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工艺“对接—渗透—融合”传承模式研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锋绘2018年第1期
25
㊀基金项目:钦州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
中职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以北职校坭兴陶专业学生为例»(立项编号:2016A 004
).作者简介:刘幸福(1972-)
,男,辽宁抚顺人,高级经济师,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中经咨询研究员㊁广西分中心主任,广西宏观经济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人文素养与商业哲学.
规律出发,和 历史的观点 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史观来看,徐教授完美的把二者有机㊁内在地结合起来了,作品不仅仅有 超现实主义 的外观,而且其艺术精神㊁思想内涵,完全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范畴.再加上徐教授用超细腻㊁扎实的油画功底,以 足球中的桑巴㊁油画中的拉丁风格 的整体绘画气势和技巧,激情中带着创新的创作理念.从而使作品演绎出了;正能量而大气,破茧而出,勇往直前,具有十分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笔者作为上师大油画专业的莘莘学子,从老一辈艺术家和中青年导师的教育培养中吸取了许多油画艺术方面的营养,获益良多!
总而言之,超现实主义绘画作为一次文艺思潮在世界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为艺术家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4㊀结束语
时过境迁,超现实主义艺术能够在不同的时间㊁条件下出现,并产生各种各样的超现实主义变种.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寻求对理想主义思维方式和现实传统美
学趣味之藩篱的突破,寻求人性本能的解放,这也是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主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5 2016)[J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6,(02):143G195.
[2]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J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02):164G217.[3
]周启超,张进.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述评(二)[J ].华中学术,2015,(02):28G58.[4]黄春森,王义.2014年毛泽东思想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J ].毛泽东研究,2015,(01):215G250.[5]黄春森,王义.2013年毛泽东思想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J ].毛泽东研究(年刊),2014,(00)
:276G311.
[6]宋雅慧.北京合生世界村Ⅰ区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7]覃温.南沙区市政道路园林景观改造与工程管理探析[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8]蒋菲,王迪,马炯,林靖.2011年毛泽东思想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J ].毛泽东研究(年刊),2012,(00)
:246G289.
传统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研究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为例
刘幸福㊀梁燕清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摘㊀要:进入新时代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问题日益严峻,很多传统的民族工艺制作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
技的进步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的困境.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坭兴陶烧制技艺,钦州市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努力,构建了传统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
关键词: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坭兴陶㊀㊀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民族工艺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的考验,有一些民族工艺已经失传,为了保护民族工艺国家把一些有较高价值和意义重大濒临失传的民族工艺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钦州的坭兴陶烧制技艺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办法是赋予顽强的生命力,使它们自身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靠外力保护才能生存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为此,钦州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构建了传统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
1㊀总体框架
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的总体框架是职业院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与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工艺对接,具体做法是职业院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设有相关方向;对接后在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相关方向渗透民族精神文化和工匠精神文
锋绘
2018年第1期
26
㊀㊀
化;最后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融合,传承与创新融合最终实现民族工艺的传承.
传统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框架图,如图1所示
:
图1㊀统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框架图
2㊀对接
传统民族工艺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对接,赋予职业院校以传承传统民族工艺的重任.大力倡导有条件有能力的职业院校开设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在该专业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向.以钦州市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为例,钦州市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了传承传统民族工艺坭兴陶艺,专门开设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并设有坭兴陶方向,近年来该专业为钦州市培养了大量坭兴陶制作人才,为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传统民族工艺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对接传承民族工艺,既传承了民族工艺,又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知名度.
3㊀渗透
在职业院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渗透民族精神文化和工匠精神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可以培养该专业学生对民族工艺的热爱,工匠精神文化有利于该专业学生提高技艺.3.1㊀渗透民族精神文化
传统民族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例如钦州的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开设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渗透民族精神文化,这样可以通过精神的鼓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技艺精进.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坭兴陶方向,在传授坭兴陶烧制工艺时渗透当地的刘冯文化即刘永福和冯子材文化.3.2㊀渗透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是传统民族工艺的灵魂,因此,在传承民族工艺时必须要渗透工匠精神.中国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工艺不断发展的保障,是民族工艺不断精进的支撑.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民族工艺品
制作坭兴陶方向教学中渗透坭兴陶千锤百炼㊁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实训课必须渗透工匠精神,要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室练习时就就养成好的习惯和了解工匠精神并能够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
4㊀融合
4.1㊀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融合
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最好的办法是不断改进和发展,就是融入现代工艺植入现代因素.事实上很多工艺都是不断改进的,几乎没有那一项工艺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保
持传统工艺的特点结合现代工艺的优点,那么传统工艺就会更好的发展.例如钦州的坭兴陶烧制技艺,既有原来的土窑烧制也有电窑烧制,电窑烧制有很多土窑无法比拟的优点.4.2㊀传承与创新融合
传承与创新并不是一对矛盾,传承优点扬弃缺点有所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方式.传承民族工艺必须把传承和创新相互融合,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可以赋予民族工艺更强的生命力,创新与传承合理融合是民族工艺的希望所在是一个工艺能够永葆青春的最佳路径.目前,很多民族工艺之所以濒临消失,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创新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钦州的坭兴陶就是因为创新不够,所以知名度很高就是产业发展不起来.
新时代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两个融合问题,即传承与创新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融合.这两个融合做好了,传统民族工艺就活了,他的生命力就会增强就不用再刻意的保护了,因为她自己就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
5㊀传承
传统民族工艺 对接 渗透 融合 传承模式的优点主要有:通过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对接保障了民族工艺的人才供应使得民族工艺后继有人,对接后渗透民族精神文化和工匠精神文化是传承的保障,最后的融合赋予民族工艺生命力,这种传统民族工艺传承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好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幸福.传统民族工艺品坭兴陶传承与发展探析[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92G96.
[2
]陈慧.中职民族工艺探究式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 以坭兴陶专业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5,(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