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宁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2.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3、2014年分别是蛇年、马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 )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 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4.《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5.《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6.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发展
B.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8.《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9.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使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
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10.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王室。
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A.拓展生存空间
B.延伸贵族王权
C.开展殖民掠夺活动
D.奴役他方民众
11.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A.商业资本的发达
B. 工业资本的发达
C.政治制度的先进 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12.“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
…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这段论述反映了()
A.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B.19世纪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
C.近代欧洲史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D.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1800年至1900年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化趋势()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出生数量多
C.移民主要流向亚洲
D.婴儿死亡率降低
14.“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
”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建立的需要
15.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
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
A.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B.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C.英国和中国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16.“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
无论四时皆然”。
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7.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
B.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后的经济繁荣掩盖了危机隐患
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
C.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产销矛盾日趋严重
D.股票投机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国家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民极端贫困
B.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C.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D.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20.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1.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东部,埃及的重要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平均年贸易量1496年为1 200吨,1506年则锐减至300多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商业危机
C.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中心 D.中国茶叶取代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22.“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23.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西班牙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掌握世界殖民霸权24.“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局势和历史发展进程,这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开始了欧洲同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③开通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通道④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25.“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26.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是强国的诉求。
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体制
27.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28. 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
29.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达
B.商品经济出现较大发展
C.南方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植茶业占据农业结构重要地位
30. 中国古代有谚语说:“千年田,八百主。
”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天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
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
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2分),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方式或途径获得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4分)。
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 BDBCD 6-10 BCBAC 11-15 BDCBB 16-20 CBCBD 21-25 CABCB 26-30 DDABD
31.(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6分)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绸之路畅通。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
(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分)
(3)政策:海禁政策。
(2分)
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32.(1)前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2分)。
有利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获得海外市场、原料和资金);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原料);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技术和经验);黑奴贸易(资金)(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6分)。
(2)影响:环境污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6分)。
(3)变化:企业数量减少;产量和投资额增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或垄断组织的出现)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