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宜昌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湍急派谴协奏曲翘首以待好事多魔
B.梗概丰硕博览会断章取意语无伦次
C.诚肯横幅和氏壁如数家珍风餐露宿
D.侥幸斑斓元宵节洗耳恭听冠冕堂皇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A.派遣.好事多磨.;B. 断章取义.;C.诚恳.和氏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其傅彩也,;其长才也,。

炼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怡.(yí)情B.傅.(fù)彩C.处.(chù)理D.狡黠.(xiá)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炼达B.统筹C.藻饰D.犹如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B.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C.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D.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答案】1.C
2.A
3.D
【解析】
1.C.处理chǔ。

2.A.炼达——练达。

3.开头几句写的是读书的目的,考虑与前一句的词语对应即可。

“怡情”指怡悦心情。

是在“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傅彩”指着色。

是在“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长才”指优异的才能。

是在“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故选D。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默写。

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会挽雕弓如满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雕,帘。

三、现代文阅读
4.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

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

正由于此,雨打浮萍,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性质,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

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

不仅如此,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

同时,形成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

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

“黾”是象形文字,古人用来指代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

水黾这种六条腿的小虫子虽长得不像蛙类,但却也像蛙一样生活在水中,也像蛙一样一跳一跳的,甚至,比蛙更厉害。

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何,比起“水上漂”的轻功,这简直高出天际了。

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

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

⑤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有种若即若离,有种藕断丝连。

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也就像我们在情人节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抑或是平躺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

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

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⑥有正便有负,有疏也就有亲。

与疏水、超疏水对应的,便有亲水和超亲水。

顾名思义,这两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

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天鹅绒竹芋和紫叶芦莉草这几种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

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⑦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间,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这些本领早已溶入它们血脉,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原理。

2.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

3.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

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超疏水性超亲水性
2.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腊质乳突,每个乳突表面还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

3.不能调换。

因为第④段水黾与前面的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

调换后条理反而不清楚了,(大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说明的内容。

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说明的中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2—5段说明的是超疏水性;6段说明的是超亲水性。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第③段,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可提取“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作为答案。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说明顺序。

首先要读懂两段的说明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顺序的要求判断是否能够调换。

第④段水黾与前面的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

说明顺序是由低粘附的超疏水性到高粘附的超疏水性。

这样既符合说明逻辑,又符合事理顺序。

所以不能调换。

5.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黄山松
丰子恺
①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它的特色放才明晰起来。

②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窈窕,那么坚劲,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③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

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

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A)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木梳,又象学习的“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④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B)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傻着,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械希腊敲堂的一种柱子。

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

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这株松树长在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

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

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

这就是说:全体像个“丁”字,但上面一画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四倍。

这一画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得好像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

陪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样。

”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

⑤然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路程远大,不宜耽搁;只得想象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1.作者笔下的黄山松有哪些特色?请简要概括。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作者三次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

长得那么苍翠,那么窈窕,那么坚劲,真是不可思议
....啊!
更有不可思议
....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

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
....的松树呢: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任选一句赏析。

(A)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个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

(B)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5.结合链接材料,写出黄山松精神给你的启迪(两点即可)。

(材料)
安徽人传承历史,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相继诞生了“黄山松精神”、“王家坝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精神。

“黄山松精神”:顶风做雪的自强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

【答案】1.①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生命力顽强:②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心倾向着阳光;③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

2.开门见山(或总领全文);告诉读者本文是围统黄山松的特色写的,强调了黄山松的特色是作者自己亲自观察得来的:设疑,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或引起读者的思索)。

3.起初,作者对生长在石缝里的黄山松靠什么养料存活有点疑惑(或惊奇);紧接着对松根一半裸露在空中的松树似乎仅呼吸空气、阳光、雨露也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而难以理解;最后对“蒲团松”紧密团结得好像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感到无法想象。

4.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长在悬崖边的黄山松的枝条的形态比作“木梳”“习”字,形象直观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姿态。

B.“偎傍”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黄山松的枝条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紧密团结的情态。

5.①“黄山松精神”是安徽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②我们应该学习黄山松的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团结开放、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数足干劲,向上攀登。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结合“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得出: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生命力顽强;结合“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木梳,又象学习的‘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概括得出: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
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心倾向着阳光;结合“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

”得出: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

2.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结合本文分析第一段的作用,结构上:开门见山(或总领全文);内容上:告诉读者本文是围统黄山松的特色写的,强调了黄山松的特色是作者自己亲自观察得来的,设疑,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或引起读者的思索)。

3.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不可思议”的意思是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第一个不可思议是说黄山的松树长得那么苍翠,坚劲,窈窕,叫人不可思议。

第二个不可思议是说石头崩裂,根须一大帮长在空中,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第三个不可思议是说最后对“蒲团松”紧密团结得好像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感到无法想象。

