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语文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教案
设计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 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掌握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引用原教材知识点:文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一描述,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从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与有风声的冬天对比)来突出这一特点的。

例如,我们生活的地方,冬天可能寒风呼啸,而济南却没有这样的风声,让学生从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2.2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

-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例如,作者描写济南的山,从山尖、山坡、山腰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多角度描写的妙处是一个难点。

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座山来加深理解。

3. 教学方法
3.1 朗读法
-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语调、停顿等。

例如,在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时,“妙”字要重读,以突出作者对小雪的喜爱之情。

3.2 讨论法
- 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让学生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3.3 情境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解文中描写雪景的段落时,播放济南雪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雪景的美,再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分析。

3.4 比较阅读法
- 选取其他描写冬天的文章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分析不同作者对冬天的描写有何异同。

例如,与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对北京冬天的描写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不同的描写手法。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5分钟)
- 教师通过提问导入:“同学们,一提到冬天,你们会想到什么呢?是凛冽的寒风,还是漫天的飞雪?今天,我们要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一下济南的冬天。


- 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冬天的图片,包括寒风呼啸的北方冬天、冰天雪地的东北冬天以及一些其他寒冷地区的冬天景象,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 接着,教师展示一张济南冬天的图片(阳光明媚,山上有少量积雪),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济南的冬天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冬天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引出课文。

4.2 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停顿等。

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一些生字词进行讲解,如“髻(jì)”“镶
(xiān g)”等。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文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济南的冬天?
- 学生读完后,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温晴”,文中从山、水等方面描写了济南的冬天。

4.3 文本研读(20分钟)
- 研读“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一语句
-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呢?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而是风很小,这与北方其他地方凛冽的寒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 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其他描写来强化这一特点的呢?”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通过与北平、伦敦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 分析描写山的段落
- 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山的段落,然后朗读这些段落。

- 教师提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山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作者从山尖、山坡、山腰等不同角度描写山。

例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尖的白雪比作银边,形象地写出了山尖雪的特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当作人来写,赋予山“穿花衣”的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山坡上雪和草相间的美景。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 探究描写水的段落
-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描写水的段落,思考:“作者笔下的水有什么特点?是如何描写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中的水是“绿的、清的、暖的”。

作者通过描写水藻的绿来衬托水的绿,“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和水藻都写活了,让读者感受到济南冬天水的独特魅力。

4.4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15分钟)
- 教师提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仅仅是在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吗?还是有其他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呢?”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里把小山当作人来写,小山的“可爱”和对济南的呵护,其实是作者对济南冬天喜爱之情的投射。

- 教师总结: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写自己喜爱的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4.5 课堂练习(10分钟)
- 下列对《济南的冬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 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按照空间顺序,从山尖、山坡、山腰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C. 文章最后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主要突出了水的清澈。

D.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答案:C。

文章最后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主要突出了水的绿、清、暖等特点,不仅仅是清澈。

-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句子:“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分析:这个句子把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形态,表现出济南冬天雪景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6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文中描写山、水的方法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教师强调学习本文的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美,还学会了如何描写景物以及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借鉴这些方法。

4.7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某个季节的作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体现出自己对家乡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

5. 教学反思
5.1 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法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

但是,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对于一些情感的把握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5.2 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然而,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讨论,其他学生参与度不够的情况。

以后要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5.3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但是,在展示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避免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5.4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偏差。

今后要针对这一问题,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