这颇具写实风格的散文里,明确记载了仲永父亲干扰儿子学习的具体方式——他为了贪图短暂的利益营收,就带着方仲永四处走穴捞金的事实。
而且还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习。
可能他觉得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天赋神授,不需要学习也可以轻松掌握知识。
不学习,也不影响孩子为家里作诗卖钱。
岂料后果很严重,长期不学习,只消耗原有的天赋,不补充自身的学识,方仲永的才华一天天变黯淡,直至和普通人没有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