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焦虑的源头,就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焦虑的源头,就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说过,“有人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这多半是自欺欺人。

……但是我觉得事事要获得别人的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过分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或许真的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正如阿兰德波顿说,“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有过很精妙比喻:“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独独没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

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

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那又怎么会顺着别人的话走呢?一切的赞美或谩骂又怎么会去在意呢?
今晚的文章,节选自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焦虑的。


阅读愉快。

☕️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我们讲出的笑话让他们开怀,我们就对自己逗笑的能力充满自信;如果我们受到他人的赞扬,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优点开始留意。

反之,如果我们进了一间屋子,人们甚至不屑于瞥上我们一眼,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当然,在一个理想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一些。

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也不会顾虑别人的臧否。

可能有人曲意奉承我们,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自鸣得意;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

然而,我们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总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中飘忽不定。

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况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

仿佛我们对他人的情感负有亏欠似的。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认知可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作比方——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褒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

同事的一句心不在焉的问候,几通没有应答的电话就可能使我们闷闷不乐;而如果有人记住了我们的名字,或送来一只果篮,我们又会觉得生活洒满阳光,人生何等惬意!
从感情和物质这两方面来看,我们通常都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焦虑,这并不奇怪。

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可能赢得多少世人的爱,而世人对我们的关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

所以,身份地位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打开关爱之宫的金钥匙:没有了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了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

但同时,由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影响不应该仅在物质层面上进行思考。

对于身份卑微的人来说,他们的痛苦主要在于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从而危及了自尊。

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如士兵和探险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简陋的生活,其物质之匮乏远甚于现今社会上一些最窘困的群体。

然而,他们能熬过一切的苦难。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焦虑的。

-今日人物-
阿兰·德波顿
英国作家,23岁发表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对爱情进行了哲学式的探讨。

31岁时《哲学的慰借》出版,运用欧洲哲学的智慧医治现代人的焦虑不安。

之后的《旅行的艺术》以及《幸福的建筑》又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们对旅行、对建筑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
费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该怎么走?
费勇:你要听从你的内心,而且要不受贫穷的困扰
编辑|瑜
内容|摘自《身份的焦虑》
配图|masato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