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22T03:24:22.10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1期作者:李秀敏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合理渗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的瑰丽宝藏,它蕴含在文学作品、历史文化等方面中,在语文教材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为美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坚实基础。
基于此,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期望为语文教学的进步带来有效建议。
李秀敏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莲花泡学校吉林松原 138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合理渗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的瑰丽宝藏,它蕴含在文学作品、历史文化等方面中,在语文教材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为美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坚实基础。
基于此,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期望为语文教学的进步带来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渗透;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1-035-01
引言: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带领学生识字阅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做人的道理,培养正确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的发展下,美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受到了更多教师的关注,它和传统教学不同,没有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对不同文章思想内涵的吸收。
为让语文教学中顺利渗透美德教育,教师要在此方面加强研究和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意义
我国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会有很多需要国民弘扬及继承的传统优秀美德,如爱国、孝敬、诚信等等。
而在现阶段,更多学生的生活水平提高,在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宠爱,最后学生会丧失抗压能力,变得自私,没有吃苦耐劳等优秀精神[1]。
在学生身上,他们的美德在不断淡化,会有严重懒惰、对家人和教师过度依赖等表现。
而种种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学生有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问题,这让美德教育显得势在必行。
(二)美德教育的渗透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会按照专题来进行编排,会重视人文教育的落实,期望让学生将基础打好,学会如何实现人和人、人和自然等的和谐,热爱祖国和生命等等[2]。
在各册教材、各单元专题中,都体现着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人文专题,而这些内容中会蕴含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传统美德,便有利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美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一)以实践活动渗透美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能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其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为让美德教育的渗透更为自然有效,教师也可以尝试设计美德渗透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语文学习的效果,接受美德教育[3]。
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丰富,教师要结合课文、单元的等主题,结合学生兴趣和能力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参与实践为主的自主活动、合作活动。
比如,在《司马光》的教学中,学生对勇敢机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有充分的了解兴趣,而司马光也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
为帮助学生了解司马光,在课后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我了解的司马光”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对司马光的信息资料进行了解,学习他身上的美好品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看到司马光不但机智勇敢能在遇险时正确救人,也能在北宋时代有着卓著的政绩,为国家和人民而服务。
这能让更多学生将司马光当做学习的榜样,在让学生实现拓展学习的同时,使其接受美德教育。
(二)以榜样教育渗透美德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传统美德体现在一个个真实或虚拟的人物上,因此,在美德教育的渗透上,教师可以将榜样教育开展起来。
在语文教材中,虚拟的故事人物、真实的历史人物等,他们身上都有能让学生学习的某种美好品质,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对人物优点进行挖掘,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以学习榜样为荣,接受美德教育。
此外,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美德榜样。
在和学生接触时,教师要对自身的言行举止正确约束,让传统美德渗透在自己和学生的交流交往中,潜移默化的将美德教育做好。
比如,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精卫填海的精神带给了学生很大的感触,精卫在面对浩瀚大海时仍旧用小石子填海,其中体现了一种无畏、坚持等美好品质。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精卫当做榜样,为学生提出“你从精卫填海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你对精卫填海的
行为有什么想法感触?”等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探讨问题。
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能明白精卫身上不畏困难的美好品质,希望自己能学习精卫,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而这能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实现美好品德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
(三)以情境创设渗透美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属于教学的有效方式,它在美德教育的渗透中应用,也能让教学起到良好效果。
在教师对教材的美德要素深挖后,教师可以展示对应的生动情境,在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生体验,让学生对情境中的美德教育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
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对多媒体工具积极使用,以它创设感染力更强的生动情境,吸引学生目光,并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和感触。
比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为让学生体会到开国大典的令人振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准备好的视频资料,以情境完成美德教育的渗透。
在播放的开国大典视频中,主席的宣告,人民的欢呼,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兴奋。
在为学生展示的抗战资料视频中,学生能看到我国人民、我党及战士们的牺牲,了解是他们的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强盛。
在生动视频的影响下,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感触会变得更深,他们也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当下的和平,为祖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结束语:在语文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本身有着良好土壤,教材的课文、拓展的语文知识等,都能成为渗透美德教育的出发点。
教师应该有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等教育意识,能认识到美德教育渗透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教学需求,对美德教育的渗透方法合理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美德知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清.简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00(004):P.66-66.
[2]祝国娟.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及渗透[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000(009):86.
[3]魏立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J].学周刊,2019,389(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