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解题思路 借助昆仑山两侧地势高低知识➡读取图中地面高度信息 ➡判断甲乙坡➡运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断丙自然带类型,以及 导致带谱差异的因素。 信息解读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含义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举例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 变化过程,保证了自 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 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态的改变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规律,并以此指导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 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成因
(理想状态)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 度地区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 高原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呈带状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苔原带、针叶林带
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清单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① 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 体,因正午太阳大多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 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
高考地理考点集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9 年高考地理考点集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性注意事项:仔细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中供应的有限资料,明确察看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要点勾勒出来,方便屡次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商酌,推测命题老师的妄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剖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高考冲刺策略】本专题内容空间跨度大,波及的学科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要点察看的内容之一。
所以,在最后冲刺阶段要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骨干知识,建立好知识结构。
如复习“自然带”时,能够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从天气、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下手,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有关知识点联系起来;2.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别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区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在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有关地区地理的内容,以加深对地区整体性的认识;3.充足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剖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平时复习时,要善于察看各样图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图表的基本方法。
善于剖析各样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搜寻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
【中心考点整合拓展】中心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区分异规律,学会运用不同样的景观图和景观散布图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其实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发散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点是协调一致的。
如南方低山丘陵区,以以下列图。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限制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
2019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6

气候与生 物
气候与土 气候→土壤 壤 土壤→气候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 温带海洋性气 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 小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 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 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 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候的寒冷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 北欧 地貌与水 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文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长 水文→地貌 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 地貌→生物 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地貌与生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 物 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 生物→地貌 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 原始地表形态 地貌→水文
最新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 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 作用。2.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 互作用,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考情报告 1.识记自然地理环 1.以区域图为载体, 考查某地 境的组成要素; 理解 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 的影响。考查频度低,考查 的相互关系和地理 形式多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 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 2.能够运用地理环 素之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整 境整体性原理解释 体性原理的应用。考查频度 有关地理问题。 较高。
|图表助记|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温馨提示 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 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频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频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定义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沿着变化(垂直于海岸线)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海陆位置)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 方向) 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2(1)写出美洲、非洲陆地自然带及气候分布3.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影响因素 条件 (1)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 变化规律。
(2)基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陆地自然地带相 。
(3)山地垂直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 、海拔及 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 。
(4)同一种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 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 降低。
(5)一般山地阳坡垂直带数目 阴坡垂直带数目。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 方向)更替方向 变化方向 典型地区纬度低海拔较高的山地典型景观变化例证4.地方性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地方、地方、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2)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常表现出和的规律。
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3)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地貌部位、、等。
二、土壤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空间因素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结构疏松的,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和化学性质,决定土壤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与强度,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
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形成生物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是土壤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因素,可促进土壤矿物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重点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难点难点一: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大部分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名称都以其植被的名称命名。
难点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由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造成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差异,叫非地带性。
其表现为: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由于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 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地表贫乏,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一一二旱由下一k深居内陆照厂发行器仃机呵量少气温H 较差、年较差大,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早(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 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 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 出怎样的变化.土壤海 度减小蒸发减少,空 气湿度降低土壤热容量减小f 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地表蓄水水平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举措(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那么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说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举措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田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撰布季雨林带温值落叶一承凹■林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界特点:目撼带沿平行于海岸城的方向延伸.沿唯直于海岸线的方向更替,即图中沿箭头H或?的指向.自然带⑨- ⑪逐渐更替.该地域分异的成因:降水量由沿海到内骷逐渐递就所致, 影响因•索:以水■分关件■为空础.该地域分界分布莪明显的地区i中缔度地区冶然带⑨懒鲍分布/原因是在中纬度地区,陆地宽广,随经度变化的方向成风沿海到内陆, 水分条件占异大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身带落叶阔叶林带狂热?增扉,硬叶林带从赤道到函极的地域分界特点::自煤带大段沿咨线方向f东西方L. 向〕延伸成指状,沿蚌度变化的「福方向[南北方向〕更替,即图中沿卓酹头回翊的指向,自矮带①一@:② 逐渐更替.每个自然带沿东西送方向伸屐成带状, 谈地域分界:⑥ 的成国:太阳铜射巾赤道到两不极递减所致“影响国就;以热!⑤ 过条件为掂船,水分条件也产:生重要影响°' 演加域分异分布莪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地区〔自然带①②③的分布海高纬度地区伯然带⑥<7阿匚不的分布;“原网品在低纬度和高趣纬度地区.随绕度变■化的方向L② 或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差密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湿度、温度的关系海度降低蒋时周叶林草原,修林绿阳时林邂度减小;纬度增氤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同一读度,随湿度减小,植祓从森林到草原、荒漠口iI I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方法1.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因素(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所在纬度I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一一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坡向一一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80° S 60° S 30° S 0030° N 60Q N 80° N■ 口口口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特别提醒: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拟,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纠错笔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开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列图所示:〔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防止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开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世界气候类型型.如下列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I 热带沙漠气候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亚寒带针叶林/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 地中海陆性气热带苗原气候温带季风 温带落叶 气候 亚热带季 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归线 热带雨林气候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草原带 北回•-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 阔叶林审亚热带常绿热带雨林带(1)成因分异煽律形成堂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茴到两极的地域分并规律1纬度地带性)热.太阳型射怅纬和高纬地区段中共度一定范圉内-1-11i1I—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骨度他带鹿1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甫 (.老直地带性J 水热状况海一海拔较高的低韩山地J -工。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记忆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影响 形成基础
因素
分布规律 文字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纬度地带性)
太阳 沿纬线延伸、纬度变化的方向 热量
辐射 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海陆 沿经线延伸、经度变化的方向
水分变化
分异(干湿度地带性)
位置 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低纬度高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
山、高原地区明显
三、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与实例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 相等的地带。
水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
的缺失
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地带性自然带
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形成荒漠带,而西侧却是温带 分布的改变
落叶阔叶林带Leabharlann 地带性自然带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
空间分布范围 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
受到约束
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地理现象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
的斑块状分布 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2019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7

解析:(1)A→B→C→D 自然带干燥指数不变,热量收入越来越 少,其更替反映了热量条件的差异,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 C→F→G→H 自然带热量收入不变, 而干燥指数越来越大, 其更替反映了水分条件的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律。 (2)E 自然带热量收入较多, 干燥指数中等, 应该为热带草原带。
|图表助记| 一、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 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思考探究 1 同一种气候类型只能形成同一个自然带吗?