4.要求学生站我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结合修辞方法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

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长在悬崖边的黄山松的枝条的形态比作“木梳”“习”字,形象直观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姿态,表达了作者的经期喝赞美之情。

B句“偎傍”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黄山松的枝条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紧密团结的情态。

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5.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概括即可。

结合“‘黄山松精神’顶风做雪的自强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概括得出:黄山松的自强、拼搏进取、团结开放、乐于奉献等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结合“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

” 概括得出: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

【点睛】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母也会撒娇
乔凯凯
①给母亲打电话,似乎感觉母亲的嗓音有些异样,一问才知道母亲感冒了,而且有一段时间了。

提早下班回去看母亲,母亲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走,我陪你去医院开点儿药。

”我伸手去拉母亲。

母亲摇摇头说:“我不想吃药,你爸给我买了药,太苦了。

”“良药苦口嘛!不苦怎么能有效?”我拿起一包药递给母亲。

本来好好的母示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②吃个药怎么这么麻烦?有病不吃药能好吗?我有点急了,年纪大了还不重视身体,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怎么越老越像孩子了呢!想到“孩子”这两个字,正欲发火的我突然愣住了,也在瞬间释然母亲现在的表现可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吗?她是在对我撒娇呀!
③想到此,我在母亲身边坐下,笑着说:“吃了药身体能好呀,这样就有力气跳广场舞了,咱加把劲儿,争取夺得广场舞皇后的称号,让我爸有点危机感。

”看到母亲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继续说:“来,我帮你倒杯水,赶快好起来给我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你做的饭菜了。

”母亲点点头,接过药吃了下去。

我不知道那药是不是真的很苦,我只看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足幸福的笑容。

④有一次父亲做了一个小手术,出院后回家休养。

想着父亲已经痊愈,再加上我工作忙,直到半个多月后才来到父母家。

一见面,父亲就跟我说,“我的伤口还是疼。

”我顿时紧张起来,难道伤口发炎了?没愈合好?父亲掀起衣服给我看他的伤口,伤口愈合得很好,连针眼都快看不见了。

“恢复得很好,没事。

”放下心的我松了口气说。

⑤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又跟我说:“伤口有时还是会疼,不会有什么事情吧?”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

“我爸这是怎么回事,没事老盼着自己有问题干吗!”一转身,我悄悄对着母亲抱怨。

“越老越矫情,别理他。

”母亲笑了笑说,“不过,你爸说他很享受你紧张地帮他查看伤口时的样子。


⑥母亲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

父亲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见父亲喊过一次痛。

记得有次父亲带我和哥哥上山玩,哥哥因为调皮,差点从山坡上滚下去,父亲及时拉住了哥哥,自己却扭伤了脚。

等到家时,父亲的脚面已经肿得很高了。

我和哥哥都很内疚,父亲却说一点都不疼,还笑着逗我们玩。

而现在父亲却在我面前“示弱”,这不是另一种撒娇吗?他是想得到女儿的关心和照顾呀!
⑦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

当儿女一天天长大,臂膀变得坚强,能够为自己甚至为家人遮风挡雨时,父母心里潜藏的孩子似的天性就会激发出来,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已经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依靠,他们也深信,你会像他们爱你那样爱他们。

他们愿意在你面前撒娇,是想得到你的体贴、关爱和安慰,正如你小时候赖在父母怀里撒娇,毫不设防地把自己的肚皮坦露出来,那是因为你知道,父母会给予你最周全的保护。

⑧现在,该我们给父母以保护了,你准备好了吗?
(选自《辽沈晚报》)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
....了:“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2)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
....,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

2.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章以“父母也会撒娇”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4.请简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1)“眼泪汪汪”写出了母亲不愿意吃药时撒娇的情态。

(2)“哭笑不得”一词准确写出“我”对父亲过分在意自己的伤口而表现出的撒娇不理解的情态。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也有最柔软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最想得到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安慰。

3.强调了父母也渴望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安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为文章的叙述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回忆父亲年轻时的坚强,与现在父亲的“矫情”形成对比,凸显父亲的示弱是一种撒娇;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解析】
1.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

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眼泪汪汪”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娇羞;“哭笑不得”指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用在这里写出了对母亲行为的不理解。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根据句中的“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可知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年老后也有最柔软最脆弱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子女的关心。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分析文章内容可知,题目“父母也会撒娇”写出了年老后的父母也渴望得到儿女的关爱和安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章围绕“父母也会撒娇”分别记叙了“我”的父母向我撒娇的故事,所以“父母也会撒娇”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有: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突出人物什么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阅读文章可知,第⑥段是插叙,插叙了父亲年轻时为了救儿子,自己扭伤了脚,却一点也不喊疼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的坚强,与现在父亲的矫情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在我面前“示弱”也是一种撒娇,丰富了文章内容。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马对
岳飞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①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③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⑤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