提示: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 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水分 水热状况
海陆分布 地形
特别提醒: 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的水热条件具有过渡性特征,自然带之间也相 应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思考探究 3 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 替。
思考探究 4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三、非地带性现象 1.形成因素 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 2.表现 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的内部形成。
思考探究 5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草原景观?
思考探究 2 同一个自然带只能发育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吗?
提示: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研究JW鲤择塑卜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文综m)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 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新人教版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 影响
分异规律
典型地区
图示
基础 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纬度地带性)
低纬 和 高纬 热量 太阳辐射 地区及中纬度一定
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 纬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 状况 海拔
海拔较 高 的 低 纬山地
[ 图 文 拓 展 ] 1 . 陆 地 植 被 水 平 地 域 分 异 与 纬 度 、 温 度 的 关 系
纬度增高,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
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 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
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图解考点]
解析
答案
3.(2015·高考安徽卷)右图为25°N~32°N之
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
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2015·高考安徽卷)右图为25°N~32°N之 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 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布示意图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度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2019学年度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差异性一、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
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 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偏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 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 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 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 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臵越低。如下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下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8—9,8分]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2015江苏地理卷,6,2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3.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
图1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
图2为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A.随气温升高而增大B.随气温升高而减小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D.最大值在25 ℃5.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A.温带沼泽湿地B.针叶林C.中纬度草地D.荒漠6.[2018安徽六校第一次联考,29,11分]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最终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
居延海因湖面缩小分裂成两个湖泊,苏泊淖尔(东居延海)和嘎顺淖尔(西居延海)。
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3分)(2)说明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的自然原因。
(3分)(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5分)考点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5安徽文综卷,23,4分]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题。
7.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18陕西西安中学摸底,27—28]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9.甲、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2018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预测,9—10]下图为广西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分布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读图完成10—11题。
10. ①代表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11.图中四地纬度最高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12.[2016浙江文综卷,36(2),8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上图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 250米)和丙地(海拔2 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考点3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13.[2015广东文综卷,3,4分]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14.(6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1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图2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
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分)(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3分)考点4雪线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16.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答案1.B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
构造运动强烈,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理条件。
2.C该地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温暖,适宜喜暖的动物生存;受由南向北的秘鲁寒流的影响,该地沿岸气温相对较低,因此又适宜耐寒的企鹅生存。
3.B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流经山脉东部平原和高原地区的河流只能向偏东方向注入大西洋,B正确。
巴西高原铁矿资源丰富,煤炭资源贫乏;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受暖流、东南信风和巴西东部山地、高原的共同影响形成的。
4.C从图1可以看出,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光合作用相对于气温的变化速度先增后减,呼吸作用相对于气温的变化速度低于光合作用且持续上升,因此,结合净初级生产量的定义可知,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5.A从图2可以看出,净初级生产量随湿度增加而增加,选项四地中,温带沼泽湿地湿度最大。
6.【解析】(1)黑河流域纬度较高,冬季有降雪,春季积雪融化,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大气降水较多,祁连山冰川融化形成冰川融水,所以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川融水较少,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湖面出现萎缩。
(3)主要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湖面变小,蒸发量变小,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3分)(2)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居延海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分)(3)气候更加干旱;(1分)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1分)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1分)土地盐碱化;(1分)土地荒漠化加剧。
(1分)7.A根据纬度信息及海陆位置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埃及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应为热带荒漠带。
8.D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9.A结合上题分析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林。
10.B图中山地位于广西,广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脉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①为山脉基带,所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1.D根据四座山脉基带分布海拔可知,丁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海拔最低,即丁地气温较其他三地低,所以丁地纬度最高。
12.【解析】由题干可知,乙地海拔较高,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海拔较低,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和坡向不同使水分和热量产生差异。
【答案】高山草甸带(2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分)原因: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4分)13.A文献中表述的是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14.【解析】(1)注意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
甲、乙虽然都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甲地位于几内亚湾北部沿海,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
这时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甲地成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甲地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因此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2)丙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东南信风影响,降水丰富,因此虽距离赤道较远,但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这是自然地域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1)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分)(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3分)15.C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高度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16.A一般来说,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
气温越高,则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
横断山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因此梅里雪山雪线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